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天堂 梦里老家——洪洞县考察纪实(下)


吴鹏/文   木木/图

 

中镇霍山

    舜王庙位于吕梁山黄土残垣,在山顶上放眼望去,周围黄土丘壑,山坡上虽然都被开出了花卷似的坡地,但是由于干旱少雨,又基本没有灌溉水源,所以看天吃饭,没有多少绿色。远望东边的太行山,竟然郁郁苍苍,一片绿色景象。张总告诉我们,那就是我们此次考察的重点——霍山。

霍山有个不小的名头叫中镇霍山,是为五镇之首,当年与“五岳”并称。传说颛顼画九州,每州均有一座名山为镇。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霍山属冀州,因其“巍大隆峻,深厚广博,子诸峰而隶群垤”,故为冀州之镇,位居九镇之首。尧都平阳,以霍山为中岳,因此霍山又名太岳山、霍太山。大禹治水,先登霍岳,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地平天成,万世永赖。唐朝建立后,太宗李世民以“霍山神幽赞”,方能破霍邑,斩宋老生而有大唐,于是敕建兴唐寺、中镇祠于霍山麓,岁岁祭祀,历代相沿。

 

据文字记载和考古发现,霍山是当时祭祀活动最集中的区域,古人祭祀山川之神常有在山前埋玉的习俗,往往以玉璧和玉圭深埋,《山海经》中名山经文多有记述。整个霍太山山脉毗邻的太谷县东、平遥、介休、霍州的一些村落用“璧”字命名的甚多。说明整个太岳山脉都是祭祀活动的区域,后来多数地名中的璧字都讹改为“壁”字,唯有霍州又将有“壁”子的村名都改成“比”字,如杜比、石比、赵比、靳比、李比、韩比等。

 

    远古的霍山是神圣的,但随着时间流变逐渐从一座祭祀之山演变为风景名胜之山。始于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特别是隋唐时期霍山景观声名日显。北宋吕在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杜衍写过一道七宫绝句《霍岳》,诗日:“万古神山入盛谈,而今真得对睛岚,禅门邂逅能留客,恭说磁瓯酒欲酣”。这是对霍山由祭祀之山到风景名胜之山演变结果的一种总结。数千年来,古今文人学士、达官显要,以及寻常百姓,对霍山的赞颂、记述、传唱、诗词、歌赋、见诸笔端,文史墨迹随处可见,为霍山增添了旅游资源引人入胜的魅力。

今天的霍山地跨洪洞、古县、沁源、灵石等县,北接恒岳,南达中条,峰高秀毓,气清势雄。最高峰海拔2540.3米,南北走向约200公里,总面积700余平方公里,有136种野生动物资源,800余种植物资源。1992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

 

虽然有着显赫的身世,但是今天到霍山旅游的人并不多。进山的路目前尚是沙石土路,崎岖难行。进到山里,顿感清凉之意。山里植被丰富,地形多样,既有山涧峡谷,又有缓坡平地。路边草坡上,牛羊成群,漫山放养,悠然自得。

霍山与绵山相去不远,绵山开发多年,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从霍山归来,我们又顺道去了绵山。

 

链接:绵山的美丽与忧愁

最近一段时间,无论是电视还是地铁上,时常见到绵山的广告。看惯了山西尘土飞扬的黄土平原,习惯了关于山西遍地是煤的报道,想象中的山西应该是干旱的、灰头土脸的样子,没有想到还有如此清秀、绮丽的地方。山西从来不缺文化,也不缺文物,但是印象中自然风光并不是山西的长处。猛然看到这样的风光,可谓惊艳。

 

从高速路下来,经过几公里的柏油路便上了山,再往上走了没多远就已经是在峭壁上走了。经过景区大门之后马上就进了一个长的隧洞,出得隧洞,顿觉豁然开朗。迎面是壁立千尺的峭壁,往前看,我们所处的山路也是在峭壁半腰,除了裸露的岩石便是满眼的翠绿。一路蜿蜒前行,往往转过一个山腰又是一番景色。

将近十余里之后下到谷底开阔地,这里是一个停车场。再往前走就只能步行,小溪流水,茂林深处,别有情趣。

陪同的导游说山谷里由于独特的地貌以及丰富的植被形成了极好的小环境,春夏秋冬,四季不同,均有景色可观。背阴处甚至初夏都积雪不化,深秋仍有山花可观。最近几年即便是在平时游客不多的春节期间,也还有不少客人选择在这里休养。

 

传奇绵山

绵山除了峡谷风光之外,更大的看点是介子推的故事。这位当年跟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历经风餐露宿,饥寒交迫不说,看到重耳饿昏,甚至为他“割股充饥”。在重耳回国成为晋文公之后,介子推悄然归隐,背负老母亲来到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介子推临别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亲带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命人葬之于绵山,并改绵山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过错。将山岗定为介子推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

 

就像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一样,古人也留下了一个节日纪念介子推,是为寒食。因为介子推因火而死,所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不能动火,只能吃之前已经准备好的食品,不能加热,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是为寒食。

 

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最初的寒食要持续一个月,后来一个月渐渐减少到清明节的前一天。过节的当天,家家门上插柳枝、烧纸钱、在野外祭祀、吃冷饭最开始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后来也常常在寒食节纪念死去的亲人,就逐渐与清明混为一谈,如今大体上的惯例是寒食专为纪念介子推,而清明则是怀念自己的亲人了。

 

经营绵山

绵山景区到今天的规模也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这个景区的建立也是一个化工企业的转型历程。景区的经理陪我们吃午饭的时候介绍,绵山景区始自1995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山西省涌现出了几个焦炭大王名震三晋大地,阎吉英就是其中之一。他创立的中德合资山西三佳焦化有限公司成为山西省民营经济的领头雁。在90年代初经济调整期间,焦炭行业举步维艰,几家焦炭企业或者转型地产,或者转型商业,而作为介休人的阎吉英则选中了绵山。

 

绵山区位优势明显,位于晋中,地处汾河南岸,毗邻平遥古城、灵石王家大院(相间只有半小时的距离),是极富个性的“旅游金三角”。九十年代,守着绵山这样一座旅游资源富矿,介休市政府却难得其利,原因是绵山交通不便,难以开发。而开发绵山需要巨资, 1995年介休市政府开始另找出路,打破旅游资源国家统一经营管理的旧机制,转让绵山风景名胜区的经营权。当介休市政府抛出“绵山”这个金娃娃时,正是阎吉英苦苦思索转型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机会。

 

将近十五年的时间,三佳公司累计投资十余亿元,改善交通,在峭壁上修路,恢复众多历史景点,并且在宾馆体系、景区营销上下功夫,使得绵山景区成为山西省一张王牌。从1998年绵山一边修复一边开始接待游客至今,绵山每年的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一直呈跳跃式增长,去年最高峰时日接待超过五千辆私家车,两万余游客。

   

绵山困惑

据景区管理人员介绍,虽然现在绵山的名声日显,而且游客人数也上来了,但是旅游收入并不高。去年收入最高,将近八千万,除去运营费用,实现盈利三、四千万。相比起前期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这个回报率并不高。

 

原因其实并不难找,虽然游客的数量上去了,但是质量并没有提高。除了门票收入,游客在这里几乎没有太多消费。除了一些类似于招待所的酒店以外,就只有停车场附近有一些非常简陋的小店,卖随处可见的消费品,还放着吵闹的音乐,和整个景区的气氛不合拍。

 

景区的运营者非常清楚需要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为此成立了民俗院和美工院,在梳理民俗和庙宇的修建方面都下了大功夫。尤其是从谷底到半山腰再到山顶一些岩洞里的庙宇的修复和重建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经过观景电梯通往介公庙,在一个天然的岩洞里围绕介子推的故事打造的雕像群,还是很值得一观。在岩洞门前据说是某泰国王室捐资修建的十二根立柱,宣传的是中国的忠孝文化,但是建筑上却是地道的东南亚风格,显得不伦不类。

 

他们在园区下一步的发展上想请教王老师,希望能再多修一些佛塔道观,拓宽旅游产品线。由此引发了王老师关于宗教旅游的一段评述。

 

链接:不要修庙要休闲——王志纲论旅游

刚才绵山的朋友问我是不是应该进一步挖掘绵山的历史资源,修建更多的庙宇,主推介子推,才能够把绵山的旅游产品层次提高。我感觉这是走进了一个误区。介子推本来就是一个历史人物,这么一个故事,他们的做法是把他神化了,已经神化程度很高了,还要继续照这个方向往下走,我觉得并不合适。

 

佛教在中国的流变。

佛教不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起源于印度。我到印度去考察过,到过释迦牟尼悟道的地方。

印度有几千种宗教,个个不同,但是有两个基本的内容是不变的:一个是相信轮回,二是相信因果报应。他们相信今生过得不好是因为前世造孽,而要想后世转运只能这辈子苦修,所以他的心态很平和,有些苦修士的生活你简直难以想象,但是他的精神得到了安慰。

 

这样一种佛教的精义到中国来发生了流变。当然围绕佛教而产生的哲学、逻辑乃至语言文化上的成就我在这里不谈,那也是非常博大精深的。我在这里谈的只是世俗化部分,也是大众最为普遍接受的这部分。

 

这部分内容传入中国之后,一支到了西藏,他们把这个苦修的成分更是发挥到了极致。大家熟知的那些磕长头,还有达赖班禅到哪里之后,他们简直要把所有的东西都捐献出去,自己明天怎么活不用去考虑。我的理解是那种生活条件太艰苦了,他不相信这个简直没法活。

 

还有一支到了中原大地,它的世俗化就很有意思了,变成一种交易。我今天给你上一炷香,明天你就要保佑我金榜题名,或者腰缠万贯。或者我干了亏心事,我来烧个香,罪过就洗清了。甚至现在小孩子上大学之前要去烧香。所以五台山的头柱香火的不得了,好像是文殊菩萨管这个的,而那些房地产老板去安徽的比较多,因为地藏王菩萨管地。

 

这种模式演变到以后肯定是越走越窄。现在已经引起人们反感了。作为一种信仰,它有难以企及的力量,但是一旦变成一项交易,它的魅力,它的宗教与生俱来并乃以生存的魅力就要大打折扣。

 

我对于山西旅游有个基本的判断,山西不缺文化,不缺文物,更不缺故事,但是缺休闲平台。下一步无论是绵山也好,霍山也好,一定要围绕这个方向去做,才不至于跑偏。

山岳旅游时代来临

旅游是一个大时代,在这一全新的大时代,旅游,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改革开发至今,中国的经济正从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战略大转型。(右图:霍山山顶远眺)。

 

投资拉动时代,是以投资为核心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她带动了城市化建设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开始步入小康;消费拉动时代,是以消费为核心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她呼唤提供更多的、吻合全球化消费需要的产品来推动中国经济的二次腾飞,而旅游作为全球朝阳产业,21世纪的战略性主导产业,中国的国家战略产业,必然会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新动力,迎来大发展。大旅游时代将是旅游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从配角变主角、后卫变前锋的时代。

 

在旅游大时代中,观光时小旅游,休闲才是大旅游,以休闲带观光促体验将是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小旅游时代是一个以圈地卖票、各自为政的时代,大旅游时代是一个打破行政壁垒、整合旅游资源、联合大发展的时代;小旅游时代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小打小闹、散乱经营时代,大旅游时代是一个政企合作,大企业大投入,统一经营管理的时代。

 

在这个旅游大时代中,山岳旅游将会成为一个新的亮点。在旅游尚且不是一种大众潮流的时候,名山大川向来是文人骚客,文化精英留恋忘返的地方。在一切以经济发展为标准的时代,交通的便利,成本的低廉成为衡量的标准,这个时候平原或者沿海沿江是发展的重点。但是当人们生活发展到一定水平,经济实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山岳重新成为人们想要去征服的目标。

 

围绕着山岳展开的一系列旅游产品的开发也成为热点。比如高山区的探险、户外活动能够给人一种征服感的体验;在稍微平缓地带打造的特色酒店,休闲场所利用森林天然氧吧,提供各种瑜伽、太极等修生养性的课程;在一些风光秀丽的地段打造的高尔夫球场、山地自行车甚至马场则提供真正可以呆的下来,能够消费的休闲产品。

 

未来的旅游必定是一个从平原走向山岳或者是海洋的这样一个过程,现在一些大的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开始谋篇布局,而天利在这个时候选择进行这样的战略转型无疑也是明智的。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抓手的旅游区项目,进一步产品体系的构造和经营策略的完善无疑还需要时间,但是从大的思路上应该是按照这个方向去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