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四国”峰会:引发国际经济新秩序猜想


  八国集团财长会刚刚落下帷幕,6月16日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的“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首脑峰会又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常驻俄罗斯的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李建民15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金砖四国”如今不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更是危机背景下全球经济平衡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人们期待着四国能够以此为契机形成一股新的力量,为推动经济复苏以及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做出贡献。她还强调指出,“金砖四国”以合作伙伴身份参加全球经济未来发展问题的讨论预示着未来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新模式。

      四国地位提升引发国际关注

      事实上,仅仅是四国首脑峰会这一机制的诞生已然是一种突破。早在上个月四国决定举行峰会的消息一经透露,全球各大媒体就已掀起了一波不小的涟漪——在G7、G8主导的世界经济中,“金砖四国”让人们看到了正在崛起的另外一极。数据显示,四国产出占全球的比重目前已达到15%左右,2008年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超过50%。与此同时,以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也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新兴市场国内生产总值(GDP)已占全球的50%,贸易量占40%,外汇储备占70%。李建民认为,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西方发达经济体集体衰退,世界经济重心朝向新兴经济体转移的速度也大大加快。

      四国地位的提升除了反映在经济总量上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质”的因素。李建民认为,四国的特点是都拥有庞大的发展空间、低廉的生产投入要素、潜在的市场规模和政府强大的市场化推进意识以及调控能力,而这恰恰是发达经济体所不能及的,这是在目前世界经济普遍疲软、复苏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四国率先走出危机的法宝。四个国家“经济活跃、各有侧重”,其经济状况已经成为世界平衡与增长的重要因素。正是这种由量到质的变化,决定了人们把更多的复苏希望寄托在“金砖四国”身上。

      希望以同一种声音表达诉求

      作为首次首脑峰会,尽管四国都已表达出有意加强合作的良好意愿,但是这四股力量能否真的拧成一股绳,许多人的心里都打着问号。对此,既要看到危机背景下各方的共同诉求,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相互间的利益分歧。

      李建民认为,当前四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共同利益和关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四国有着广泛的贸易合作基础,相互之间的双边贸易量很大,并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未来四国开展进一步合作的基础。另外,各方贸易存在较大互补性,比如中国和印度是主要的原材料进口国,而巴西和俄罗斯恰恰是重要的原材料出口国。其次,四国在金融危机中都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因此有着共同的目标即希望通过开展合作,让世界经济早日走出金融危机及其带来的经济衰退。第三,在欧美主导的国际贸易和金融组织中,四国都明显感到当前的地位、应该起到的作用与其经济实力不相符,要联合起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第四,四国都有意在反对贸易保护及推进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中发挥更大作用,而当前的危机恰好给世贸组织和国际金融组织的改革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天时地利之下,如果四国能够再补上“人和”的因素,则国际金融新秩序的确立很可能因此大大加速。

      当然,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各方也存在着某些分歧。首先,“金砖四国”的国内市场各具特点,政治经济体制不尽相同。俄罗斯和巴西是能源、资源大国和粮食大国,对出口依赖性高。中国是能源需求大国和制造业大国,印度高新技术发达。在金融危机条件下,俄、巴、印更倾向于对国内市场实行贸易保护,而中国则明确表示实行开放经济,反对贸易保护。其次,由于分别处于原材料的供需两端,俄、巴希望国际油价和资源价格提高以带动经济增长,中国和印度则希望油价和资源价格下降。“即使是开展经济贸易层面的合作,四国市场内部还需要统一协调各方利益。”李建民说。此外,四国除了中国与俄罗斯和印度都是邻国外,巴西远离“金砖四国”当中的另外三国,除经济利益上分歧外,中印之间安全互信程度也不高。李建民认为,目前四国缺乏联合的核心凝聚力,“金砖四国”在未来发展成为有效的机制化对话平台,首先需要发掘更多的利益共同点,在进行区域性的经济整合方面还需要模式创新。

      探讨超主权货币具积极意义

      尽管俄方有关本次峰会的议程迟迟没有公布,但从各国透出的口风来看,定调未来合作方向应该是四国首脑聚首的主要目的之一。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上周表示,中方希望这次领导人会晤能够取得以下三个方面的成果:一是扩大四国战略共识,增强战略互信;二是就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积极协调立场,共同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做出贡献;三是规划四国今后对话与合作方向,推动四国合作沿着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不断向前发展。综合各方信息,本次峰会的主要议题将涉及经济和金融市场、能源、食品及全球贸易等。

      对于这样相对笼统的吹风,人们有着更多更细致的猜测。仅“协调立场”四个字就足以引发无限遐想,其中有关各方在超主权货币上的态度集中了媒体最多的关注。数据显示,目前“金砖四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达1.0711万亿美元,在海外持有额中占33%。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采取大规模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新兴经济体不可避免地承担了部分成本,因此新兴国家需要逐步摆脱对美元的依赖。但是,“四国中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单独摆脱美元。”李建民表示:“正因如此,首脑们要在峰会上讨论这一问题。”

      毫无疑问,打破美元一家独大的局面无论是对于新兴经济体还是整个国际金融体系来说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尝试。但是,和许多专家的看法一样,李建民认为就四国目前的金融体系而言,建立超主权国际货币还有很大的难度。

      “国际货币地位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或是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决定的,一国的货币能走多远与其GDP以及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程度有关。”李建民说。显然,眼下四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决定了无论人民币、卢布、卢比还是雷亚尔的国际化进程都不是短期之内可以完成的。在这种背景之下,李建民认为此次会议在建立超主权货币方面不会有实质性进展,但四国在此问题上的探讨仍不失其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