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的根源:金融对实体经济利润的替代


危机的根源:金融对实体经济利润的替代

2008年底,美国两位左翼学者John Bellamy Foster和Fred Magdoff在Monthly Review上著文,直指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过度金融化。我们认真地阅读他们的分析,或许对我国当下的经济形势以及前景不无裨益。

 

20世纪70年代以来,债务与金融投机成为了美国应对经济停滞刺激需求的核心手段;这种过度金融化造成的金融业泡沫繁荣与实体经济停滞的背离是危机的真正原因。

基础性经济的停滞是近年来的金融业的膨胀是金融崩溃的核心因素。遗憾的是为数众多的经济学家对此视而不见,短视地解释正在发生的这场危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不足、2000年“新经济”泡沫期间美联储过低的利率、住房市场泡沫、次级抵押贷款过渡发放给无法负担债务、也并不了解抵押条件的借款人,等等。

对这场危机的技术层面质疑无疑是正确的——抵押贷款产品何以能够打包后再切分出售给全世界的机构投资者,那些摆明根本就是一场骗局的金融诡计得以畅通无阻的实施表明资本主义的体制存在根本的制度性缺欠。住房市场泡沫的破裂以及随之而来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拖欠和倒帐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那棵稻草。

然而根本的问题是实体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与金融膨胀的对立;资本在实体经济增速不足之时通过扩大负债谋求投机利润,寻求以“杠杆”的方式释放实体经济遇到的问题。

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目前私人债务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急剧上升的状况。金融行业债务在GDP中的比例在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上扬,经历了80年代的加速后在90年代中期迅速攀升;家庭债务在GDP中的比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升然后在90年代进一步加速;尽管非金融行业投机性较少,但其债务比例在这一时期也呈上升状态。如果再考虑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的债务,这一问题将更为严重;将所有债务合并计算,全美债务总额在GDP中的比率从1959年的151%令人震惊地上升到了2007年的373%。

借债对经济、特别是金融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刺激力量;它创造了巨额的金融利润,促使了金融资本主义的成长,推动了资本主义的经济重心从产品生产转移到了金融服务。图2清楚地反映了这种状况。以1970年金融与非金融利润在GDP中的比率为100,70年代初期两类利润以同比率上升。但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飙升的金融利润显然完全脱离了相对停滞的国民收入增长制约,成为了一场杠杆倍率越来越大的游戏;只要债务处于安全的范围之内,这种放大的杠杆倍率就是金融业赚取巨额利润的魔杖。

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此类与投机泡沫有关的矛盾反复出现以致它成为了资本主义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主流经济学家从未严肃认真地思考此类问题。尽管金融投机高涨使他们偶尔紧张不安——比如格林斯潘对过渡投机形成“非理性繁荣”的担忧,但债务和投机的增长最终被他们确定为金融市场创新的结果,是革命性新风险管理技术支持下的可持续经济结构变迁。正是痴迷于“新经济”的格林斯潘促进了经济的金融化进程,2004年格林斯潘撰文声称“不仅私人金融机构具备抵御基本风险因素的能力,整个金融体系的抗击风险的能力也是乐观的”。直到这场始于2007年的危机持续到2008年无所缓解并日益恶化之时,我们才发现正是这种认识导致了金融体系的坍塌。 

另:

国内财经消息说

2009年上半年,中国新增信贷高达7.37万亿元,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任何一年的信贷投放总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魏加宁表示,今年以来信贷投放增长速度过快、贷款结构不合理令人担心,调研发现大约50%的资金流向了股市、房地产、票据市场,另外一半资金是流向了实体经济,主要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平台或者是地方政府的项目。

8月10日,一条报道被广泛转载: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央行三部委高官上周五集体亮相并表态:当前宏观政策取向不会改变,将继续保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