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说个人儿,您来猜猜他是谁?
有人说他长得像冯小刚,也有人说他长得像葛优,还有人说,看他黑黑瘦瘦驼背的样儿,就是五六十岁的老学究!可我更觉得和我们面对面的时候,他见缝插针式的调侃,很有几分像已故相声大师马三立,“抖包袱”那也是一点不含糊啊!其实这些都还不算啥,起码都是别人“夸奖”的。他竟然时不时的还会自己埋汰起自己的长相来,比如有一回上课,他一本正经的指着高三历史书的插画对学生说:“你看北京猿人的头像,那就是找我画的!”(呵呵,俗话说丑之极就是美么,您还真该谦虚点,不带这么夸自己的)
他的“缺点”还不止这么多呢!看看易中天,瞧瞧刘心武,没人家儒雅,没人家有赫赫的声名,但是,就是他,创造了《百家讲坛》开播5年来无人超越的收视纪录。。。 。。。说到这,这个人,您可能已经猜出了八九分了,没错,他就是本文的绝对主人公———纪连海!
初识纪连海,是在电视荧屏上。当然,那时候的认识还只是单向的,即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因为平时本人也很喜欢历史,也看过不少有关于历史的书籍和讲座,但唯独有两个人的电视讲座我是一看眼睛就拔不出来了,是看一期想一期,期期不拉的把他们的讲座从头品到尾,连重播都不放过。这两人一位是写了《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另一位便是在百家讲坛因揭秘清史而大红大紫的纪老师了。我现在都还记得他在讲风流才子纪晓岚那一段是何等的精彩。在很多野史传奇里引无数红粉佳人遐思而想的翩翩书生,与大贪官和珅斗智斗勇的传奇大烟袋,没想到在真实的历史上,会是一个又矮又矬政治上见风使舵偷奸耍滑的黑胖子?多少迁客骚人笔下的鸳鸯蝴蝶原来竟是水中月镜中花一厢情愿的想象杜撰而已,不免感叹理想照进现实时不过是沧桑变迁后的一声叹息!由此,我便正式加盟成为纪老师庞大的粉丝团里一片儿铁杆的“海带丝”了!不光是因为历史,更是因为纪老师的真诚,真诚不做作。
在去年的五月份,机会来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纪连海“搭上了线”,不仅仅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经历,还使我们的关系从单向转正成了双向,即我认识他他也认识了我,为以后我们之间有关历史的数次探讨买下了伏笔。
那是五月的第二天,快到中午还没有吃饭,饥肠辘辘的我闲来无事跑到盘旋路的一家书城想买两本阎崇年的书以资消遣,谁知道刚到大门口就碰到了“纪连海”,真人大小的彩绘宣传画张贴在了玻璃橱窗里。好奇的再仔细一瞅:“热烈欢迎纪连海老师5月2日中午2点半做客本书城云云”唉呀妈呀,没看错吧,5月2日的下午?不就是今天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昨晚上还在《文化中国》节目里看主持人金波和纪连海在大侃李卫,你想到今天就能见到真人儿了?
到书城里面打听清楚后,趁着来的人还不太多,赶紧顺手拿了N本摆在展示区的纪连海的书,给自己占了个读者席的最佳地形。再看手里拿的书,有几本是我竟然已经收藏了的。座都占了,为了巩固有力地形,实在不忍心再放回去,得,就等着纪连海现身吧,反正他的书是冯着必买,又不多这几本。
等待总是那样的漫长,奇怪的是,一向胃口很好的我竟然忘记了还没吃饭,激动又忐忑不安的一直坐了整整几个小时。与其说是在等还不如说实在熬,这手表的指针怎么就老是不往前走呢?当里见面会还有二十几分钟的时候,书城的保安已经汗流浃背的开始组成人墙了。读者席自不必说,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头攒动,早把小小的会场围成了水桶阵是密不透风。我当时就想,这纪连海该怎么进来啊?
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人扯着大嗓门喊了一句“来~了~”,在爱如潮水般的掌声中,戴着厚厚如玻璃盖式眼镜的纪连海,略显佝偻的从后面的人墙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BIU”的一下,猴子般敏捷的窜上了会场的讲台。到现在我都还弄不明白,他怎么会突破重重包围杀出一条血路成功突围的。估计我光顾着在前排想问的的问题了,称职保安已经悄悄替他清除了出了一条捷径,才会让他这么轻易得逞。看来那句话得改改——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替自己打通去吧。名人可能都是这么和粉丝亲密接触的,不容易啊。
整个活动持续的时间不长,但是很荣幸,我的最佳地形帮了我的大忙,在提问阶段,我是第一个拿到了话筒,我一个人的提问时间就占去了整整活动的二分之一。(因为时间关系,活动只有半个小时)。我到现在都觉得主办方真不错,要不是他们这么无私的替我安排了和纪连海的这次“正面交锋”,才能延续我这个普通的历史爱好者和纪连海日后亲密接触的机缘。THANKS!
问的问题我现在都还记得,但已经不是我坐着等着想的那几个了,因为刚拿到话筒的时候脑电流突然短路,临时即兴的凑活了一下:
纪连海,您好,我昨天还在看您和金波的《文化中国》,没想到今天能在这碰到您,真实非常的高兴。
再看他的表情,小小眼睛已经在“玻璃盖”下眯成了一条缝,小小的嘴巴抿在一起朝微笑着,似乎在说,小伙子,别紧张啊,慢慢说。
我想问您三个问题(就是这三个问题衍生出了数个层面,多个小问题,N个小点才占用了其他读者提问的机会,子这里真是很对不起大家):第一个是,有人在网上骂您您知道吗?因为您在最近的百家讲坛上讲的关于李莲英的那些事是在给一个臭名昭著的大太监平反,说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可以从李莲英身上学习到如何奋斗成功的经验?李莲英是有为青年的榜样?
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说出这样一个刁钻的问题。看看他怎么接。答是,那好,李莲英是个太监,说白了就是宫里的奴才,是个阉人,怎么能让年轻人去以这样的人为榜样?如果回答否,那好,拟在百家讲坛讲的那些话可是有凭有据,你想被扭头不认账?总之,让你难以接招。(我的心里实在太阴暗了,明明很佩服纪连海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问题呢?)
纪连海的回答很平和也很自然。
李莲英,河北大成人。九岁自愿净身入宫,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伺奉慈禧50余年。入宫之后,为邀得慈禧的宠爱,他不惜入青楼苦练梳头绝技,极尽溜须拍马、曲意逢迎之能事,遂成为慈禧的心腹;为帮助主子弄权,他施诡计逼死皇后,扮优伶戏谑王爷,但是我们并不能说他就完完全全没有可以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现在很多年轻人高不占地不久,把自己的定位定不准,总是幻想不通过努力就能出任头着地。李莲英虽然是个太监,可是除了他的机灵和运气,更多的可以看到,作为一个起码的人在自己无法掌控命运时为了生存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大概是这样子)从李莲英作为出发点是希望大家看到一个小人物如何走向成功的,而不管他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应该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而不少观众却把学习与借鉴的意义混淆了,“借鉴并不等于学习,难道他从一个普通太监做到最后的权势在握,其中一点都没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吗?对于把封建奴才推上主流媒体的说法,纪连海表示,他只是把李莲英当作一个社会底层人物来研究而已,这和奴才没多大关系,“谁不是奴才?除了皇帝,其他的都是奴才,纪晓岚也是奴才,不过是大奴才而已!”
我个人觉得很在理儿。比起李莲英,不知多少人自暴自弃随波逐流浑浑噩噩的在打发着日子?这里面确实有我们值得反思的东西,哪怕是作为反面教材。人生短短几十年,多少人在白驹过隙间荒废了青春埋没了才华?
在网上我也看到了有关媒体对于这件事的采访,纪连海的回答挺实在也挺让人共鸣:李莲英是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他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甚至是从负开始,对于老百姓来说,小人物的故事比大人物的要有意义得多!多尔衮是个大人物,但听到他的故事时,大家会想,我怎么可能走到他那个位置,他父亲是努尔哈赤呢!而小人物就不同了,人们会觉得更贴近一些。
是啊,学习历史是为了改变未来,并不是反面人物就不能研究,比如,汪精卫是辛亥革命的创始人,最后却成了汉奸,我们也可以研究他,研究汉奸是防止新的汉奸的出现!难道这个也有什么错吗?呵呵,历史就是应该公平的对待每一个人。
第二个问题,我很喜欢历史,上高中的时候就特别上历史课,考大学报志愿的时候,想选历史科,可是家里人不同意,说那是歪门邪道,您怎么看?学历史对我们有什么实际意义?
没想到这个问题纪连海回答的很干脆,你看我就是学历史的,不是挺好么?
晕,不用这么直白吧?不过我想如果我能考上历史专业,或许我的人生会更精彩,因为毕竟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东地才能激发自己的潜力。我严重赞同。很多家长老师替孩子设计这样那样的未来,可是逼着学钢琴的那么多孩子,能有多少会最终成为朗朗呢?
最后一个问题,(到兰州来了,得说说兰州的历史吧?)其实兰州自古也有很多故事。榆中青城据说是当年李自成的归隐之所,请问您对着方的研究感兴趣吗?能不能多到兰州来走走,替我们金城也宣传一下?
他的回答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可以,我来兰州好多回了,最近正在录制左宗棠在酒泉的节目。以后我也会经常来兰州和历史爱好者共同探讨。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得请请我吃牛肉面!
我心想,来呗,最好到我家来,我请你吃兰州小吃,牛肉面算啥,加肉加蛋双飞的干活!
最后最后我还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我看到有同行的眼睛在我的话筒钱盘旋许久了,赶紧结束吧),能不能和您合张影儿,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您?
我没等他回答一个箭步冲了上去,在一位报社记者的咔嚓下,留下了这张很珍贵的合影。(要是李愚蠢,我才不和他一块照相呢)
可能是由于我太激动了,当时一把就把瘦瘦的他撸在了身边儿,我笑的很灿烂,但纪连海好像很委屈,脸色有点臭。后来跟他通EMAIL的时候他解释说绝对没有不高兴的意思,完全是因为从没有人把他搂这么紧,有点不适应。呵呵。
之后签名售书热热闹闹都是按程序办的,没有再出现我这样的刺头儿。中间,纪连海还给大家“表演”了一段他在央视录制的有关左宗棠的段子,绘声绘色,眉飞色舞,讲的颇有说书人的味道,难怪有人说他是快嘴,佩服佩服,真是很有一套。我抱的那几本书也得偿所愿,签上了纪连海的大名,末了还盖上了他的藏书印。不过很尴尬的是,缴费的时候才发现兜里的钱压根没带够,最后还是打了个电话让朋友把余款送来才了事儿。顺便又蹭了顿朋友的饭。一箭双雕。、
故事也到这也许就该结束了,可如果是这样,前头也就不能说这是主办方安排的一次机缘了。
后来我管报社的朋友要了纪连海的电子邮箱,本来是要QQ号的,因为他没有,所以作罢,通了几次邮,这才是让我觉的更加钦佩纪连海的主因。
我想作为一名普通的历史爱好者,日程紧张工作繁忙全国各地四处跑的的纪连海怎么可能记得住我呢?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小海带丝?
上次在网上看到他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外面有了情人引起了不少网友口诛笔伐的消息后,我壮着胆子跟他去了一封电邮,本来没想着能收到他的回复,谁知很快回复就来了,解释的很是详细,关于李自成归隐青城的那档子事也给我附文字做了探讨,很是让我有些吃惊!
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说大禹是因为情人不国家门是另有其人,那就是金波,不知怎么地被网友一搅和按到他身上了。看来真是树大招风啊,人有了名气总会不经意间招惹上自己想都想不到的麻烦,就像方静姐姐一样莫名其妙就被阿艺GG 瞄上了,在网络发酵般的热炒了一把。
之后又通过几次EMAIL,得知他还是依然那样忙,用他的话说 以前可以夫人每天都有一个小时“轧”马路的时间,但是现在,那已是一个梦想了。呵呵,看来出名你也是得付出代价地。
还有一个个人问题也通过纪老师的回复得到了答案,那就是纪晓岚也姓纪,长的也不怎么招人待见,纪连海会不会就是纪晓岚的。。。
为此,纪老师在信里很不高兴的又郑重申明了一次:我家的祖宗和纪晓岚没有关系。
之后我再百度网一搜,发现N多网友也跟我一样有这样的疑惑,纪老师早就在网上公开解释过了:你们呐,别净整些没用的,好好看历史书去吧!所以很是后悔没早点上网查清楚就冒失的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还有,纪老师告诉我了一个死用嗓子而不伤嗓子的好办法,据说是独家秘笈,那就是说话累嗓子疼的时候,请含金嗓子!呵呵,原来他老人家(其实他才44)又尖又细的高八度嗓子是这样保养滴。
真的很庆幸能和纪老师合影,也许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跟他碰面了,见到他也只能在电视上或者是网上,所以想请他吃牛肉面也只能当是随口说说啦。(过年的时候去成都,逛井里的时候又看到了纪连海讲座的告示,因为时间紧,错过了!刚才登陆了他的博客,他写到:“最近一直很忙。。。。。。这里,简单跟朋友们汇报一下我在今年6月完成的一件大事——上海电视台《文化中国》栏目30集《解读鸦片战争》节目的录制工作完成啦”云云。。。 。。。瞧瞧,我们又有的看了。)
好了,改结尾了,按照通常格式说些什么呢?得上升到一定高度。
我不是疯狂的追星族,也没有崇拜偶像的念头,与其说我们喜欢这个风趣而亲切的纪连海老师,到不如说我们是在喜欢这历史的沧桑魅力。一直以来,我们的生活太缺乏历史的灌输了,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未来的轨迹又在何方,亦或者说我们越来越浮躁的漂浮在这个嘈杂的社会,而把回顾品味历史韵味的重任交给了纪连海这样的学者,而留下的只是我们这些听那些读史讲述故事的人。。。 。。。
http://18699963.qzone.qq.com/blog/124567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