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曹元国
孔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中华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历史的角度讲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客观规律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生存文明的巨大贡献,是实现现在将来人类和谐相处的唯一文化基础。
孝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上古时的大舜到宋朝的黄庭坚,从汉朝的以孝治天下到今天的以德治国,孝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轨迹。孝在中华大地的起源,发展,延续的轨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凝聚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人类文明成果——中华孝文化,沿着这条轨迹探寻孝文化的源头我们就可以发现,古九州之一的青州是中华孝文化的发源地。
古青州是中华孝文化发源地有几点理由:
青州市位于山东省腹地,青州之名历史悠久,《尚书禹贡》记载“海岱唯青州”;《周礼?职方》记“正东曰青州”;《吕氏春秋?有始觉》记“东方为青州,齐也”,按五行之说,东方居木,本色为青,青州在中华大地的东方。青州是明初济南兴起前齐鲁大地上的名城重镇。青州作为中华古九州之一,地域涵盖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齐国,是明朝以前经济文化的中心。青州的历史地位和地域优势决定了齐鲁两国文化的在这里交汇融合。
齐鲁文化,确切的说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学术界公认,中国传统文化不管内容多么复杂,其核心和主干是儒家文化,孔于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尽管儒家文化经过孟、荀及汉儒屡次改造,特别是董仲舒的改造,被汉武帝定为独尊的儒术,已非原来的孔子儒家,儒学已经齐化,成了齐鲁两国文化的融合体。中华孝文化属儒家文化的范畴,儒家文化的源头是齐鲁文化,探寻孝文化的源头也必须从齐鲁开始。
齐国是周朝诸侯国之一,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尚(齐太公)的封国。姜子牙 姜姓,侯爵。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太公治国,根据当地风俗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方针,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姜太公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齐国数百年的发展史上,形成的齐文化代代相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齐文化的历史地位。
齐国初封于营丘(今山东青州一带)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临。周公旦摄政时,三监作乱,淮夷叛周,周公命令姜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国由此有了征伐权,成为周王朝东方大国,使太公治国“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方针和太公治国爱民顺民举贤理念得以扩展。
齐国的太公治国爱民思想
爱民之道,就是以仁义之道,修德惠民,使民和服。如太公所言:“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合,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无疑,天下和服。”就是说,要尊重民意,敬爱民众,聚合宗亲,行仁举义,就会受到民众的拥护爱戴,这样使天下和服,就可以守土、固国而王天下。因此,威服天下者,不必专任武力,不可横暴百姓,而要以仁义为本,修德禁暴。这就是姜太公和《六韬》重视文韬而不轻武略,把经国与治军作为整体而论的高明之处。他治国安民用仁道,施仁政,重教化,因民俗,顺民情。这就充分表现了姜太公治政的出发点和归宿地都是为了爱民。《六韬?文韬?国务》云:“太公曰:‘利而无害,成而无败,生而无杀,与而无夺,反而无苦,喜而无怒。'”从上我们不难看出,“爱民”思想之深,在先秦军事、政治和诸侯君中,也只有姜太公才有如此深刻“爱民”思想。而且,也是由姜太公在齐立国之后,真正把“爱民”思想贯彻到建国的实践当中去,这就是齐国的富民政策。
齐国的太公治国顺民思想
姜太公深知“民为邦本,民固国兴”的道理,有民则有国,无民则何国可言。因此,他力倡以民为本,仁政顺民的思想。顺民就是“重民”、“贵民”。如果国君、人臣和各级官吏,不以民为本,以民事为务,而敲剥、残害民众,就会使民众离心离德,离之而去,叛之而反。姜太公通过自己长期生活在民众中的亲自实历,不断观察,精心研究,对于民为贵、民为本的思想有深刻的认识,并树立了牢固的民本意识,所以他在出山之前和立国治国之中,都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收服民心,使万民归心。对如何安静、安定天下,姜太公指出:天有其自己的运行规律,民众有其自己的日常生活事业。君主能与民众共同安生,天下就安静,民众就安定了。最好的政治是因民俗、顺民心进行治理,其次是宣传教化,感代民众。民众被教化、受感化,就会服从政令,所以说天道无为而能生长万物、成就万物,民众无需给予而能自己富庶,这就是对人治理天下的高尚道德,亦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根本道理所在。
齐国的太公治国举贤思想
《六韬?文韬》中《上贤》、《举贤》两篇,集中表现了姜太公的重贤、上贤、选贤、举贤的圣贤治国论及其思想内容。所谓“上贤”,就是尊重、崇尚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尊贤尚功是姜太公“国本”的主要内容之一。姜太公认为,作为君主治理国家,必须尊崇德才兼备的贤人,抑制无才无德的庸人;任用忠实诚信的人,除去奸诈虚伪的人;严禁暴乱的行为,禁止奢侈的风俗,因此,明君用人应当警惕六种坏事、七种坏人。六种坏事的危害是:“伤王之德”、“伤王之化”、“伤王之权”、“伤王之威”、“伤功劳之臣”、“伤庶人之业”。对七种坏人,绝对不可信用,即“勿使为将”、“勿与谋”、“勿近”、“勿宠”、“勿使”、“禁之”、“止之”。这就堵死了坏人干坏事、危国家、害民众的路径。
鲁国,是中国周朝的一个姬姓诸侯国,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之后。西周初年周公旦辅佐天子周成王,周公旦东征打败了伙同武庚叛乱的殷商旧属国,分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其中的奄国故土建立鲁国。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历时800年左右。。首都在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小部分。鲁国是孔子的出生地。
山东被称为齐鲁之地,那么古代的齐国和鲁国究竟以哪里为界?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候国为防止被进攻,纷纷在边界修建长城,齐国也在齐鲁边界修建了著名的齐长城。考察齐长城的走势,可以看出古代齐鲁两国的大致分界线。齐长城横亘于山东中部,西起今黄河东岸的长清县西南孝里镇广里村北,向东进入丘陵区,又逐渐蜿蜒攀升至泰山西麓的中低山区,尔后沿泰沂山脉分水岭,直达黄海西岸的青岛小珠山之东的黄岛区东于家河村东北入海。其先后经过的县市有:长清、肥城、泰安泰山区、济南历城区、莱芜、章丘、博山、淄川、沂源、临朐、沂水、安丘、莒县、五莲、诸城、胶南、青岛黄岛区。
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中,齐鲁文化是主要来源,集中代表了炎黄这一思想体系的传统文明。在远古时代,炎帝、黄帝为首的两个部落,已开始结合。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融合成为一个民族。在周初,代表这两个部族的两个伟大历史人物,一个是封于齐国的炎帝后裔姜太公,一个是封于鲁国的黄帝后裔周公旦共同缔造了齐鲁文化的雏形。孔子及其弟子经过探索总结形成了真正的齐鲁文化——儒家文化。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惧怕思维因自己的东寻而消退,焚书坑儒的后果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和汉朝的兴起。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人类对自身所需生存发展延续客观规律的总结,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中华孝文化的经典——《孝经》,就是孔子阐述孝道的理论的总结。<孝经>提出“孝治天下的伦理宗旨”。它认为夫妻始于—终,由孝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特色的孝文化。孝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最重要内容,孝文化独立成为一种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上古到秦朝是孝;从汉朝到元朝是孝道;从明朝开始独立为孝文化。元朝郭居敬辑录的《二十四孝》故事是孝道转化为孝文化的基点,《二十四孝》故事成了孝文化的传播载体,因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口传相对于文字的传播来说,受众多和传播速度快,但元朝的民族环境限制了孝文化的形成,明朝的建立为孝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宪宗朱见深封其第七子朱祐楎被封为衡王驻青州,,青州衡王府的设立与青州深厚的孝文化底蕴相结合,为青州成为孝文化发源地提供了一切条件。
古青州是中华孝文化发源地依据之一是:宋朝名人范仲淹、欧阳修官居青州孝行表现影响整个宋朝,也可说影响中华大地。明嘉靖《青州府志》第6卷,“青山”条下有这样的记载:“山产石,深青细润。”清光绪《益都县图志》第9卷 ,在“青山”条下又继续写道:“青州出碑材,即此山也。欧阳文忠公泷(误为陇)冈阡表,即用此石。”并且还注明,《山东通志》也是这样记载的。1989年出版的新编《青州市志? 欧阳修传》记“熙宁三年(1070年)四月……他写下了悼念他父母的著名文章《泷冈阡表》,用青州盛产的青石刻成一丈余的石碑,派人运载回江西老家,安置在父母墓前。”现今的江西省永丰县《沙冈阡表》墓碑犹在。现在《泷冈阡表》石碑,碑体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可辨。“泷冈阡表”4个大字横刻碑额,碑文每字16厘米见方,正文竖27行,共1116字。《永丰县志》的《文化?文物胜迹》部分这样记述着:“《泷冈阡表》碑是欧阳文忠公为纪念其父欧阳覌、母郑夫人,竖立于父母墓道前的碑刻,置于西阳宫碑亭内。碑为青州(今山东青州市)石,墨绿色,高2.10米,宽0.94米,厚0.23米。正面刻有《泷冈阡表》碑文,背面刻有《欧阳氏世次表》,阴文正楷,直书,字体端庄稳重,雄健有力,为欧阳修撰书。”。这篇祭文从初稿到墓碑的刻制成功,前后经过了近20年的时间。欧阳修在青州写下悼念父母的著名文章《沙冈阡表》,用青州盛产的青石刻成一丈余的石碑,千里迢迢运回江西老家,安置在父母墓前。青州至永丰,迢迢几千里,在当时的运输条件下,把巨大的石碑从山东青州市运回江西省永丰县。欧阳修为父母立碑从青州到江西一路孝心对传播中华孝文化起到了播种机的作用。
现在江西省永丰县欧阳修故乡《泷冈阡表》石碑
青州是中华孝文化发源地依据之二:作为中华孝文化传播载体的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代代传颂成为传承孝文化的最主要途径。元朝郭居敬辑录的二十四孝故事人物中有十四位生在这片土地上或与这片土地有关,董永为青州千乘人、王裒为青州昌乐人、王祥为青州沂水人、虞舜诞生在诸城、曾子是嘉祥人、郯子是现在的郯城人,老莱子在平邑蒙山,闵子是济南历城人、子路是泗水人、郭巨墓在济南长清,(郭巨字文举,生于西汉末年,原籍河南,流落到济南市长青区孝里镇,孝堂山是郭巨墓。据《汉字王国》一书介绍,山东省肥城有一个纪念郭巨的房子。”,江革是临淄人,黄庭坚随父居青州多年.孝文皇帝刘恒祖籍现江苏沛县。丁兰江苏徐州丰县。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十四位孝子在周朝时的齐鲁大地上先后涌现,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元朝郭居敬的故事总结,明朝青州人二十四孝故事渲染,奠定了青州是中华孝文化发源地泉眼。
青州是中华孝文化发源地依据之三是:唐、宋、金、元县下分乡,乡名无记载零星见于金石的,唐、宋都有孝义乡、仁德乡。明嘉靖《青州府志》载:“益都隅十三,乡十,镇二,店六。”:益都县(今青州市)乡十:孝悌乡、务本乡、亲仁乡、齐礼乡、安定乡、仁智乡、附郭乡、怀德乡、孝妇乡、乐善乡。光绪《益都县图志》载:全县分八乡。把明朝所辖的怀德乡、孝妇乡划归了博山县。用孝义乡、孝悌乡、亲仁乡、孝妇乡做乡名自唐之清在中华大地是极少见的,充分说明了中华孝文化在青州发展传播的根源。
古青州是中华孝文化发源地依据之四是:现在青州衡王府遗存现在的有两座石坊的北石坊横匾上镌刻着“孝友宽仁”把孝放在首要位置,警示后世子孙只要做到孝友宽仁,才能保证家风正,国运昌。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宪宗朱见深封其第七子朱祐楎到青州被封为衡王,至清顺治初年第七位衡王朱由棷去世,传六世七王,共计 160年。衡王府遗存现在的有两座石坊,位于城区玲珑山南路,是当年衡王府门前甬道上的建筑,当地百姓称为“午朝门”。石坊有南、北两座,相距43.5厘米,建筑形式相同,尺寸大小一致。皆为四柱三门牌楼式结构,由28块巨石雕刻后组成。东西宽11.5米,南北深2.78米,中高7.25米,座为须弥状,高1.2米,宽1米.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刻兽足状案底纹和仰莲纹,中层刻牡丹、荷花图案,上层刻饰花纹为狮子、麒麟、缠枝牡丹、莲花,其中拐角处刻出的钻狮图案,为世所罕见。
底座上立石柱,为方形,插立于须弥座中部,中间二柱高6米,两侧柱高4米。每柱南北各镶嵌立式透雕的巨龙一个。四柱上方中间嵌置横匾,匾上浮雕二龙戏珠和斗拱图案。中门上嵌两匾,匾上题字均为剔底阳文,南石坊横匾为“乐善遗风”、 乐善”为朱佑楎号。“遗风”系朱佑楎去世后的用词“象贤永誉” 能效法先人的贤德永久保留美名。象贤谓能效法先人的贤德。《书?微子之命》:“ 殷王 元子,惟稽古崇德象贤。”《仪礼?士冠礼》:“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 郑玄 注:“象,法也,为子孙能法先祖之贤,故使之继世也。”,永:永久,永远。誉:荣誉,美名。北石坊为“孝友宽仁” 孝友家能正,宽仁国以昌、“大雅不群” 大雅:对品德高尚,才学优异者的赞词 不群:与众不同。四幅横匾内容向后人传授者做人做事的准则,为官者孝友宽仁大雅不群才能正家昌国,孝是治家兴邦的基础,诠释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中国特色的孝文化,为验证青州是中华孝文化发源地,提供了确凿的历史物证。
古青州是中华孝文化发源地依据之五是:据明朝《益都县图志》记载,明代万历年间修建青州万年桥时,围栏上就用青州盛产的青石雕刻了二十四孝故事浮雕。寿光县安致远在修桥碑记中说:“北门锁匙,晨关乍起,邦人士女,衽接肩摩,南北交错,河桥成市,……”可见当时桥上交通畅达,行人熙攘的繁华景象,可见栏杆上明朝的浮雕《二十四孝图》传播中华孝文化受众之广泛。据考证青州万年桥上,明朝的浮雕《二十四孝图》是我国最早在公共场所展示二十四孝古迹。
青州万年桥俗名北大桥,位于古南阳城北门外,始见于宋仁宗明道年间,中间历经修葺,青州万年桥是一座七孔石桥,长 65.3 米,面宽 8 米,高 7.9 米,拱跨度宽 5.4 米。 桥两端各有较宽的引桥面,东西两面有栏杆,并衬有石狮、宝瓶各 16 对。栏杆上有明朝的浮雕《二十四孝图》和缠枝牡丹。西面应水的六个桥墩上端,刻有一米见方大的龙头,人们叫它龙吞口。青州万年桥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它雄伟壮观,坚固耐久,现在依然横跨在青州南阳河上,承载着历史的足迹,见证着中华孝文化的发源地。
古青州是中华孝文化发源地依据之六是:青州云门山上明代嘉靖年间巨寿是孝文化的产物。云门献寿 在云门山阴,有一海内罕见的巨大型摩崖石刻“寿”字,人称为“云门献寿”,系“大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日,衡府内掌司冀阳周全写”。周全为衡王祝寿,以“寿比南山”之意而凿。周全为明嘉靖年间衡王府的内掌司(典膳系掌管王宫膳食的官),善作斗方之字,云门山留有他的许多作品。这个“寿”字,通高7.5米,宽3.7米,单是下部的“寸”字就2.22米高,为大个头的男子汉所不及,所以当地有“人无寸高”的戏语。寿,的含义: ①岁数;岁数大:寿命;长寿;高寿;人寿年丰。②生日(多用于中老年人):寿辰;寿诞;祝寿。③称死人用的东西:寿衣。古代祝寿之礼,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等逢十年举行,也有少数人在五十就举行的。有的地方在逢九之年行祝寿礼,有的地方则在逢一之年举行,如六十一、七十一等。七十七岁为喜寿,八十八岁为米寿,是比较重要的两次寿礼。寿堂举办祝寿礼时寿堂的设置很有讲究。在厅堂中,正面墙正中,挂寿星图,或红底金色的大“寿”字,两旁挂寿联。这寿联很有讲究,必须是重要的亲友送的,而又是寿星主角所喜欢的。其他寿联、寿幛和寿序等,都挂在两旁,年辈高的或重要的客人送的挂在前,年晚辈的或不重要的客人的挂在后。从寿字的含义、祝寿之礼、寿堂的设置可以看出寿本为家内事,是子女对长者表现孝心的行为。明代在云门山上镌刻巨寿,把家事推向了社会,与青州万年桥浮雕《二十四孝图》相呼应使每一位到青州的人都能感受到孝的真谛,提醒人们小心长存,客观上起到了传播中华孝文化发源地的作用。
鉴于青州深厚的孝文化底蕴,2003年7月,青州用大理石雕刻了二十四孝雕塑群和二十四孝浮雕、名人题刻、孝子录等内容组成了孝文化墙,以及正在制作和筹划中的《孝经》壁、常回家看看大型雕塑群,中华孝文化博物馆共同组成了全国首家孝文化教育园、孝文化教育基地。2004年全国首家孝文化研究会组织——青州孝文化研究会成立,做为全国首家孝文化教育基地组织机构,在致力于弘扬和推广孝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2006年4月青州孝文化研究会又在互联网上开设了中国孝文化论坛(http://www.qzxwh.com/bbs/index.asp)孝文化与青州不可分割,青州作为中华古九州之一,齐鲁大地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孝文化的发源地。 鉴于以上历史依据和近几年青州为弘扬中华孝文化所做的努力,青州是中华孝文化真正的发源地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作者 为山东青州孝文化研究会会长)
[ 本帖子最后于 2009-6-20 7:58:0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