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难"有解吗?


  不知是谁最先提出抓大放小经济主张的,如果三分之二先生是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一员的话,他一定会给这一提议的原创者投上一票的。中国经济之车之所以长期高速前进,且没有出轨,有经济史学家认为,主要得益于两项政策,一是外汇管制,二是抓大放小。前一项政策的妙处在于,人口可以轻易地进出,货物可以自由地往来,甚至一般经常性项目下的外汇也允许随便地出入国境,中国在海关及对外合作审批等管制方面远比周边的日本、韩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宽松许多,执政集团只是在资本型项目下的大额资金往来过程中,稍稍地给以一定程度的控制和监管,结果却是,受益于这道薄薄的防火墙,中华民族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成功地躲过了数次可怕的金融与经济危机。抓大放小政策的妙处在于,抓大中,解决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利润问题,国家在经济链上游所形成的超级垄断,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我们财政的丰盈与稳定;放小中,政府力图解决民生当中比较头疼的问题--就业。所有政府都要面对着4项基本经济任务:物价稳定、就业充分、经济增长与贸易平衡,其中很多政府当发现每当4项任务之间有所冲突时,就业充分是放在经济目标的首位的。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最近从宣传口的中央电视台到监管口的银监会,都在大喊大叫地要各方配合,妥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因为谁都清楚,保中小企业生存就是保就业,保就业就是保民生,保民生就是保稳定,保稳定就是保政权。

  现在的情形是,谁都知道中小企业融资难,但不是谁都知道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

  根据国家的一般定义,人数不足2000,销售额3亿以下,或总资产低于4个亿的,沾上其中任何一条,都称不上大企业。按这个标准说,全国4200多万家在工商部门注册的99.9%的企业普遍都可能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2008年底,来自统计部门的几个数字,令决策者们忧虑不已,中小企业已占我们经济的大半壁江山了,GDP贡献率60%,缴纳税收50%,外贸出口68%,新产品研发82%,为国家提供了就业机会更是高达75%,特别是这当中吸纳了50%以上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70%以上新增就业人员、70%以上农村转移劳动力。也就是说,一旦中小企业真因为资金周转而出现严重财务问题的话,已经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将把整个国家拖入难以想象的境地之中。从社会决策者角度讲,拯救中小企业也是在搭救我们的国民经济,搭救我们政府自己。

  事实上,大家都知道搭救的意义,但现实的情形却是大家都在真诚地高喊着,呼吁着,同时却又多袖着手站在中小企业的门边,观望着,权衡着,特别是那些平时嫌贫爱富,一向锦上添花的银行机构,作秀的多,出资的少,喊着一定要给钱的多,但实际把款放给中小企业的少。2009年头一个季度,国内各银行前后投放4.58万亿的贷款,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1.68万亿,票据融资增加1.48万亿,其中绝大部分的贷款都给了大中型企业和重点工程,提供给中小企业的短期贷款仅占贷款问题的25%。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景呢,银行里边的人讲,现在上边一方面要求我们配合国家政策给中小企业放贷,另一方面银监会的风险控制制度又规定我们银行一旦在放款过程中出现坏账,要实行终身问责。俗话说,两害相权取其轻,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太复杂,谁有精力研究那其中复杂的关系,加上我们贷款的期限一般都很长,中小企业的生产周期比较短,玩得都是短平快,两种诉求搭在一起安排,实难协调。

  不少银行业务人员讲,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而是我们在贷款活动中,一些风险控制的指标无法量化。通常我们去企业调查时,重点要考察企业的产品、抵押品与人品,其中人品是三品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然而,恰恰是人品,我们往往无从真正地把握,很多坏账,最后总结起来,还是出在人的环节上,就是对人品的了解不充分。这也是为什么,一方面我们跟着国家喊着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同时在实务当中,面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者,我们往往慎而又慎的一个重要原因。

  说起银行与民间的资金的关系,很多学者,特别爱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说的是世界上经济最不发达的孟加拉乡村银行。银行家默罕默德·尤努斯30多年前(1976年)就在那里实行贷款层级化管理,乡村银行总行下设分行,分行下设10-15个支行,每个支行有6-7名工作人员,共同管理120-150个乡村中心,支行在财务上自负盈亏,且以妇女为主要对象,经营多年,银行坏账很少。人家发展中国家都可以把钱贷给农民,我们中国银行为什么就不敢把钱贷给那些资产规模也不算小的中小企业呢?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美国,由联邦小企业管理局安排相关的认证,以500至100万美元私人资本作为风险投资初期资本,通过小企业管理局担保,利用杠杆操作,还可以放大3倍,投资于合格的中小企业,这类融资通常可持续7到10年。

  为什么人家最穷的人和最富的人都可以做的事情,到了这块土地上,最后都变成了银行根本不理你,你要找钱,也不是完全没有地方。打开报纸,翻开杂志,到处都是所谓担保公司之类的机构,一开口就是月息3%。请问,敢借这种钱的人,你所从事的生意可能合法吗?中国有两句成语,一句叫饮鸠止渴,另外一句叫挺而走险。从经济概念上讲,高利贷也算是融资活动当中的一种,但是从道德概念上判断,这种钱和我们所说的中小企业融资好像还不是一码事儿。

  思来想去,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讲,这里不是没有银行之类的间接融资渠道可以借助,也不是没有股票、债券、基金、信托、私募股权及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渠道可以利用,渠道都在那里,即使有所缺失的话,建设起来也快,中国人干什么不快呀,但有一件事情,我们干起来快不了,建设起来时间短不了,那就是我们的信用环境的建设。很多人都承认,中国的很多问题都不是出在硬件方面,而是出现在软件方面,出现在我们从业者的道德、素质与诚信方面,出现在我们的信用环境与信用建设方面,这可能是我们大家都在喊着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而事实上又常常不敢轻易伸手相助的一个根本原因。

  谁都知道,要想在一个短时期里,为了所谓的就业问题,而临时帮中小企业们把融资这只佛脚抱住,大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这涉及到藏在我们民族习性深处的某些思维定式、价值取向及意识文化。因为自古来,这里就是一个人治而非神治的国度,要想建立某种诚信、敬畏及自律的文化,比较难。而金融及融资的本质,又恰恰是诚信、敬畏与自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