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和PPI双降背后的工资水平


  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消息: 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1.8%,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8.2%。

  CPI、PPI继续下降,不过环比已经上升,霎时引来众人评论,“经济已经企稳向好”。有人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2009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疑惑依然很多。上半年中国的CPI同比下降1.1%,全球都在担心通货紧缩,中国却有人开始担心通货膨胀,通胀要来了的声音不绝于耳。

  在很多国家,CPI和PPI的统计并不包括房地产的价格核心,其中CPI甚至连能源的价格也被划在范围之外。而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除了天天买大白菜、买鸡蛋、买点米面之外,在大家的生活指数里面还有房子、汽车、医疗、教育,这些占有很大比例的支付份额。房价急速蹿升,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已经开始影响到现在的生活费用指数。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CPI、PPI不能完全衡量整个经济体系通胀的水平。

  要买房子,你必须把股票抛掉;要去旅游散心,你也要先把股票抛掉。三十万亿的股票大市值,如果大家都把股票卖掉去买房子、用钱投资教育,股票价格就会随之下降。刺激信贷、刺激货币,钱最终可能还是被挪到金融机构和富人阶层,那些有能力去参与投机性操作的人群手中。真正刺激经济的办法,是要解决占人口99%的普通大众的收入问题。经济不景气,失业使购买力下降,工资收入减少,人们的消费也趋向审慎。然而有了钱,消费能力自然就上去了。

  说到收入,很多人感觉无论是名义收入还是实质收入,在扣除了通胀的风险之后,都无明显起色,甚至有不升反降的情况出现。很多企业不裁员,但薪水是下降的。老板找到你说,经济形势不好,企业遇到困难,咱们减低一点工资吧。要在以往员工肯定拍拍屁股走人,现在很多人只能选择忍耐,怎么说也保住了饭碗。一些人开始找兼职工作,维持过去的生活状态,贴补点家用。

  近期,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公布“广东省2009年企业工资指导线”,其工资增长基准线为7%,上线(警戒线)为12%,下线为零或负增长。与这一组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638元,同比增长12.9%。随着CPI“转正”时间表的进一步明确,股市、楼市以及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也在乐观的氛围中纷纷看涨。而另一方面,却是工资增长基准线的“集体下调”, 让很多人感到一种如坠云雾的迷茫。南方部分省份下调基准工资水平,表明收入和消费仍然面临一定的风险。也有专家表示,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虽有降薪的意愿,但工资过低最终损害的将是企业自身利益,所以多数企业并不会作出大幅降薪的选择。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即使下半年经济开始企稳,收入的增加可能也要滞后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