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方面的事多,一是学生就业,二是考生报考,许多人问我就业率怎样?那个专业就业率高?不禁引起我对高校的一些思考;学校又开会,让找特色,找定位。近来上面的调子明显有变化,不强调做大、做全了。改成强调特色和优势了。扩招十年,多少学校规模翻倍?多少学校由学院变大学?为了变大学又新增了多少硕士点、新增了多少专业?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扩招以后的问题是质和量的关系,量上来了,质下去了。教育部从三年前就强调抓质量,质量工程专项建设搞得红红火火,评出的创新团队和成果一大堆,但高校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对高校的质疑越来越多了,高校改革的任务越来越重了。
高校要从根子上解决质量的问题,定位很关键,定位不明确,路就会走偏,下再大的力气也无用。比如,像我们这类学在人才培养上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什么学校不明确定位于应用型大学呢?现在官方的提法是研究型高校和教学型高校、还有教学研究型高校,我觉得这个提法有问题,教学型就不搞研究了吗?那么学以致用又如何体现?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如何体现?学生的应用能力如何实现?所以,还是直接将普通高校定位于应用型大学好。
英国的一所应用型大学曾经来校招生,向我们介绍学校的情况,他们介绍自己是一所应用型大学,围绕社会需求的研究课题和项目做了很多,学校特别重视与企业的合作。我们的大学很少有自己承认是应用型的,因为我们的教育是官本位,需要政府的认可,如果你承认应用型,得不到政府的认可,你的层次就下去了。
还有,为什么我们大家一窝蜂奔研究型大学?最低也要弄个教学研究型,因为我们的评价标准有问题。我们评价大学的标准没有科学的分类,国家重点大学和地方普通高校用的是一套标准,看有多少重点学科、多少重点实验室、多少国家级研究成果。这种评价制度带来的结果是,矬子硬要变大个,方法是作虚、作假,其实矬子自己也苦不堪言,不愿意在这个体系中做这样的比较。
应该将许多地方普通高校定位于应用型大学,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可以设一些硕士点,但博士点应主要在研究型大学里设立。应用型大学有一套相对独立的评价标准,可以评出符合应用型大学实际的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逐渐建设成一批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找准定位,而找准了定位,才能凸显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