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天然石龙现在才会出现?


 

 

为什么天然石龙现在才会出现?

        

          

 

湮没于历史长河达数千年之久的天然石龙,为什么现在才会出现?不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很难理解中华民族作为图腾圣物的“龙”并非是虚构的产物,而是真有象形物体存在。不解决这个问题,当今我们开展的中华龙探源工作又会走入新的误区,使讹传数千年的说法继续讹传下去。

讫今为止,现有历史文献中有关“龙”的记述很多,但是关于“天然石龙”的记载,却只见于与炎帝、尧帝出生有关的片言只字中,记载的大概意思都是:炎帝母安登感神龙首于常羊生炎帝神农,或尧帝母感神龙首而生尧帝。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先辈们却忽略了“神龙首”的存在。因为当时尚未发现有确切的“神龙首”存在。由此认为,人们对于龙的起源来自多种特征拼合的说法,自然是顺理成章、无隙可击的了。除此而外的所有的文献中,再无有关“神龙首”的记载了,“神龙”湮没于历史的尘烟之中。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洛阳伊川在龙头沟发现天然石龙后,研究人员回过头来重翻历史资料时,才惊奇的发觉:原来中华神龙的起源就在这里!有的专家认为:天然石龙解决了长期困扰学术界的国字号难题——龙的根源问题,是“第九大世界奇迹”。

洛阳伊川天然石龙 

 

那么为什么相隔数千年之后,天然石龙现在才会出现?唯一的解释是:天然石龙所在的龙头沟及周边地区的植被在近二十多年中遭受了破坏,光秃、荒凉的丘陵山沟,再也掩藏不住天然石龙巨大的身驱,使得它得以现身于世。我们当地所有象龙头沟大小的山沟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均是野生植被旺盛、郁郁葱葱,流水不断,沟中野生动物很多,甚至还有一些大型的野生动物出没,平常很少有人下到沟内。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在农村生产责任制以后,包产到户,分田到户,由于山沟缺乏管理,沟中植被在二三年内被彻底破坏殆尽,所有的地表植物被砍伐。加之那些年枪支管理失控,人们大量肆意的捕杀野生动物,使大量野生动物灭绝,一些大型野生动物从此也销声匿迹。这是天然石龙现世的一个条件。

那么,这跟人类文明早期的“龙”的有什么联系呢?我们推断:在人类早期,天然石龙所在地区作为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有过一个或多个象今天一样的“地表植物枯萎时期”,或是人为的砍伐、火灾、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该地区大量植物的消失,从而使比现在原始的多、清晰而逼真的天然石龙露出地面,并且被附近居住的早期中华人类祖先所认识、欣赏和敬奉。早期先民对天然石龙的崇拜,实际上与自然界雷电现象和气候有关,因而在早期先民的印象中,把雷与龙联系在一起。那时的中华先民以农耕为主,出于靠天吃饭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使代表“雷”的龙又上升为汉民族主流的图腾之物。

自然雷电现象与龙的关系有四方面的证据:一是《易经》中的震卦,震卦性质为震动,又为雷,万物类象的第一位是龙;二是《说文解字》的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虽说是说龙的特性,而实际上是在说雷。北方黄河流域中地区一年之中雷电的产生和消失是与上述说法相吻合的;三是民间传说和民俗。过去民间对于遭雷击的人,不说是遭雷击,而说成是“被龙抓了”。而民俗中的祈雨,都是去祭龙,因为传说龙是管雨水之神,而自然下雨现象恰恰是由雷电引来的;四是民谚,民谚中“二月二,龙抬头”、“九月九,龙回首”。每年二月二,大多在惊蜇前后,春回大地,阳气升腾,新年以后第一声春雷要来了,从此后雨水开如增多。因而“龙抬头”,也就是说雷电开始登场的象征。九月九,则雷该收尾了,从此雨水减少,寒冷冰雪天气要来,部分动物也开始冬眠了。从以上四个证据看,龙来自于自然雷电现象是无可置疑的了。

那么龙又是怎么与天然石龙联系在一起的呢?理由是:天然石龙所在地区位于十三古都洛阳南30公里,又是我国温带与亚热带、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界地带,四时气候分明,土地肥沃,是中国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也是历法的发源之一。现在,我们经过多年观测和实践发现:这个地区每年春分时期新年第一声春雷到来的早晚,与这个地区当年雨水的多少、天气旱涝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新年第一声春雷在春分以前较早时候响起,则预示当年的雨水过多,天气要涝了;如果新年第一声春雷出现在春分以后好多天,则预示当年雨水过少,天气要旱;如果新年的第一声春雷刚好在春分左右一二天出现,则预示当年风调雨顺。

和我国物候学、历法学的产生一样,“雷电——龙——天然石龙”的联系,也是我国早期先民在无数次切身的体验和长期观测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先民把对雷电的敬畏、崇拜外化为当时当地十分清晰、逼真的石质物体——石龙原形上,人们把对雷电的尊崇,转移到石龙身上,并把雷电“呼隆隆”之声的“long谐音,给石质物体——石龙原体加以命名,从此人们敬奉的——“雷电”这个变幻莫测、神出鬼没、威力无比的“自然之神”,有了具体的象形之物替代了。

钟鼎文龙字  (王孙遗书钟字)

 

 

 

此后才有民俗中祈雨的“祭龙”、龙字字形的创造、各种代表吉祥的人造龙形物体的塑造。而汉族聚居核心区最早的龙形象和对龙——雷电的崇尚,随着民族的交流、融合,逐渐传播四方,从而在中华版土上的各个民族中才得以产生同样形状、寓意相似的各式各样的龙。而随着文明的发展,龙的形象加进了太多人们主观的因素,特别是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显得越来越丰富,以致于我们以假当真,从而出现现在对龙的来源的错误认识。

在天然石龙被人们广为敬奉并深入人心的稍后某个时期,由于该地区植被恢复、野生植物茂盛,郁郁葱葱的沟内野生植物掩藏了天然石龙之形,所以从此后天然石龙便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郁郁葱葱林中的野生食用菌

数千年来,天然石龙依然处于隐伏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正如上面所说,在此之前这里野生植被完好,沟内遮天敝日,阴森森的,平常人迹罕至,即使有人下到沟内或来到沟边,也不会有人注意,所以数千年来,天然石龙不可能出现。

1993年在一次地质勘察中,历史文化研究者翟智高先生在此发现了天然石龙,随后又在距石龙南边100多米处的另一条沟中发现了天然石凤凰,世界奇迹终于重见天日。

 

天然石凤凰

天然石龙、石凤的现世与“时”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而这个“时”正是我们上面所说的让“天然石龙隐形的附近地区的植被被砍伐或火烧净光”的事实。正是这个“时”掩藏了龙真正的来源。现在石龙所在的龙头沟的树木都是近二十年来村民自发栽植的,树种单一,稀疏无比,且分布不均,根本无法遮掩天然石龙雄伟的气势。在我们当地毁于那个年代的山沟、树林岂止这一条沟?县内所有类似的山沟的原生植物全部都被砍光伐净,连一些荆棘之类的小植物也被砍去当柴烧。分了地的农民为了个人利益,纷纷在沟坡上开荒种地。毕竟人多地少,吃饭是第一位的。以至于山沟荒凉、荒芜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地步。天然石龙的出现是以人类所谓的文明进步、人口膨胀和自然资源极度的被破坏为代价的。天然石龙在此前几千年文明史中的消失,不是灭失,而是隐于自然之中。正是由于过去这里茂盛植被的掩藏,才保存了这个千古之迷。也很荣幸,让我们这代人得以亲见和重新解读龙的来源。

天然石龙在人类初期现世过的一段时期,应当不会短,它也是文明的初创期。中华早期先民主要靠农耕生活,而“天”是决定收成好坏和人们生活好坏的关键因素。祖先们敬奉天也是理所当然的选择。后来由对天的崇拜引发到“雷电”上。实际上对于农耕文明来说,“天”的含意基本就是指雨水,而雨水能否充足与雷电是有关系的。这是祖先们从多少年亲自观察和生产生活实践中得到的最直观的印象。由于天然石龙地区在中国早期古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当时十分清楚的石龙,使人们把对天上“雷电”的崇拜物化为天然石龙的石质龙体上,并以雷电呼隆隆之声的谐音作以命名,龙由此而现。“龙”的发音早于龙文字之形,有了这个声和名,有了天然石龙逼真的形体做“样板”,后来的祖先才比拟其形进行造字、制造各种龙形祭祈、玩耍之物体。

在此后的一定时期,由于该地区植被的恢复,天然石龙隐形了。后来各个历史时期,这里的植被始终如此茂盛,天然石龙也因此始终掩藏了真迹,而以后罕有人再见其真面目。因此说也不会再有文字资料给予记载这条真龙。我们后世人们对龙的认识,都只是从先人留下的传说和人造的龙形遗迹中而来。再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真实的龙的根源越来越模糊。以至后人只能通过先辈留下的艺术之龙体来猜测推断“龙”的真正来源。宋朝的“九似说”,民间的“九象说”就是这样的结果。中华各地留下的“龙”的遗迹和各代传说的“龙”虽然多有不同,但基本形体仍然被保留。传来传去,龙的骨架没变,尽管人们给“龙”负载了太多的人类梦想和文明象征,但实质上“龙”应是自然的儿子,它是人与自然间的桥梁。人类发展数千年来,一直在敬畏自然的同时,与大自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在不请愿的顺从中做出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文明发展了,人们改变自然的能力也在增加,同时人们破坏自然的能力也在增加,特别是现代一业文明。反过来被激怒的自然也在无情给人类以回击,各种自然灾害连同人类自身为名为利引起的战争一样,也在尽力摧残着人类。

文明的发展使人们到了该重新审视人类发展道路的时候了。回归自然,建立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适度发展的人类社会,正成为一股强大的洪流,形成全世界各民族的共识。我们今天重新认识龙的起源,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天然石龙的现世是自然频临危险境地的信号,是敲给人听的警世之钟。它的现世不是随意而来的,隐含有很深的科学道理。逢此盛“时”,到了改变我们传统发展思路和观念的契机和拐点了。如果人类要持续的发展,需要走一条让天然石龙隐没的路,就是要恢复被我们破坏的植被系统,保护自然资源,适度的开发、利用,唯此,才能使人类社会和谐的发展。

======================

附录1探寻中华龍的起源

摘要:洛阳天然石龙是华夏神州目前所发现的体形最大、龙形最逼真、年代最久远的中华龙。天然石龙与中国龙文化、龙文字、龙文物、龙神话、龙风俗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研究中华龙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巨型石龙具有传统中华龙的特点,不仅像形逼真,而且龙体巨大,仅露出的部分就长达九十多米。而形成的年代极为久远,据地质考古学家现场观察,保守估计也有300万年以上。天然石龙所含蕴的龙文化信息非常丰富,为中华龙文化研究和探源提供了难得的实物。

点击网址可看原文图http://www.chinavalue.net/Blog/BlogThread.aspx?EntryId=4323

附录2、二月二,龙抬头今年第一声春雷http://bbs.dahe.cn/bbs/blog.php?tid=1222255

原文图载大河论坛2009-2-26

点击网址可看原文图:

09年2月14日早晨7时38分,伊川平等乡春雷震耳,自西向东如腾龙一般的闪电照亮天空,雷过之后下了阵雨。
   伴随着震耳的雷声,是哗哗作响的雨声。这是今年第一次响雷。按照一般的气象规律,通常要在快到惊蛰节气时,即“二月二,龙抬头”才会响起春雷。民谚曰:“雷打惊蛰前,高山顶上好种田;雷打惊蛰后,烂泥巴里也种豆”,是说第一声春雷若在惊蛰前响,则今年雨水多,种什么都丰收,若在惊蛰后打响,则雨少天旱,收成不佳。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冷暖气流剧烈交锋在石龙地区所处一线 


  打雷是一种正常的天气现象,只要天气条件合适,冷暖气流有剧烈的交锋,雷就会出现,冬天也会出现打雷。不过今年北方天气干旱,第一声春雷提前半月出现,降雨期亦可能提前,对农民来说是福音。

“二月二”的习俗。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古人将这二十八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四宫,每宫七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四种动物。其中,东宫七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三十颗恒星组成。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七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而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春农节、龙头节,踏青节。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现在不到春分,龙看到干旱,急着出来行云布雨,为民造福。民谚曰;雷打惊蛰前,高山顶上好种田;雷打惊蛰后,烂泥巴里也种豆,第一声春雷在惊蛰前响,则今年雨水多,种什么都丰收。“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
今年神龙早出,预计未来雨水会增多。常言道“久旱必有久雨,旱极易必洪涝”,今年春旱严重,夏季洪涝灾害不可掉以轻心。

原文图载大河论坛2009-2-26

点击网址可看原文图:http://bbs.dahe.cn/bbs/blog.php?tid=122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