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视评:三喜三忧两晚会


    这几天,我先后看了两台晚会。一台地方台的晚会,一台中央台的晚会;一台是在5月27号晚上,在上视看的《庆祝上海解放六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向祖国汇报》;一台是在昨天晚上,6月1号晚上,在央视看的《2009六一晚会—童心如歌》。两台晚会的主题,好象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我在看过了两台晚会之后,却觉得把两台晚会放在一起说,更有说头。总体来说,我的观后感是“三喜三忧”。这三喜是:小演员和小主持人脱颖而出的喜;那些经过岁月的沉淀而化成了经典的歌声响起来的时候,带给我的喜;和有着浓浓的中国味的中国结,被全新包装和重新演绎之后,给我带来的眼前一亮的喜。这三忧是:老演员和老主持人已成昨日黄花但却不肯落去的忧;经典少儿歌曲更多地出现在新时代之前的忧;和某些编导的极左情结根深蒂固,“戏不够、左来凑”的忧。
    由于某些选秀类节目有低俗的倾向,于是,所有选秀类节目,被逐出了电视的黄金档,原本星光灿烂的《星光大道》也未能幸免。这两台晚会上,各有一个光彩夺目的小明星:上视晚会上的舞蹈王子阿尔法,和央视晚会上的主持童星贾云哲,这两个孩子都是从《星光大道》上走过来的。这两个孩子都挺有演艺天份的,一个能跳,一个能说;一个能演,一个能侃。我欣喜地看到,在这两台晚会上,从童年逐渐走向少年的阿尔法,越发地显出了英气和帅气;而贾云哲也更加落落大方、沉稳自如,让同台的爷爷奶奶级的主持人们相形见绌。长江后浪推前浪,可喜!
    有些歌曲我们当初听和唱的时候,并不觉得什么;可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岁月的提炼之后,这些歌声逐渐就化为了一个时代、一段生活的记忆。不知不觉地,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我们听到这些难忘的歌声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回忆、回想、回味、回首和回眸,都会不由自主地感触、感想、感慨、感叹和感动。我在昨晚的六一晚会上,就听到了多首这样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我们的田野》、《丢手绢》、《小燕子》、《小鸭子》、《喂鸡》、《我的好妈妈》、《春天在哪里》、《雪孩子》、《小松树》、《歌声与微笑》、《我们的祖国是花园》、《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等等。尽管我觉得有些歌曲的歌词空了点儿、高了点儿、大了点儿,硬了点儿,可歌曲带给我的那种触动、驿动、心动和感动,还是让我久久地难以平静。记得上小学的时候,班主任钱银飞老师,特别喜欢给我们排练文艺节目,这些歌曲里面,有多首都曾是我们少儿舞蹈的伴奏;尤其是《小松树》,想起我那同班的男同学和女同学们,一起跳着这个舞的情景,我不禁感慨万千。这真让我欣喜!那是一种让我感动地想流泪的喜。
    六一晚会上有一个节目太精彩了,这就是融歌舞与杂技于一体的高潮节目《中国结》。我们的中国文化元素太深刻、太博大、太多样、也太多彩了,这留给创作者们太广阔的编排空间。中国结可以用绳子打,可以用藤条编,可以用竹木做,可以用冰雪雕;现在,我们又看到了这鲜活的中国结的编法,它不是纯粹用物在编,也不是单纯用手在编,而是用人在编,用舞在编,用技在编。也因为这样的创意,让一个中国结完全地活起来了,它用了一个中国结的核,却不断地变换着花样:横向变、纵向变;前后变、上下变。时不时地来一个定格,又时不时地来一段惊险。上面是杂技为主的中国结的表演,下面是舞蹈为主的中国结的烘托,加上中国结的歌声,真把一个中国结表演得活灵活现的,演绎得淋漓尽致的,让我情不自禁地、喜出望外地大声叫好!这真是一个让人大喜过望的节目。
    如果这两台晚会给我的感受全是喜,也未必就是好事。就像绘画的时候,不能满纸全是大花大朵的样子,就像吃菜的时候,不能满桌都是鸡鸭鱼肉的菜肴的道理一样;有时候,反衬是必不可少的,有反衬才有嚼头,有反衬,才有味道。所以,我要感谢那些胜任和不胜任的编导们,感谢他们客观上给我带来的对比和联想的享受。
    比起小演员和小主持人的风光无限来,我们的一些老主持和老演员,真有些可叹。上视的叶惠贤早就是一张老太太样的脸了,却偏要和三位比自己小了一代人以上的年轻主持人凑在一起玩主持;除了给我一个衬托别人更年轻的印象之外,我看不出他在这台晚会上的凑数有什么必要。央视的鞠萍和董浩,虽然孩子们依然叫着姐姐和叔叔,可惜也都是要退休的年龄了。还有李谷一和蒋大为唱儿歌时的力不从心。我们国家这能上不能下的老毛病,看来哪儿都有。新陈代谢是人生的规律,过了黄金时代成了昨日黄花,是不是自己可以知趣点呢?
    六一晚会上演唱了不少老歌,许多老歌已经成了时代的经典。但是,我们不能一直沉浸在回忆和追忆之中吧?我们走进新时代已经三十多年了,这个时期经典的少儿歌曲又有几首呢?真希望几代的孩子,不要老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也希望孩子们不要没完没了地在“我们的田野”上“让我们荡起双浆”。回忆和回味,当然是一种审美,但是,如果不注意创新,老经典成了单经典,就太单调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和每个时代的时尚,希望我们现在的孩子,不止是传唱着他们父母辈甚至是祖父母辈的那些歌曲。
    比起央视晚会的精心编排来,上视晚会就显得太仓促、太粗糙了。主持人之一的林海,从出场时起,就一直拿着一个大大的提示稿,而且不时地看着在读词,给我的感觉,他像是临时顶替谁上阵的,换角的时间太短,让他来不及准备。上视晚会上的所有朗诵类节目,比如奚美娟参加表演的诗朗诵《缅怀》,和丁建华、赵屹鸥合作的配歌舞的诗朗诵《红旗颂》,自始至终,他们全都拿着一个大本子在读;这就不是朗诵,成了名副其实的朗读了。这让我不禁生疑:上海解放六十周年,这应该不是一个临时出现的事件吧?既然定名为“向祖国汇报”,那就应该拿出创作和表演的热情出来,怎么能凑和着、敷衍着向祖国汇报呢?这样粗糙的表演,会给观众们什么样的印象呢?
    上视晚会的编排,还给人以“戏不够、左来凑”的感觉。就像我们国家很多没才没艺的所谓的编导一样,搞不出像样的节目的时候,总喜欢拿极左做佐料,好象节目本身的苍白,用红旗的鲜艳遮一下就光彩了。说是向祖国汇报,却把上海解放六十年来的精英人物,比如大科学家和大艺术家们,用影像的方式轻轻带过;而把一群概念模糊的劳模在晚会的末尾隆重推出,作为压台和压轴。难道在编导看来,上海向祖国汇报的主要成就,就是这六十年里出现的劳模吗?这就是上海这六十年里最重要的成果吗?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中华民族的历朝历代,所颂扬的都是这样的人物,华夏文明史上,还能有现在这样的光辉和灿烂吗?一个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版图之大位列世界前茅的泱泱大国,应该拿什么贡献给世界呢?应该以什么为自豪和骄傲呢?太让我忧虑了:难道我们大上海的编导意识,还停留在极左思潮泛滥的新时代之前的岁月里吗?我想到了一诗著名的歌曲“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我们大家,包括编导、演员和观众们,都应该接着这两句话想一想:我们应该拿什么奉献给你,我们这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史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