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4点,是反弹,还是新一轮牛市?


  随着行情走好,市场人士的乐观情绪也多起来,有的更直言新一轮大牛市开始了,还有专家说,3000点是新的起点,未来目标4000点都不在话下。看看这些观点,不由得让人哑然失笑。事实上,中国股市从去年10月开始的上涨,就是一轮反弹,而并非反转,也谈不上什么牛市的开始。

  什么是牛市呢?1996年1月是牛市的起点,2005年6月也是牛市的起点,但2008年10月却并非牛市的延续,而只是对牛市的修正。其间的差异在哪里呢?在于上涨的次序不同。

  1996年1月,中国股市最有投资价值的股票是长虹、深科技。按照1995年年报业绩去算,它们的静态市盈率甚至只有3倍。所以,随后爆发了最壮观的一轮牛市行情。2005年6月,股市最有投资价值的股票是茅台、苏宁电器和银行股,它们的静态市盈率不过10倍左右,随后也爆发了更为凌厉的牛市。这两次牛市的起点,真正领涨的股票,全都是消费类品种。这正是标准牛市的典型特征。

  为什么是1996年的长虹和深科技?为什么是2006年的茅台?因为它们都面临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投资价值被严重低估。为什么低估?因为此前持续的下跌使得投资者不再看好股票,实业投资甚至有了好于股市的回报。在这种情况下,消费品所需要的原料价格持续下跌,使得企业成本降低到最低。同时,由于资金流向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所以企业利润同步上升。而最重要的是,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居民消费潜力开始爆发,对产品的需求上升,企业必须要扩大再生产。所以,对当时的长虹和深科技来说,她们赚取的是两份利润:原料成本下降以及创新造成的总成本降低的内生性利润、企业规模扩大的外延式利润。两种利润合并,导致这种静态价值被低估的企业具有极好的成长性。所以,这样的股票,就有了先是价值实现、再是价值发现、再是投机价值的至少三重上涨机会,所以涨幅巨大。

  随着消费品企业的业绩成长和股价上涨,此类企业有了足够的融资渠道,可以获得廉价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扩大再生产又为提供中间业务的银行、机械制造商和服务业提供了利润及就业机会。中间业务商的利润得到改善,股价也开始上升,它们也随后进入扩大再生产中,这又对原料商创造了机会。原料商扩大生产又刺激了下游的机械商更大规模的扩产。上中下游的景气进一步传导给居民收入,消费能力提高,社会进入繁荣时期。

  这就是典型牛市的基本次序。

  这样的牛市,以消费品业绩的改善而开始,也必然以消费品业绩的下滑而结束。何以故?因为消费品的景气传导到最后,必然是资源品价格的上涨。资源品价格的涨势虽然滞后,但却是报复性的,最终必然导致消费品生产企业的成本高企。初期,消费品企业尚可通过提价的方式维系自己的利润。但存在一个临界点,在那个点上,企业提价就一定会影响到销售额,以至于企业无法转嫁成本损失,从而导致利润降低。企业利润降低了,创新成本又是可以被率先砍掉的,所以质量往往最先无法保证,消费者购买意愿下降,于是企业效益滑坡,股价下跌。随后,这一机制又层层传导下来,导致股市的持续下跌,一直到新的一轮景气周期的来临。这就是2005年开始的两年半大牛市的来源。

  2007年10月股市见顶后,调整时间长达一年。在资源品价格崩溃式下跌的2008年10月见底,随后开始反弹。这一轮反弹的逻辑是:资源品价格快速下跌,而终端消费品价格尚没有同步大幅度下降,因此,消费品仍有一定生产能力。在政府刺激投资的规划下,资源品价格率先反弹,并进而带领股市走出了低谷。

  这一轮反弹,涨幅最大的是资源品类的股票,这恰与它们自身价格的反弹相关。比如,国际铜价从8000多美元崩跌到不足3000美元,随后反弹到6000多美元。资源品股票因此出现了暴跌后的暴涨。所以,它们涨幅最大。中间品如机械制造商,受益于投资规划,出现了昙花一现的超级繁荣,也因此导致了股价的暴涨。但唯一没有受到激励的,恰恰是消费品。

  实际上,消费品类的股票没有办法上涨。两年前,资源价格居高不下导致企业亏损累累。一年后,资源价格下跌时却没有足够采购囤积就又迎来了价格的暴涨。它们几乎是眼睁睁看着价格的涨跌,而无力改进自己的经营状况。当资源品价格重新回到历史峰值附近的时候,企业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股价也就只有下跌的份。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资源品价格的暴涨,是人为操纵的结果,是炒家的杰作,而与市场需求的恢复无关。否则,你无法解释在全球经济没有明显回暖的情况下,原油反弹一半、铜反弹三分之二、钢材反弹超过一半,而几乎就在与此同时,盐酸、硫酸、硝酸等化工品的价格原地踏步,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反弹。毫无疑问,有期货的,价格就能被操纵,没有期货的,价格就低迷不振。而炒家炒高了价格,只是为了获得投机利润,却跟经济不相关。我们甚至可以肯定地判断:未来经济指标不断转好的时候,就是资源品价格见顶下跌的时候,因为炒家找到出货的机会了。

  由此来看,中国股市2008年10月以来的行情,只不过是一轮反弹而已。它是对下跌的修正,是投机者所必需的一次机会,至于经济基本面,只不过是炒家找到的借口而已。而中国本轮经济刺激计划,存在着天然的弊端:它没有鼓励企业创新,它也没有放开管制,它也没有扩大居民收入,它只是刺激了投资,力图保住虚无缥缈的增长数字,结果却使过剩的产能继续扩大,留给未来一个烂摊子。这种烂摊子,无法支撑股市进入持续的牛市。当烂摊子的后果爆发时,反弹早就结束了。

  后果之一是信贷的收缩。资源品炒高之后,物价势必上涨,而一旦出现通胀,要压下去就会难得很。所以,我们看到央行总是首鼠两端,既想紧缩又担心,以至于前言不答后语。何以故?就是因为如果不紧缩,这样下去钢材要炒到1万元/吨了,通胀真的要回到两位数了,那时候将不得不紧缩,一旦紧缩,则经济立马崩溃。所以,客观上,现在需要收紧信贷。但如果现在收紧,又怕影响经济。所以,他们能做到的就是暗中收紧,口头宽松。当社会察觉到资金紧张的时候,资源品价格必然还是要重新栽下来,经济还是要调整一次。那时候,真正的后果就显现出来了——银行的坏账。华夏银行去年增发后,今年中期的坏账竟然是增加的,就很值得人深思。

  后果之二是过剩产能关闭。中国社会的过剩产能恐怕不只是钢材水泥玻璃了,也包括房地产建设能力、高速公路里程、电力、化工、纺织、汽车等各个领域。所以,我们承受不得经济的调整。当调整来临的时候,我们面临的问题要比美国人多得多——美国人只需要减少采购转而自己刺激就业来生产就可以了。因为对消费品而言,美国人是供不应求的,中国却早已供过于求。中国出问题,指望美国人奢侈消费来拯救。当美国人不但不救你,反而落井下石的时候,再怎么办呢?

  周五的时候,美国公布的非农数据大大好于预期,由此刺激了欧美股市暴涨,美元大涨,铜价也大涨。显然,市场认为美国经济有好转迹象,对资源品的需求上升,这是商品价格无视美元反弹而上涨的主要原因。不过,耐人寻味的是,国际航运价格指数全部出现4%以上的跌幅并向下破位,其中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已经跌到2772点。而6月初,该指数一度反弹接近4300点。该指数的下跌,难道还不能证明一点什么吗?

  所以,没有必要为过去九个月的股市上涨而欢欣鼓舞,那只是新一轮的财富转移而已。富豪们更加富裕,散户们更加被掠夺,对经济的影响也只是负面而非正面。历史将证明,2009年上半年疯狂上涨的金属价格和房地产市场的畸形繁荣,最终将对中国经济复苏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一个国家,如果制造业没有率先进入景气周期,那么,任何的经济繁荣就都是假象,股市上升就只能看作是反弹而绝不是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