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色:低头走路
“是小李吧?”
“老排长,还是那么精神。”
“五营三十七连的,到这边集合啦!”
高声而呼的人分明已经是两鬓霜花,朗朗而应的人也分明已经年过半百,但此时此刻此地,他们彼此眼睛里所盛的还是当年的楞小子俏姑娘。这是2009年3月21日的江苏东辛农场。这是时隔40多年后的一次回归,他们曾经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青。
在现场,有一个人,他看上去要年轻得多,当然,他不是知青。40年前,他还是一个孩子,他用一个孩子的记忆,见证了东辛农场的这段历史。这段历史,随着他人生之旅的渐渐铺展,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影响力。这些已过花甲之年的长者,于他个人而言,也有一个共同的称呼,那就是——知青老师。
老师第一次见到这个小学生的时候,也没想到40年后他会成为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企业的一个董事长,没想到他会成为这次知青聚会的发起者。当年,大家都叫他——小新建。
我的孩童时代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生活过,某天,我在那个沉寂的小山村也见到过一群活泼热情的男生女生,他们教孩子们唱歌跳舞,我们在后山上捡回他们扔下的透明衣服,村子里的女人抖开那透明的衣服,笑得前仰后合。那是祖祖辈辈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小山村第一次见识,山外还有这样的一种“塑料雨衣”。
他的父母是江苏生产建设兵团的成员,在农场工作,垦荒,挖河泥,修农机,饲养家畜,种玉米、种大豆、种小麦……环境非常艰苦,父辈吃苦耐劳、踏踏实实的精神风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知青老师劳作之余,在田间地头演出的吹拉弹唱又是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启蒙。七十年代的东辛农场,带有明显的部队遗风,有如犁铧下新开垦的荒地,传统的思想意识与新的生活方式在这里以两种不同的面目存在着,苦难中撒播着希望,贫瘠中收获着理想,封闭中尝试着改变,从上幼儿园到中学毕业,他一直生活在这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氛围之中。直到今天,在他的身上,我们还能看到这两种氛围激荡之后的印记——
“前两天看到了我自己的一段录像,是在灾区向灾民鞠躬的片段。本来我是有运动天赋的,可是这躬没有鞠好。我本心本意是真诚地向灾民表示祝福,可是动作做得不漂亮不规范不到位,让人看了就不是很舒服。恰巧这两天来了一个应聘的韩国人,临走时他和在场的每一个人握手,给每一个人鞠躬。躬鞠得很到位。”
这是他写在自己博客里的一段话。在博客的相册里,我还见过他身着运动背心和运动短裤,定格在奔跑、跃起的瞬间。在他的身上,你能看到一种军人的气质,因为他的脊背总是直板板的,脸上不笑还好,他多半不笑,一笑反而显得更苦了。他适宜大笑,笑到露出10颗牙齿的时候,就阳光灿烂了。这样的时候不多,但,却也是有的。一次是在郑州展会上,一次是在残奥会开幕式的现场。
成长:抬头看天
就太阳能热利用行业的几位企业家,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罗振涛曾经作过一番精辟的点评,他说黄鸣的成功源自追求,高元坤的成功源自包容,而徐新建的成功源自学习。
从知青老师那里,他知道农场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来自那个世界的信息,仿佛风声,吹拂进了他年幼的心里。他是农场的孩子,在农场长大,长大之后顺理成章地在农场工作。生命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在筑好的堤岸之内,会保持着某种神秘的惯性,他的父母在农场工作,他的姐姐在农场工作,他也在农场工作。但是,某一天,他忽然不想顺着河道往下流了,他想换一种行走方式,不是在别人修筑的河道随波逐流,而是用他自己的脚在大地上走。于是,他将端在手里的铁饭碗放下了,从农场供电所走进了一家国有制药厂的办公室,一坐就是几年。几年下来,办公室又成了另外一条狭窄的河流。他又放下了。这一次他走都到了大街上,大街上人很多,路边有很多门,他沿街走了一圈,最后他哪个门都不进,他在路边自己开了一扇门,做做水电安装,做做设备安装,还有一些其他的活儿。
后来,他成功了,有很多人问他,为什么会放弃安稳的铁饭碗?为什么会最终选择太阳能?他说,他想自己主宰自己,他想实现自身的价值。
经过人生的提炼,这些答案会越来越清晰地凸显在他的脑海里,但是当他在大街上转悠的时候,我相信他的脑海里其实没有这些词,呼啸的是来自他胸中的风声。幼年时种下的风声,渐渐发挥出它的影响力,它要带着他回到外面的世界,去看更美的风景,去走更远的路。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一半源自他的悟性,一半源自他的胸怀。悟性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更多的宝藏,而宽广的胸怀则能够帮助我们收纳。
他善于发现别人的好,也勇于承认别人的好,更清楚自己该如何做才会比别人更好。
对待家电行业,他说——
“我们承认有这种问题,和家电有差距,我们没有什么不可以学的,只要别人比我们做得更好。太阳能的安装要向家电安装学习。
对待经销商,他说——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有渠道,我们就会有钱赚。”
对待企业形象,他说——
“卖有品位的太阳能产品,先要成为有品位的人。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有的人和人讲话始终掂腿,影响形象。提升品位要从改变习惯开始。”
对待困难,他说——
“我们每个人都要放下心中的石头,困难没有想像的那么大。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这种心是自信,是信心,也是认真。”
慈善:感动自己 感动别人
利润是企业运转的润滑剂。
我的父亲曾经就对我说过,钱是个好东西。
这应该是全世界通用的真理。
有钱不仅能使鬼推磨,有钱更能实践梦想。
除了衣食温饱的需求之外,我相信每个人一定是有梦想的。
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说出自己的梦想,作为企业家,幸运的是,他不仅有机会去实践自己一个人的梦想,而且他还有可能帮助更多的人去实践更多的梦想。这种实践的过程,对于企业家本身而言,也无异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慈善的真谛,不在于施舍,而在于从别人的苦难之中,看到自己匍匐在地上的倒影,而生发出的悲天悯人之心。正在这种巨大的反差和强烈的撞击之中,我们的人生得以蜕变。
2008年,他做了很多善事。
“5·12”抗震救灾中,他两次带队亲赴灾区,手抬肩扛;
7月21日,夜深,他路遇一位摩托车发生翻车事故的小伙子,他将小伙子送进了医院,一双老人因此保全了儿子,一个妻子因此保全了丈夫,一个孩子因此保全了爸爸。
2008年9月6日,第13届残奥会在北京鸟巢开幕,作为残奥助威团全程独家合作伙伴,他亲率太阳雨残奥助威团参加残奥会开幕式,为残疾健儿助威。
……
有人经常拿国外的比尔·盖茨为例,指责中国的企业家,指责他们将慈善事业做成了一次新闻发布会。我不否认有这样的现象,但是我也承认,有些善事是可以不做的,有些善事是不得不做的,做了就好。中国不仅需要慈善企业家,中国还需要慈善的看客。桑乐的品牌总监王书清曾经对媒体说过一句话:“企业因关注而会走得更好看。”诚然如斯,以善意的目光注视企业家的善意善举,以善意的方式传播企业家的善意善举,中国的慈善事业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比尔·盖茨与中国企业家的距离不仅仅是数目上的,还有土壤的因素。
人心之内,有大恶,也有大善,有的人能够在灾难的现场自己跑掉,有的人明知危险但仍然留在了现场。留下来的人不一定比跑掉的人更勇敢,只是在那一刻,他们内心的大善冒出头了,拖住了他们的腿,是谓不得不做。
在德阳市第十救助站,他遇到13岁的双胞胎姐妹李俊稼、李思稼。一对失去双亲的小姐妹,正在灾难现场帮助别人。
“我们也是灾民,家里的房子都塌了,我们在这里做志愿者!”小姐妹的一句话震撼了徐新建。一切安慰的话都显得苍白无力,他决定供养两个小女孩,直到她们顺利读完大学。
他感动了别人,也能够被别人感动。这是一种能力。
梦想:日出东方太阳雨
90年代末,农场经济迅速下滑,很多职工纷纷下岗,太阳雨却东辛农场内建厂进入太阳能产业,工厂的许多工人就是农场的下岗职工。工人们生怕再次下岗,十几名工人找到他,问:“这个企业能生存多久?”
面对这突来的询问,他既感到愕然,又很生气,脱口而出:“你问问太阳去,它能生存多久,我们的企业就能生存多久。”
转眼间,就到了2008年。太阳还在,他所创建的企业也还在。
他在变。
太阳雨也在变。
有人说,一个企业的文化即企业老板的文化。而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是将一个人的文化转换成整个团队的文化。他将自己作了一个支点,以这一点撬动了太阳雨整个团队,现实了2008年的飞跃。
2008年的太阳雨年会,向中国太阳能热利用行业展示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太阳雨,太阳能热利用行业也看到了一个精神饱满、激情飞扬的太阳雨。
当年,徐新建在武汉赶往机场的路上,习惯性地把头扭向了窗外,路过一个风景区时,一幅长长的标语吸引了他,虽然是一闪而过,但他却被条幅中“日出东方”和“太阳雨”这几个字牢牢抓住了。徐新建很喜欢这句话,大气磅礴,又有一种诗意的感觉。于是他取 “太阳雨”三个字作为企业名称和产品商标,而把“日出东方太阳雨”作了广告语。
日出东方,这个诞生于连云港的阳光企业,就这样从遥远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日出东方,太阳雨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回忆起童年的经历,有些内向的徐新建泛起一丝孩子式的微笑。也就是从那时起,城市青年的创新精神和开阔的视野让年纪不大的徐新建受益良多。同样让徐新建引以为豪的是,与地方上的市民比较起来,农场职工不论在思想意识还是纯洁度上,都没有沾染丝毫的小市民习气,父辈的理想主义至今还能在徐新建的身上看到影子。
我希望看见他强大起来。与企业的强大无关。我迫切需要看到的是他身体的横向发展,以及他绽放的笑容。几根骨头撑着一个人虽然精神有余,但作为一个旁观者,我认为自己只宜看他的肉才不至于失礼。肉裹着骨头,一个人才能优裕自如地应对外面的世界。他的笑容以暴露出上腭9颗牙齿最为动人,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看到那些灿烂的牙齿。
看到这张照片的瞬间,我被他感动了。在很多场合,他的自我约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据熟悉他的人所言,曾经他也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顽童。当然,现在他是大人了,而且是一家企业的董事长。但是,人活一辈子,总有这样的一瞬间,我们会放开自己,纵情呐喊,纵情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