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资源我们应该有话语权
李华新
·
欧盟23日与美国联手,以诉诸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相逼,要求中国解除对多种稀缺原材料的出口限制。 而欧盟拿中国原材料出口说事绝非无的放矢,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自身企业利益,另一方面也是其加强海外资源争夺战略的具体体现。(新华社布鲁塞尔6月24日电日期:20090626大众日报)
面对欧美如此咄咄逼人的态势,中国商务部24日表示,中方限制这些高耗能、高污染原材料出口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符合世贸组织规则。
欧盟选择此时发难应该说与当前欧盟经济深陷困境不无关系。欧盟贸易委员凯瑟琳·阿什顿在一份声明中说,中国原材料出口限制令欧盟企业在当前经济危机条件下处境更加艰难。
伴随着经济形势恶化,欧盟内部保护主义势头日甚。一方面,欧盟频频挥舞反倾销等贸易保护大棒,将别国产品阻挡在内部市场之外,另一方面,欧盟又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要求其他经济体敞开市场大门。 原本是一起平常贸易争端事件,但因欧美的联合夹击,尤其是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走马上任后的第一案,因而吸引了全球的眼球。
就现实而言,我国稀有金属在出口贸易上有两大致命软肋:一方面是盲目、无序地出口;另一方面则是,国内稀有金属出口在国际市场拥有超大份额的情况下,却没有定价权。基于此,我国开始出台限制稀有金属的公共政策,无疑是正确的决策。
对稀有金属的话语权,我们是一直在努力争取,但是中国队稀土资源的非国有的经营,则是导致我们的不少企业相互压价出口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对于这个问题,中国的军方领导人曾经对稀土资源的“土价”出口勃然大怒过,曾经为此揪心不已。但是,依然无法改变中国的无序开采的现实,这样的开采,不仅给中国的国防带来了灾难性的问题,也使得中国无法对世界市场有定价权,使得中国本土的稀有资源,却是要听命与国外的企业和市场定价。这样的一种局面不改变,对于我们来说,将会是灾难性的。
因为,中国的稀土资源,并非是可以永久开采下去的。中国的黑钨矿已差不多被采空,仅剩白钨矿可以开采20年左右,稀土储量从以前占世界的 85% 降低到现在的58% ;根据中国有色工业金属协会给出的数据,如按现在水平开采,钼可采16年,锌可采10年。“中国的铟储量占世界2/3,80% 都出口给日韩,定价权也在他们手里。”铟广泛用于制造液晶电视和军工产业,生产高灵敏导弹导引头就离不开它。铟高峰价曾达1000万元/吨,而在诸多民资蜂拥而上后,价格打了4折。
民资企业的蜂拥而上,以及盲目的压价销售,对于欧盟和另外一些国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而且是他们已经习惯用中国低廉的稀有金属,现在中国已宣布要控制出口,似乎就冒犯了什么,就是大逆不道的,最好是继续廉价的使用彩色最好的选择,而一旦我们要为自己的资源说法,那么就是这样不对那也不对了。
这种情况需要改变了,意思这些稀有金属的开采权收归国有,在就是要在价格上拥有定价权。总不能自己的资源,反倒是自己连定价的权利都不能有吧?!国家应出台一部《国家稀有金属储备法》,把一些世界上罕见的镓、铟、铼、铌、铪等稀缺金属,全部纳入国家储备体系。与此同时,也像日美等国家那样,把一些稀缺金属矿山,进行长期搁置,不进行任何开采行为,来保护我国稀有资源。
如果再继续优柔寡断,不能阻止这一势头继续下去,那么,其结果将会是灾难性的,为中国队长远计,为国家队安全考虑,为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的话语权需要重申,国外某些人的强盗逻辑,应该就此噤声,你自己合适就坚持,就动不动又是WTO的原则,但是中国的利益呢,我们是拱手相送,还是要坚持我们的原则,来应对欧盟对世界原材料的争夺,在此问题上,我们决不能示弱。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