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海外投资巨亏而沉寂一年多的中投公司终于重新出海,启动了其2009年的第一笔投资,投资对象仍然是导致其暴亏的摩根士丹利。根据中投公司6月2日披露的消息,这次中投购入了12亿美元的普通股,在完成这次收购后,中投公司在摩根士丹利的持股比例将恢复到约9.86%。另外,有传闻中投公司还将进行包括收购德意志银行在新加坡的不良资产等诸多计划,投资规模接近86亿美元。
对这次投资,虽然中投轻松表示,是为了摊低成本,但事实上,中投面临很大的业绩的压力。从2007年9月成立以来,仅有的三笔投资,无论是投资黑石,还是投资摩根士丹利,几乎血本无归,亏损高达60亿美金,而用50亿美金投资美国老牌私募基金Primary fund,因该基金持有破产的雷曼的巨额债券而前途未卜。一方面是海外投资的完败,另一方面却是舆论的压力和每天近3亿元的资金成本。正是在这种“生存”的压力下,中投已经不堪重负,急需找到投资机会给自己正名,加上国内机构新一轮的海外抄底的冲动,中投就在这种悲壮而危险的情绪下决定再次出手了。
在中投宣布增持摩根士丹利股票的同时,高盛也在准备减持中国工商银行的股票,虽然一进一出,但命运迥然:高盛在工行的投资赚得瓢溢钵满,而中投却为解套而苦苦挣扎。笔者能够理解中投面临的巨大的压力,中投肯定是要投资的,而且也是肯定要出海的。但过去一年多来惨痛的教训起码告诉我们,海外的风险之大,的确超出我们的想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好占的便宜。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中投贸然出海,依然风险很大,特别是,一年多来的运作证明,目前中投无论在定位,还是在投资策略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清晰。
中投公司成立之初,制度设计似乎非常理想,将其定位为主权财富基金,并以淡马锡为模板,通过商业化的运作,为“多余”的外汇储备搭建一个高收益的平台,以此与讲求安全第一的外管局形成合理的投资边界。因此,中投在定位上应该是一个商业化的机构,和外管局的投资行为应该有着本质的区别。然而,我们看到,中投名为依照《公司法》成立的纯商业化运作机构,但无论是公司的高层,还是基本治理模式,都和一个政府机关没有任何两样,高层不是来自央行,就是来自财政部。而这样的一个架构,一开始就给欧美市场对其投资行为设置种种障碍提供了十足的借口。
特别是,公司在成立的时候,将主要承担政策性功能的汇金公司揽入麾下,这样,名为商业机构,实际却要承担很多政策性的使命。比如,中投通过汇金公司注资农业银行和国开行200亿美金,究竟是政策性投资还是商业性投资,如果是政策性投资,显然违背了其成立的初衷,如果是商业性投资,谁又为这些投资的风险承担责任。因此,就中投的基本运作架构和职能而言,成了一个非牛非马的东西。
这样,在海外投资受挫、职能定位不清、屡屡遭受各种阻碍的情况下,中投似乎受到西方金融机构在中国大赚的启示,想回到国内来投资。当然,中投的公司章程没有说不能投资国内,但如果投资国内,事实上就必须进行二次结汇,外汇储备又回到了央行,当初成立中投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但海外投资的挫败,很明显已经让中投对海外市场没有了信心,竟然开始投资于中铁这样的项目。但如果其投资国内,无论是股市还是直接的产业,和一般的投资机构又有何异?
鉴于中投目前的心态已经完全“走坏”,为“正名”而盲目出手,再次受挫的可能极大,况且金融危机是否到底,的确不敢轻易下此赌注。与其这时冒险“出海”,不如塞住耳朵不听任何批评,而是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自己的定位和投资策略。在再次出海投资之前,笔者建议中投公司的海外投资不要承载那些不该承担的责任。现在很多人建议中投为国家收购海外矿产、石油、大宗商品、技术等等,这是不符合中投的商业机构的定位,同时还给中投在海外市场投资制造不必要的政治障碍。
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中投首先要解决的是委托投资和招揽人才的问题,一年来的失败,完全是因为一帮高官自以为是的结果。同时,在投资策略上,眼睛不要就盯着欧美市场。事实证明,对于海外投资而言,新兴市场的收益远远大于成熟市场,中投应该将一部分资产配置到新兴市场,大胆到新兴市场去赚钱。如果中投的眼里只有摩根士丹利,只有黑石这些连欧美机构都不敢去碰的庞然大物,恐怕要解套,真的要遥遥无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