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招聘是互联网行业最经典的应用,一直也是互联网最热门的应用。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网络招聘行业大多处于亏损状态。
根据业界分析的数据,在2008年全年,中国网络招聘的三巨头中,只有前程无忧盈利,共7700万元。人们分析,这种利润主要得益于占半壁江山的超过3.6亿的传统印刷广告收入。中华英才网母公司Monster财报显示,中华英才网2008年亏损额高达1.75亿元。而由于SEEK在智联招聘的投资损失达到1447万澳元,按照持股比例推算,智联招聘2008年的亏损额约2565万澳元(约1.7亿元)。
在解释这种亏损的时,大家不约而同地看到一点:广告的巨额投放。但是按照艾瑞提供的逐月数据,我累加了了一下,三家的投放额分别为:
a.智联招聘:6100万
b.中华英才网:4500万
c.前程无忧:1960万
这个钱花得不多,和1.7亿的亏损额相比,也不是大数。那么,这么大的亏损是怎么来的呢?
一种解释是:目前中国的市场还没有成熟。这个解释很奇怪,网络招聘是互联网行业最经典的应用,现在中国的网民都3亿多了,百度的用户都30万了,阿里巴巴的用户也30多万了,为什么网络招聘的市场还不成熟?
人们还提供了另外一个解释:在中国目前4000万左右的中小企业中,只有几十万家公司(即约1%企业可能交费)会把网络作为招聘渠道,从它们身上取得的收入远远不能弥补高额的开支。
这个解释到让我想起了阿里巴巴的业务:2007年,阿里巴巴在中国的诚信通用户不过才26万,国际诚信通用户1.2万,而golden supply用户是2.7万,但阿里巴巴是赚钱的。
将网络招聘行业和阿里巴巴式的B2B行业相比,两者基本是类似的:都是针对企业客户。网络招聘解决企业的招聘用人问题,B2B解决企业的宣传推广问题。
招聘网站固然是行业性的、本地性的,所以中国有很多行业性的、地区性的招聘网站。但是,B2B领域的行业性、地域性同样很强。全国有2000多家招聘网站,b2b的网站有将近1万家。
两者如果不同的话,就是网络招聘的用户量可能比B2B的用户量更大。大型企业一定是网络招聘的用户,通常不是阿里巴巴的用户。同样,很小的企业也不是阿里巴巴的用户,但可能会是网络招聘网站的用户。
我自己创业过,也接触过多家中小型企业。大家不约而同的每年在各家招聘网站上投放招聘广告,投放量应该不亚于阿里巴巴的诚信通会员的费用。而我熟悉的这些家企业虽然在阿里巴巴上注册过,却没有付过钱。对于大型企业,联想集团肯定是网络招聘的大客户,但是我在阿里巴巴上搜“联想集团”时,出来的都是大多是未核实的信息或者是联想的各种代理商:联想集团通过阿里巴巴网站也许可以通过淘宝卖东西,但是不必要通过阿里巴巴卖信息。
通过和阿里巴巴对比,我认为,网络招聘的市场是大于阿里巴巴占据的市场的。那么,为什么阿里巴巴在赚钱,而网络招聘拼命地赔钱呢?
显然是招聘网站的运营模式有问题。就我自己作为用户而言,我用了很多年的网络招聘,而且都是毫不犹豫地付费的。我所享受的网站的网络服务真是苦不堪言:N年不变的招聘管理系统;极慢的访问速度;无法分文件夹;不匹配的简历;含混而误导的匹配系统;从来没有接到过他们产品促销、市场活动的电子邮件,除了续费通知以外。至少,我体验不到阿里巴巴那种日新月异的改进的概念。
2001年的时候,我记得互联网经历过一次搬家浪潮:从嘉里中心搬出来。最近看到不赚钱的智联招聘租着6元/平米/日的房子,我想,应该早点搬了。
同样该搬的是运营模式:以服务为先,在产品设计上下功夫,技术保障则只是基本功而已。
(文:方礼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