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敦煌—“穿越河西走廊”之四


    

      兴许是前人将去敦煌之路写得太荒凉、太艰难,当我们风雨中西出嘉峪关奔向此行的终点,穿越那数百公里大戈壁之时,倒没有了多少古人的感伤与感怀。   

      苍茫无际的沙海中时有绿洲出现,有绿洲就有绿树,有绿树就有人群,就有现代生活的一切。现代科技已将地球缩小到咫尺,所有城市里能享受到的一切,这里几乎都有,俨然到处可见的“重庆火锅"的招牌。

      沿途风景虽然单调然而独特,除了浅浅的沙丘便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偶尔也有大片大片的草甸子出现在天地之间,还有星星点点的牛羊。有人说那是海市蜃楼,但波光粼粼的湖水和扶摇直上的龙卷风使你很难否定亲眼所见的一切。

      向往敦煌,这是同行者不争的愿望,枯燥的行程也难掩饰从一踏上河西走廊便蠢蠢于心底的兴奋。然而当我们的座车驶近敦煌,驶入那与中国无数大小城镇无异的弯街曲巷,融人熙熙攘攘的人流车流时,却感受不到多少佛教圣地的气氛,也没有蛮荒与愚昧的痕迹,如果不是刚刚穿越了四百公里大漠,如果不是那满街的写着敦煌字样的招牌,你的感觉肯定与在深圳或者重庆差不多。此刻你只能感叹中国悠久文化的包容性和现代文明的不可抵御,使人蓦然联想到为什么这流那流只须几周至多几月便已流行全国。

      我们去的六月还不是旅游高峰,但城外的鸣沙山却已游人如织。这是敦煌仅次于莫高窟的著名景点。说实话,我没有听见传说的沙的鸣响,留下印象的倒是那据说是被风切割出来的妙不可言的或者粗犷或者柔和的曲线。赤足登上几百米的沙山,脚底紧贴着的是燠热的黄沙,心里想着的是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无论游人怎样戏耍,怎样践踏,西域的夜风顷刻便可将那奇妙的曲线恢复得完美无缺,这鸣沙山可真是完善自我的顶尖高手呀!逆光中的月牙泉在沙山的怀抱里显得静谧而明澈,芦苇丛生,水波不兴,只可惜一圈栅栏使你靠近不得,月牙泉成了鸣沙山下的一个摆设。怅然之余骑一峰骆驼在月光下归去,乔装成沙漠旅人的模样回想历史,却很难真正进入角色。

      从城内驱车去莫高窟只需几十分钟,穿过一片开阔的戈壁来到一处断崖似的山岭之下,见有浓荫覆盖,偶露红檐绿瓦,人们说那就是朝思暮想的佛窟。刺眼的阳光下人流朝圣般涌向崖下的楼房。待等导游将我等引入戒备森严的院内,方知那不是楼房而是已装修成楼宇一般的洞窟。马不停蹄地跟在美丽的女讲解员的后面,匆匆一洞一洞地进出,听她口若悬河地讲经说佛,很崇敬,但也很囫囵,几千年的历史,上万个佛图,绝不可能在一两个小时之内说得清楚。何况她带着我们躲开了许多洞窟。问之,答曰“正在整修"。进去的洞也只选择纲要说说而已。然而同去的人们并无学无止境的精神,倒是在大门外一个劲地拍照,“到此一游”的劲头十足。我忽然明白了,今日人们来敦煌,既不是来盗经卷,也不是来研习佛学,了愿——是与我一样的凡夫俗子们的最真实的动机。   

      去敦煌,了了成千上万中国人外国人的西域梦。然而直到我们登车归返时,方才知道这儿还不是西域。 “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离敦煌只有九十公里,咫步之遥却未能得去,兴许会成为终生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