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之行有感


十几天的欧洲之旅,分别拜访了英国、法国及荷兰的工厂,感触颇深 ---- 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之旅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每到一家工厂,工厂的负责质量的人都会非常认真地讲解与质量相关的各项指标、要求,并带我参观工厂的整个加工流程,其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为什么质量标准如此之严格。当我看到他们提到中国产品时的言辞以及眼中流露出的的那种怀疑的神情时,心中总是不由得升起一阵悲哀:我们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意做到。他们说,中国的产品质量非常不稳定,当市场行情走低时,他们会收到品质极高的产品;而当市场行情走高时,产品的质量将随着差价的增大而降低,同时,履约率大大下降。这样,就逼着他们不得不以高价购买美国和加拿大的原料为主(每吨高出中国价格近100美金)。原因很简单:1)美加的质量稳定;2)美加的履约率远远高出中国的履约率。就因为这两个原因,导致中国总是跟着每家的价格走。

欧洲工厂管理之严格,是我在国内普通工厂里很难见到的。HACCP的程序贯穿整个生产过程,每一步都有很严格的程序控制,并且工人们也严格按照流程工作。而在中国小杂粮加工生产中,几乎没有一家是能够真正按照HACCP所要求的流程操作,即便是已经获得HACCP证书的工厂,也只不过是在验厂时作作秀,验厂结束后,一切便又都回到原样。HACCP、ISO在大多数工厂里只不过是一纸证书,有的甚至是用钱买来的,如此之现状,如何不让人揪心?

我在刚结束的全国豆类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中强调了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少出口商都在会下和我讨论与质量与安全相关的问题,也都意识到是该大幅度提高小杂粮加工水平的时候了,但是,几乎没有几家是能够真正去做。关键在于绝大多数出口上都没有自己的加工厂,而是委托一些具有加工设备的仓库加工。然而,正如我常说的一句话:设备人人都可以具备,可科学的管理却不是每个工厂都能做到的,毕竟这个行业的起点太低,加工管理一般都只是停留在最初级的理念上:只是初级原料加工,但没有人能视所加工的原料为食品。然而,欧洲的工厂却视这种原料为间接食品。观念上的差距,使得这个行业的整体加工水平一直都难以大幅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也相当淡薄,没有人能够真正从根本上去帮助那些处于供应链非常重要环节的加工厂去提高管理水平,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距离欧洲最终的工厂的要求,中国各杂粮加工厂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我期待着有一天中国能够与美加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期待着有一天中国的产品能与高品质划上等号,期待着那一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