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西方经济学的终结》面世并提出对供求曲线全面的批评以来,赞成供求定律的反对声音也时有出现,有各种各样的卫道之辞,但集中表现在对流量、存量概念的认识不清之上,说明经济学界在变量逻辑知识上普遍的空白。典型的错误如“存量是可以保存的量”、“一个变量既可以是存量也可以是流量”等等。最近,执教微观经济学多年的某教授又推出了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量”“不言自喻是存量”的高见来批判批判,直让人对学界在变量逻辑上的无知与无畏感到大汗淋漓。
变量逻辑最基本的几条原理在《终结》一书和之前关于变量逻辑的帖子中都总结出来了。例如:位于二维坐标系两个数轴上的两个变量必须是同性质的变量——要么都是存量,要么都是流量。例如:一个变量不可能既是流量又是存量。这些原理都直接来源于关于存量、流量的定义——存量:时点数,状态函数,时间变量的函数;流量:时段数,过程函数,时段序数的函数。
如果要做一个存量统计表和一个流量统计表,它们对应的统计方法是完全不同的,表头的横栏是变量,而纵栏一个是时间变量,这意味着你可以得到一个无限密集的数据表;而另一个则是时段序数变量,这意味着你只能在你指定的时段内测到一个数值。
static12.photo.sina.com.cn/bmiddle/5562bb43t6eacad58eadb
第一个表格(坐标)中,P表示一个存量,t表示物理时间。如我们在市场上常见的价格-时间曲线、水文观测点的水位-时间曲线以及水流量-时间曲线等等。
第二个表格(坐标)中,Q表示一个流量,Tn表示时段序数。如我们常见的按照年份统计的GDP数据表、月份产量报表、季度资金流量表等等。
存量和流量都是实际存量的变量,并不是像有人在看到西方经济学定义的需求量被批评时赌气地说“干脆取消流量”那样。
如上的两个存量(流量)统计表可以合成一张存量(流量)之间的关系表,因为它们共用一个横坐标t(T)。但是左右两个表却无法合成一个表,因为两个变量性质不同,分别对应于时点和时段序数。
这就是为何我们在经济学教科书上看到的需求表毫无例外都是编著者自己杜撰出来的原因所在——世界上压根儿就不存在这种关系表。
坚持说需求量是存量的教师担心时点没有长度,会对统计观察带来麻烦,这真是莫名其妙的想法。我们日常对世界的观测中可以直接观测的变量无一不是存量,如教授起床时、日间某时刻直至晚上睡觉前可以测量自己的身高,做出一条“身高-时间”曲线,以研究身高在一天当中的变化。如教授可以看股市的价格-时间曲线以计算自己的股票的市值的波动等等。教授可以把自己的身高和股票的价格做一个“身高-价格”表出来,表中的每一个坐标数据都对应于同一个时点,如上午10点53分30秒时的身高和价格等等。当然身高和价格之间没有因果逻辑关系,但是在变量逻辑上,这个“身高-价格”表却是存在的,是可以做出来的。同理,教授可以把自己的月收入和月支出或月储蓄做一个表格出来,尽管它不见得是表现为某种规律曲线,但是这个由同是流量构成的表格却是完全存在,可以做出的。
几乎每一本微观西方经济学教材都会明确告诉你,需求量是对应于一个时段而言的,很多教程更是明白无误地告诉学生需求量是时段数(即流量)。但是,你找不到任何一个微观经济学教材上谈到“价格是存量”。这正是《西方经济学的终结》的作者认定经济学界在变量逻辑上是普遍幼稚无知的依据。
既然微观经济学定义的需求量概念是一个流量,为何还要批判它的错误?错在何处?错在定义本身就违背了变量逻辑,把一个流量从一开始就错误地与存量并列。下面是仙逝的
“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这种函数关系可以分别用商品的需求表和需求曲线来加以表示”。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微观部分,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20)
以上叙述毫无疑问告诉我们需求量是一个“时段数”,但是却看不到任何关于价格的变量性质的信息。这种关于需求量的定义从一开始就人为地当然是错误地,把一个流量同一个存量想当然地拉扯在了一起。
其实在这种需求量定义当中,违背变量逻辑的还不止是把作为流量的需求量同毫无疑问是存量的价格拉扯在一起这一点,另一个错误点是很多人所不曾注意的,就是其中提到的“购买力”。支付能力这是一个典型的存量,是某时某刻某人口袋里有多少钱的问题,它可以和同是存量的价格并列做表,但是同样无法与需求量这种流量同置于一个直角坐标系当中。
以钱购物,这不过是种种交易当中的一个特例。任何一宗交易,都毫无例外地可以简化成为2+2:两个私有者交换两种物。用钱购物也毫不例外。当我们把交易抽象到2+2这种形式之后,交易的本质都暴露出来了。在经济学意义上,交易者都是需求者,也同时都是自己所有物的供给者,并没有买方和卖方之分。所谓的价格的本质也显露无疑,它就是两个交易者就按照何种比例进行交换达成的一个契约——交换比例。
因为任何一宗交易必然涉及到两种商品的所有权互易,所以任何一宗交易当中,“成交量”必定有两个,就像我们在股市上看到的那样,成交的股票数量与成交的金额。话到此地,经济学人已经不是要考虑需求定律是否成立的问题,而是首先要确认需求定律当中的那个需求量究竟是两个交换者当中哪一个对对方所持商品的需求量的问题了。
但是要注意,这种“成交量”数据是存量,即时点数,它成立于成交那一个时点。当然,如果你乐意,你可以按照半个小时为一个时段来统计时段内的成交总量,并也用“成交量”来名之,但是你不要被自己的这种不经意的随意命名所自我迷惑,这个按照时段统计的、被你称为成交量的东西是流量,和那个某次交易当中同样被你称为成交量的交易量不是一种东西。有一个教授在自己的书中称“货币量”即可以是流量也可以是存量,论证的方法就是如此——先把两种变量起同一个名字,再反过来推出结论。
那种把上述定义的需求量不假思索地等同于购买量的做法是缺乏科学态度与精神的。经济学泰斗萨缪尔森在其新版的《经济学》当中就是这样做的,偷换概念把购买量用来冒充需求量。和具体的成交价格对应的购买量是存量不是流量,并不是被微观经济学定义为流量的需求量。萨缪尔森用“常识和细致的科学观察”(《经济学》,萨缪尔森著,萧琛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P37)来强调需求定律的成立,但最终还是给不出一张来源于“常识和细致的科学观察”的需求表。反之,我们不需要科学细致地观察,只需要漫不经心地看一看证交所的大屏幕就知道,市场上追涨杀跌是常事儿——价格高往往对应于成交量放大,而价格低往往对应于成交清淡。牛市的特征就是量价齐升,而熊市的符号就是量价齐跌。这种漫不经心的随意一瞥就可以看到的情况怎么没有进入到萨缪尔森们“细致的科学观测”范围之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