悼吴泓


周六中午来到世贸天阶旁的时尚大厦,电梯上了18楼,签了名册戴上绢花,拿枝白玉兰进了吴泓先生的灵堂。鞠躬三次,看着黑白照片上的飒爽脸孔,心里有些遗憾复杂,但也觉得没更多可做的,告别离开。

这是刘嘉偌第一次去素昧平生者的灵堂吊唁。其实也不算完全素昧平生,好几次传媒论坛上听过吴先生的发言,也有好几回浅浅交流,总有共鸣收获;再就是月前,曾去trends lounge采购monocle/wallpaper/colors/domus,逛着逛着从书店空间走进餐饮局部,感觉不错,于是点了壶茶坐下。喝着喝着一回头,发现这位嘉偌的南大前辈校友正在身后座位上发呆呢,于是上前礼节性地问候了几句。

作为杂志人/传媒人,职业上吴先生完全可以说树立了标杆。短短15年时间里,从小院出发,以版权合作为产业化发力点,把时尚打造成了中国最知名的杂志品牌之一,同时还有着往图书、网络和影视挺进的愿景。研究中国杂志史/传媒史的著者,嘉偌不相信有任何人能用任何方式绕得开时尚集团和吴泓。

公司角度肯定是大旗一面,先不说;产品层面,时尚集团众多刊物的版式/策划/活动,都有不少鲜活锐利的地方值得借鉴。尽管政治、商业分类市场的杂志/传媒从业者不乏看轻时尚大工业者,但只要不抱着以己之最强比他人短板的滑稽心态,都会知道学习空间的存在。怕只怕惟我独尊,淡漠了打开自己的意识。

相信吴先生会同意,真善美是万物尺度。一个传媒产品,糅合不同构成元素,做到求真求善求美了,就会是好产品(有人还建议加上个求趣)。其实中国传媒人求真求善的意识没断过,即便身处多重高压下,但求美的意念一直相对薄弱,用即将在香港上市的现代传播集团的创始人邵忠先生话讲,“美盲”。而吴先生诸多产品的启蒙力和生命力,却恰恰是强在这面。

研究成功企业家之所以成功,业务角度,往往是把新元素引入到一个既成格局中去,促成化学反应。嘉偌曾看过几本乔布斯的传记,大学时他对书法美学产生兴趣,后开发字库时发挥了功用,再扯大点,现在iMac/iPod/iPhone上其实也能看到乔布斯对美丽的偏执;很相似,吴先生在南京大学读中文时也修读过书法并爱好至今。

而看时尚集团的产品界面/市场活动,你同样能发现对美的追求,对生活情趣的讲究。当然也许产品不是他做的,但起码做产品的人是他选的。

报纸、杂志、广电、网络的全传媒经验嘉偌已经具备,但溜达一圈后还是觉得杂志的工作/生活状态最吸引自己,故三十岁后的职业发展也会以此为基点。在吊唁吴先生时,除了感激他启蒙开化、愿他一路走好的同时,也说了句“狠话”:“有天嘉偌会做出好产品,争取超越您,也让美欧版权合作咱们。”但嘉偌会知道,自己是站在吴先生肩膀上的。

人已西逝,行小文纪念。最后希望时尚集团平稳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