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五类PK黑五类


  最近,为庆祝60周年国庆,近200名开国元勋的后代组成的老将军后代合唱团,用激扬的歌声拉开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唱响中国”系列活动的序幕。什么是“老将军后代”?难道“老将军后代”身份地位不同于平常人?

  近日,江苏省委组织部决定,用两年时间在全省培养1000名民营企业家接班人,引领民营经济新一轮发展。这些培养对象,大部分从“富二代”中选取。计划在国庆前接受一周左右时间的培训,培训费用主要由省委组织部负责。

  “老将军后代”以及“富二代”,令人不禁想起在阶级斗争时期,所谓的“红五类”和“黑五类”,红五类是革命军人、革命干部、工人、贫农、下中农的统称,黑五类即是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的统称。在当时,“红五类”具有先天的政治正确性,在各方面享有优待,在同龄人中,红五类子女比其他阶级、阶层出身的子女处于更优胜的社会主流地位;相比之下,“黑五类”则被排斥在人民概念之外,属于阶级敌人(敌我矛盾)的范围。他们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每有政治运动最先被列入整肃名单的就是他们。划归黑五类就意味着当事者被取消了基本人权,只能被动接受所有类型的处置而没有申诉的权利。

  时至今日,红五类的后代正高昂唱响中华,而黑五类的后代则在紧锣密鼓地做引领未来的准备。如此界定,真是应了句老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会打洞。在讲究平等自由的国度,竟然还赫赫出现如此分明的难以逾越的沟渠分界,着实令人吃惊不小。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国都曾在"名分"的原则上建立起区分贵贱尊卑的严格等级制度。春秋时期,孔子以“君、臣、父、子”的名分在人们中间划分了严格的待遇区别,而在晋朝开始便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门阀制度,到了清代,除最高统治者皇帝外,还有拥有不同特权的宗室贵族、缙绅、绅衿等级,以区别于凡人等级和被奴役、被歧视的雇工人、贱民等级。人,在统治者眼里是微不足道的,可以被随心所欲地给予强制的身份界定,根据不同的等级享受不同的待遇。

  实际上,身份等级制度并非中国的独有,国外也十分鲜明。例如欧洲,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和奴隶等级。在中世纪的法国,城乡居民因职业、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彼此隔绝。印度种姓制是最具典型性和最为完备稳固的等级制。这种制度把居民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各种姓从事不同的职业。印度种姓制等级森严,结构稳固,最明显不过地表现出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基本特征:等级的封闭性、高等级享受特权、等级身份的世袭继承。

  而身份的世袭和继承在夏朝已经出现,主要表现在王位的继承上。到了商朝,前期实行的是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后期实行的是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秦朝建立以后,《秦律》中又将这些改革派的继承法思想收入其中,形成了封建社会第一套完整的继承制度。但是奴隶制法中的王位嫡长子继承制依然保留下来了。经过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变革,告别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这样的身份继承制度已然废除,但是,“革命后代”、“将军后代”、“领导人后代”、“红二代三代”等等依旧是层出不穷地变换个方式给“后代”们油上一层金灿灿的余晖,似乎前辈的功绩就该泽被后代一般,这是极其荒诞的做法,有些家天下的意味。

  难道我们正在回到那个身份高于一切的年代吗?经过屡次的改革,这些旧思想以及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仍然渗透现代生活。而毫无疑问的是,造成社会不公的起源就在于国民并未实现一体化的待遇。现代社会应该是人人平等的,宪法明文保障每位公民合法均衡地享受应有的权利,就应该正视这个现实,避免出现更多类似的表达和现象出现和扩大化,不能让这些“后代”过多地被灌输高高在上的思想,而要让他们学会一步一个脚印,学会白手起家,学会对得起自己的时代,不再生活在“老一辈”的阴影下,背着给他们遗留下来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