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拯救庞大的钢铁产业及相关产业,国家制定了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而在该规划中国家也不得不承认“2008年年底,我国钢铁产能达到6.6亿吨,出现了1.6亿吨过剩产能。其中,小高炉等落后产能就达到1.6亿吨左右。“淘汰落后产能是推动钢铁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推动企业创新是淘汰落后产能的有效手段。而随后山东、安徽等省也相继出台了自己的钢铁振兴规划。
下面是上述两省对于各自产能定位的描述。
(1)安徽
现状:2008年,我省共生产钢材1906.6万吨,比上年增长7.7%;钢1770.2万吨,增长6.1%;生铁1637.2万吨,增长8.1%;实现工业增加值398亿元,增长36.6%。
规划后:到2011年,全省钢产量达到3200万吨,优特钢比例达到60%以上,其中,马钢集团公司形成2000万吨钢生产规模,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到2020年,全省钢产量达到5000万吨,马钢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
(2)山东
现状:2008年,全省累计生产铁4657万吨、钢4459万吨、钢材5027万吨,分别占全国铁、钢、材总产量的9.76%、8.88%和8.7%,分别比上年增长-3.8%、1.17%和1.35%;实现工业增加值929.17亿元,占全省GDP的3%。
规划后:目标任务。到2011年,钢铁总量有效控制,全省粗钢产量控制在5000万吨左右;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培育山东钢铁集团成为国内特大型钢铁企业 集团,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培育3-5个专业化中型企业;实现产业合理布局,沿海钢铁产能达到40%以上;符合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的工艺装备(高炉大于 1000立方米,转炉大于120吨)达到70%以上,工艺装备优化升级;板管比提高到60%以上,产品结构显著改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由目前的 3%提高1个百分点,利税总额比2008年增长30%以上。
内容太多了,我就不摘抄了,有兴趣的可以google一下,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1)在当今日益严峻的形势下,钢铁的去产能化成为共识,在国务院的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控制产能在5亿吨以下。世界最大的钢铁巨头安赛洛米塔尔也大幅度减产。而上述两省各自制定的规划中,虽然指导思想中要提出淘汰落后,但是在规划中还是提出分别净增500万t和1200万t的 巨大产能。山东省甚至提出要增加钢铁占GDP的比重。这就是所谓的产业升级。钢铁是典型的“两高一资”工业。拼命发展的结果只能是污染环境,浪费资源,投 入大量资本而不能带来回报,给金融机构也带来风险,最终只能由我们纳税人来买单。山东省提出的要建设日照钢铁基地、安徽提出的要对马钢扩建,保守的估计要 投资大约2000亿元,按国家40%的自有资金估算也要800亿真金白银,山钢目前主要的资产就是济钢和莱钢的国有股份,马钢也是上市公司,他们有几个子 儿大家一目了然。所以从资本市场圈钱是必然的了。中国的钢铁产能过剩的不是一点半点,我们的地方政府在GDP面前,居然如此短视!而国家也在任由地方政府 出台这种“规划”。如此下去必然引发更严重的危机。相信更多省市的钢铁规划会陆续颁布,等着看把,看看产能怎么减。
(2)关于产品结构调整,上述各省均提出了要发展精品板材,如果记的不错的话,10年前就这么说了,而现在依然这么说,连语句都没变。众所周知,现在板材 的产能远比线材等过剩严重,能生产的,大家早已都能生产,不能生产的,依然没几家能生产,比如各省一直叫嚣要大力发展的“汽车板”,宝钢能生产的,鞍钢已 经能生产,其它很多钢厂也能生产。而取向硅钢,生产不了的依然还是不能生产。钢铁产业不是什么高技术的行业,找个设计院,用不了多久就能给你整出个 1000吨高炉,150吨转炉的施工图来。如果说过去的钢铁业是低水平重复建设,那么现在就是“高水平”重复建设。其实从技术经济上考虑,各项政策提出的 那些要“淘汰”的指标,未必是“落后的”,比如450立方米的高炉,其各项指标就要比1500的高炉好的多。
(3)钢铁企业的重组,从现在来看更多的是政府行政行为,比如山钢、河北钢铁,历史上提重组不是一年两年了,比如鞍本,当年重组完,基本上是一块牌子各干 干的。而现在重组成的所谓几个特大型钢铁企业,产能是扩大了,别的呢,各个厂区还是各怀鬼胎。当然企业的大规模兼并重组这是好事,希望别只做成1+1简单 的加法。
(4)现在各级地方政府和钢铁企业,还没有能从过去几年钢铁的“牛市”思维中转变过来。还在憧憬重新回到08年以前的日子,不过那样的日子虽不至于一去不 复返,但至少还要等上数年。钢铁工业的去产能化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伴随着这个过程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转型,虽然很痛苦,但这个过程必须经历。预计今后 几年钢铁行业是“剩者为王”的时代。宝钢提出了8000万吨的产能目标,其实大可不必。收缩战线,保存好自己的实力,才是王道,不然真乱七八糟收购了一大 堆东西,看你账上的那点现金够几天的折腾。8000万吨还是1亿吨,随它去把。
(5)众多的设计院、建筑施工单位,将面临着困境。前几年的好日子,这些单位大幅度扩张,有些甚至有精力去搞“多元化”经营。现在新建项目极少了,日子很 难过了,虽然李荣融说了国企尽量不裁人,但收入已经大幅度缩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设计院和施工单位,大都是中冶科工集团的子公司,孙公司,前几年的火爆 也让它一跃冲进了世界500强。而在这个市场上,也是他们之间的火并 ,这当于对于母公司的中冶很不利。近日传出中冶要先h后A进行ipo。如果真是ipo成功的话,建议价值投资者要介入的时候还真是审慎的考虑。
如此规划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