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陕北秀美山川



  878两日,因事与家人驱车前往榆林。榆林,这个陕西最北边的城市,也曾经是许多朝代的边关(九边之一),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榆林都曾经是最荒凉的地方。1994年,我曾到过延安,并在哪住了几天。当时我们是夜间乘车,班车在晚上6点出发,次日6点才到延安。只记得那几天赶上下雨,雨不小,平日几近干涸的延河,灌满了泥浆水。回西安是在白天,从延安到西安的沿途,视力所及,都是光秃秃的,一片黄色。陈凯歌八十年代的作品《黄土地》所拍摄的影像,就是当时的陕北黄土高原。榆林我是第一次去,八十年代苏晓康的作品《河殇》,提到榆林前面的西夏都城——统万城遗址,掩埋于一片黄沙之中。此次在榆林遇到的陕西能源职业学院的姚主任告诉我,他1979年第一次来榆林,榆林城仍在,但黄沙已到了城门洞。因此,我印象中的榆林,是个被沙漠围困着的荒漠之地。

    7日那天9点从西安出发,10点多过铜川。眼前所见的,与上次延安之行大不相同,沿途光秃秃的荒野,已全然披上了绿装。过延安之榆林的沿线,是草、灌木,驻满旷野。最难能可贵的是,沿线还有一些灌木丛,对于曾经是沙漠化的土地来说,这种灌木丛是最难得的,它是一种标志,标志着沙漠化治理的成功。我在西安生活了28年,头顶着的这片天,经常受到来自黄土高原风沙的威胁。陕西省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再造陕北秀美山川”,除了采取用飞机撒播向高原草种的措施外,各地纷纷执行“退耕还林”和“禁牧”政策。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再造陕北秀美山川”的努力终于收到成效。榆林市政策研究室郝维林副主任告诉我,榆林市近几年的降雨量有所增长,在400毫米以上。榆林周边环境的变化,就像榆林市姜国章副市长所说的:“榆林市人民与风沙作斗争50年,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现在的榆林,不仅自然环境改善了,经二十年的开发与建设,已作为陕西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屹立于世。榆林市区人口近40万,全市人口300多万,却为陕西省贡献了1000亿元的GDP。昔日的边关,已成为工业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