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深圳SAIF高端金融讲座内容分享


        6月27日,热带风暴“浪卡”袭击珠三角,深圳气象局悬挂黄色暴雨警报。

       五洲宾馆深圳厅座无虚席,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深圳SAIF高端金融讲座如期举行。主办单位策划此次论坛的主旨在于推介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的金融硕士和金融MBA等教学项目。而论坛的题目却的确醒目——后危机时代的投资策略。参加论坛的多为上海交大校友,包括证券、银行、基金、期货等各领域的人士,也有部分官员,如深交所相关领导。

        交大原常务副校长叶取源先生介绍了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成立的背景,旨在强调金融学院的重要定位。他说,金融学院受到包括俞正声、韩正、屠光绍在内多位上海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政府共投资共3。2亿用于学院建设,政府支持力度之大在国际上都是少见的。他还用一组数字说明了金融人才的稀缺:伦敦、纽约等金融中心的金融人才占人口比例是11。5%,而上海是1%,投身金融事业前景之广阔自不待言。

        论坛的题目是“后危机时代的投资策略”,大题目,可能由于时间所限,主讲吴国俊教授在他一小时的演讲中主要阐述了他对股市中的“处置效应”(定义:当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既有盈利股票又有亏损股票时,投资者倾向于较早卖出盈利股票,而将亏损股票保留在投资组合中,回避实现损失,这就是所谓的“处置效应”。)的研究成果。为了跟题目吻合,最后,他抛出对当前中国经济复苏情况的判断,他认为中国经济已处于复苏的初期,能源、地产、银行等产业会最早做出反应,建议关注这些领域的股票。

        论坛增加了一个互动交流环节,交流过程并不热烈但个别嘉宾观点颇有见地,记录如下:

        在中国企业市场化程度低,不具备价值投资的土壤。象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连定价权都没有,金融领域四大行投资均体现计划经济特点,按价值投资思路操作其股票根本行不通。消费品、医药等周期性不强的个别领域一定程度可采用价值投资理念,而其他领域主要适用趋势投资理念,要成功操作须更多结合技术分析。

        当前宏观经济复苏只是表象,是流动性泛滥的结果,不是真正意义的回稳。

        为刺激经济,政府投资4万亿,加上地方等配套资金,应不低于20万亿,2010年银行业将面临流动性下降的危险。因当前息差小,银行业业绩今年堪忧。为刺激经济政府加大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投资,东部沿海问题不大,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差,基础设施投资回收周期长,不良资产上行已成定局。一位嘉宾开玩笑说,修了高速公路走牛车。

        此外,据深交所人士透露,创业板股票估计10月下旬上市交易。这条消息也是参加这次论坛的重要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