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和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指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绝大多数,城市化水平不高,到2005年底,城市化水平为3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在这个前提下,构建和谐安徽,工作立足点必将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运用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新格局,为农村、农民创造出公平的生活和发展环境,从而实现农村各项经济、社会事业的均衡、协调发展,实现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进步。
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或财政运行机制。公共财政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政治范畴。安徽省情也表明,在构建和谐安徽的诸多任务中,解决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重中之重,这中间尤其以解决农村公共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紧迫,因此,构建和谐安徽,公共财政的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安徽的城乡差别,除了在经济发展方式上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外,还突出地表现在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所带来的建设滞后与空白。主要表现为:公共服务体制没有转轨到位、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或空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乡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等建设严重落后等等,造成了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公平性不够广泛等等,具体表现在农民生病看不起、养老保障基础脆弱,绝大多数行政村没有通油路(或水泥路),仅三成的农民喝上自来水、近一半的农户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相当一部分生活困难的农户住房需要改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乡村的教学条件需要改善等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环境中,这种局面的存在,既有农民收入提高不快、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问题的一面,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问题的客观反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追逐利益最大化,而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及非营利性,必然和资本追逐利润的特性具有不可妥协性,市场失灵及其外部性是不可避免的,其最终结果就是经济发展造成社会福利的缺失。这一点对于农村来说更具有致命力。由于安徽目前商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的有效机制,一家一户的承包经营产出效率低下,农村基层组织经济基础薄弱,公共事业投入少农业经济的市场负外部性被进一步放大,造成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面对市场经济不可避的市场外部性,政府的职责就是要对市场缺陷的弥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对于市场失灵问题除了依法予以管理外,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一方面,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另一方面政府必然要通过公共财政,解决市场失灵所造成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性。最终的目标就是要逐步缩小以至于最终消除城乡差别。
其一,要有效利用公共财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要突出财政公共性特征,针对我省广大农村地区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着重利用公共财政解决涉及农村道路交通、生活用水、电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教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从源头上抓好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使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实惠,真正做到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看得起病,受得上良好的教育,过上好日子。
其二,公共财政的作用还要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当前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中,城乡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有扩大趋势,其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人口发展的机会不均等。因此,要实现和谐发展,必须尽可能为农民提供学习、就业、创业、医疗卫生和其他发展和保障机会。从安徽的情况看,要解决农民的发展问题,要在教育资源的投入与配置方面,在农民的创业与兴业方面必须有较大的投入。但是,由于公共产品的非营利性和市场经济自身特点来看,从农村现有的经济水平与实力来看,都不足于解决公共产品的短缺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充分运用公共财政手段,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急需的、以及关系农村长远发展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项目上,如:教育投资、农民就业培训投入、农业科技投入、农业产业化项目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等等,同时通过制定与公共财政运用相配套的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外地资金投入到小城镇的开发与建设上来。通过充分发挥公共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为全社会提供均衡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实现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面前,人人享有平等消费的机会,实现人的全面、平等的发展,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和谐发展
其三,发挥公共财政在资源配置上的导向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我省农业经济正面临发展方式转换、结构调整升级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同时还有与之相伴生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安置消化的压力。国家通过减免农业税的方式,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是要提高农业的效率和效益,必须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即由一家一户的粗放方式经营主要向依靠规模经营、采取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面的集约经营转变,向农业产业化、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业附加价值的方向转变,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发展民营经济等等,这就要求政府要提供相关的政策配套和财政支持,以满足农村经济上台阶的需要。因此政府要发挥公共财政的经济调节作用,通过直接补贴、转移支付、减免税费等形式,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转变传统的种植结构和粗放的经营模式,实现经营方式的创新,引导农村经济走绿色农业、高效农业和新型农业发展道路,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使农村经济发展对人口、环境和资源的可承载能力增长作出新的贡献,从而实现安徽由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向农业强省、经济强省的跨越,实现安徽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