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二,是一周中最闲的一天,临下班突然想起桂林三金准备IPO,也想起自己的一个承诺,于是立刻在网上下载了三金的招股说明书,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看完,还看了询价公告,快速了浏览了保荐人的工作底稿,受益匪浅,这是我第一份完整读完的招股说明书,而且基本catch了重点的东西。确实,看IPO公告不但是对上市公司的一个了解,也是对整个行业,对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一个深入了解,还可以了解一些投行、财务方面的知识。可惜下半年还有其他目标,不可能天天这样看,只能挑重点,挑感兴趣的公司来看了。
晚上下班兴起,到药店买了一盒西瓜霜,很久没有吃了,却发现味道和包装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后来看了IPO才知道原来西瓜霜系列的品种有几个,第二天又买了一盒含片——我一直以来吃的都是这个品种。而且去了两家药店,售货员都不约而同地推荐4.5元的产品——这个价格更高的产品是三金和终端重点推荐的产品。不过含片的价格也涨到3.5了,我记得以前好像是2元。
晚上看询价公告,三金的网下询价路演安排在本周三,地点竟然在深圳福田的香格里拉大酒店,非常巧合,公司这两天刚好在这里举办一次会议,尽管不是我负责的市场,但一下子感觉自己和这场IPO的距离拉近了,不知道公司的同事以及参会者是否会注意到在同一个地方还在举行一个中国资本市场瞩目的盛宴。
看IPO公告,我对公司成立以及改制的过程非感兴趣,也花了较多的时间来阅读这个部分。三金的改制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竞争性行业的国退民进过程,但在这个案例中,国有资本的退出更加彻底,而实行员工持股后,公司也开始了高速增长。
在国退民进过程中,董事长邹节明和员工先成立一个公司,获得了公司22.22%的股权,其后桂林三金高管、中层及普通员工合计563名自然人出资购买了桂林市国资管理部门持有的77.78%国有产权。完成了员工持股后,邹节明和高管开始收购普通员工的股权,使公司股权进一步集中,截止IPO发行前,邹节明家族直接和间接持有桂林三金比例已经上升至44.53%。
IPO有非常详细的股权变化过程,而法律顾问和保荐人也表明每一次转让都符合法律规定,尽管少数交易手续不太完善,但并不防碍本次IPO的合法性,因此这次财富的积累过程是在阳光下进行的,并没有所谓的民营企业家原罪问题,包括股权向邹节明和高管积累的过程也是有法可依,因为大部分股权是按照4.9的净资产转让,不知道是员工急于减持,还是不知道资本市场的增值魔力还是对括日持久的IPO失去信心,但毫无疑问,最终留下来的普通员工都随着公司登陆资本市场,获得了财富的巨大增值。
不过在77.87%的国有权转让中,尽管政府规定国有股出售给内部职工和一次性付款各享有20%的最大优惠,但最后三金的员工完全享受了这次优惠,只以60%的代价便收购了国有资产,不知道这个算不算国有资产流失,也不知道从中是否有利益交换了。不过市场中似乎对这个行为没有发出疑问。也许这就是转轨时期的一种合法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