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调整,两组不同数据引人深思
丁启阵
《北京日报》8月22日有一篇文章,标题为《教育部称67%民众意见支持汉字调整》,其中有如下一节文字:
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在过去的9天中,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认为字形调整是必然的;反对的只有6%。反对的网友大都只表示了态度,并未说明原因或提出合理化建议。有些意见希望增加一些姓氏文字,反对者大都认为以前的字已经习惯了,不用调整。
可是,最近网络上的一些调查数据似乎跟“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的情况截然相反,反对调整字形的人不是只有区区6%,而是高达90%以上。这一篇报道被国内一家大型门户网站挂在首页,下方附了一个调查点击框,“你是否支持教育部拟调整44个汉字写法?”调查选项有三个:1、反对,2、支持,3、无所谓。此时此刻的结果是:共有350,134人接受了调查,其中,反对者为314,830人,占90.2%;支持者为17,615人,占5.1%;无所谓者16,364人,占4.7%。
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调整44个汉字字形这件事情本身,远为重要的事情,它更加值得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理论上讲,这里边至少有如下三种可能的情况:
一、教育部的数据不真实;
二、网络调查表数据不真实;
三、教育部和网络调查对象或调查方法差异太大。
无论是何种情况,问题都很严重,都值得警惕: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那么,教育部就有玩弄权术、一意孤行的嫌疑;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么,网络的背后很可能潜藏着反政府组织;
如果是第三种情况,问题似乎没有那么严重,好像只是技术问题。但实际上,这里边潜伏着一个极大的危机:大多数网民的意见属于无效表达。造成无效表达的责任,网民和教育部双方都有:
大量网民以谩骂方式表达的意见(相关报道、博客帖子下边的评论),无法进入数据统计程序;
教育部人为划定或者说有选择性(只统计信函、邮件、电子邮件,不管相关文章下的评论,“表示了态度”但“并未说明原因或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反对意见被排除在外)的统计方法不符合统计学原则。
我认为,双方都有责任,但主要在教育部方面。网民没有利用正常、有效的方法、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可以说是一种不太负责任的态度;教育部没能进行合乎科学的调查统计,说明严重缺乏行政能力。
当务之急,我认为应由比教育部更高的政府机构(例如国务院)出面,委托独立调查机构、使用合乎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得出比较客观、准确的数据。最后,有关方面再根据这个数据,决定字形调整方案该何处何从。
2009-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