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金曲排行榜」「畅销书排行榜」「热销手机排行榜」「顾客最爱的菜单排行榜」……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排行榜」,告诉我们该如何买、怎么吃,主导着每一个消费环节。难道,消费者真的茫然不知自己的需求为何?还是,「排行榜」只是营销人的促销手法?以书店为例,多数书店精简进货范围、专注于贩卖畅销书的书店,获利常常不升反降。只有同时获得畅销书所带动的销售量,以及长销书所创造的高利润,才能真正获利。企业经营也是如此。
◎书店以20%畅销品揽客,80%长销品获利
其实「排行榜」是个利用80/20原则,设计出来的祖母级营销手法。1942年,美国《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开始每周推出「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刊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这份根据全美3000个书店通路销售资料得出的排名,后来成为畅销书的兵家必争之地——只要登上这个排行榜,出版商都会在新书的再版封面上,贴上「《纽约时报》畅销书」(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的标签,利用排行榜的公信力,进一步拉高销售。
表面上,排行榜是提供消费者选书的参考;事实上,排行榜还有对消费者施加同侪压力的作用。「如果每个人都在读这本书,我好像也应该读……」当消费者看到某书荣登排行榜第一名,自己却对其一无所知,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焦虑。
◎畅销排行榜,提高新书57%销售量
史丹佛商学院(Stanford Business School) 专研战略的助理教授Alan T.Sorensen的研究指出,大多数的购书者会依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来决定上百本新书中,哪一本才值得一读。他的统计发现,登上排行榜平均提高了书籍13%到14%的销售量,新人作家作品的销售量更暴增57%。但是对于每本著作皆登上排行榜的畅销作家来说,排行榜对销售量几乎没有帮助。
道理很简单,对有实力却没名气的新人作家来说,登上排行榜就等于享有超强聚光灯,瞬间打开知名度,紧接而来的书评和讨论,更让新书的影响力如涟漪般层层漾开。但对享有盛名畅销数作家而言,无论是否上榜,大批忠实「粉丝」都会埋单,排行榜的提升作用有限。
◎只卖畅销商品,获利不升反降
既然进入排行榜就是畅销保证,书店自然也乐得多进这20%的商品,减少库存压力。但难道,书店都该只贩卖畅销书吗?
《80/20法则》告诉我们:多数精简进货范围、专注于贩卖畅销书的书店,获利不升反降。
这个结论并不抵触80/20法则,原因有二:
l 重点不在于销售书籍的种类,而在于顾客想要什么。书店应该密切留意顾客在踏进书店时,究竟是为了买畅销书,或是其它类型的书籍,并且专注于能够带来80%利润的20%顾客,配合他们的需求进货。
l 重点不在于销售量的分布(20%的书占了80%的销售册数),而在于利润的分布(20%的书带来80%的利润)。根据美国的统计,生命周期相当短的畅销书,只占书店全年总销额的5%;而「真正的畅销书」,通常反而是那种从未进入排行榜的「长销书」。少数的畅销书,或许创造了可观的销售量,但是少数的长销书,却是贡献大半利润的主力。
举例来说,某管理大师的畅销新作品,因为强力促销造势,大卖5万本,占某书店当月销售量10万本的二分之一,远超过同期任何一本商管书,但两个月后话题过气,销售量立刻暴跌(若再加上新书促销折扣,利润也会逊于长销书)。但若把时间拉长为1年,就该书店卖出的100万本商管书来看,读者最需要的与简报、财务报表和商用英文相关的20本长销书,却占了其中的80万本。
◎畅销商品,如烟火美丽短暂
使用80/20法则来设计产品线,要避免落入「线性思考」的陷阱。在上面书店的例子中,如果认为「80%的利润=20%的畅销书」,就是忽略「消费者需求」这个变量,而产生的直线思考。再者,80/20分析法,看的只是某个时间点的情形,并没有考虑到当销售时间拉长时,常销书可能产生的「长尾效应」。所以,如果锁定了不完整的时间点,也会得到错误的结论。
对书店来说,排行榜上名次不断变动的20%畅销商品,就像美丽但短暂的烟火,除了提供消费指引外,还有另一个关键作用:制造话题,把消费者吸引进店里,让他们在跟随潮流,添购畅销书的同时,还能顺带找寻他们真正喜欢且需要的书。唯有如此,才能同时获得畅销书所带动的销售量,以及长销书所创造的高利润。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