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文人,武士时代、痞士时代和技士时代
作者:张修林
中国迈向现代意识的过程,波澜起伏,跌跌撞撞,延续至今还远远没有结束。它的起点,应该是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那段时间,其过程中的拐点,既有上拐的,也有下拐的;有拐度大,甚至堪称大转折的,也有小颠覆的。这样的拐点很多,百日维新、梁启超思想、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北伐、日本侵华、内战、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八九风潮。
从梁启超那个时代起,中国加大了与千年传统脱离的步伐,有了稍微明显一些的现代意味。其标志,可以列出许多,从不同的着眼点,可以看出社会不同层面的裂变标志――当然,很多人习惯将“新文化运动”或“五四运动”看作概要的或者说笼统的标志。其实,“新文化运动”或“五四运动”,不过是梁启超等人的思想辐射而引发的更加激进和广大的裂变。
自百日维新之后,科举取士形成的文士传统逐渐溃败。百余年来,作为整体的文士阶层已经不复存在。文而不士,之前不过是少有的特例,如蒲松龄、曹雪芹等,总被归入文人中的异类。自梁启超之后,文而不士便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出现了独立的文人群体。这个现象,应该算是中国现代意识转折的标志之一。
我这里所说的“独立”,是从整体上来说,与独立意识和自由思考是有区别的――它不过是一种与官位脱离的所谓独立。
自觉而不依附于传统文士精神的文人,梁启超应该算是第一位。康梁也打着孔子的旗号,但并不意味着梁启超认可传统士大夫那一套,这不过是面对难以革除的陈旧痼疾,不得已而施行的“障眼法”罢了。应当说,后来的陈独秀也好,鲁迅也罢,这样的一些独立文人,都是从梁启超那儿延续和改造而来的。
中国的文士集团分化和瓦解,蜕化出一支独立的文化力量的原因,在我看来,是科举制度的废除、军阀政府或以军队为后台的政府的出现、准现代教育的萌生和个体自由意识的兴起。科举制度废除了,文者要获得官衔成为士,只能散兵游勇地走其它门路,在数量上已经大打折扣。由军队直接掌控的军阀政府,以及不依赖民意而依赖军队支撑的政府,天然亲近武力,对文化必然持排斥心态,尤其对独立的文化,还可能给予直接打压。准现代教育,使中国出现了一些西式学校,它们需要一大批区别于传统的文化人物充当教授,这在客观上为独立的文人提供了容身之地。个体自由意识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文化人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使它们摆脱对权利的依附成为了可能。当然,随着现代进程的推进,医疗领域、企业领域等不断壮大,出路不断拓宽,独立文人的分布要逐渐分散一些了。
由于现代进程非常之慢且时有反复,传统意义或比较接近传统意义的文士,仍然存在,由于利益或厉害关系,甚至,文而为士还时有成为文化人热衷追求的目标。传统的文士集团,经过分化后,出现了几种流向。除比较独立的文人队伍外,主要还有寄居于政府机构的官僚队伍,以及跻身于由政府所控制的各种文化机构中,充当统治文化诠释和宣传的文官队伍。
一个奇特的现象是,中国从传统集权政治向现代政治转型的过程中,文士不断减少,武士、痞士或技士不断涌现,出现了历史上的武士时代、痞士时代和技士时代。所谓武士时代,乃指主要由武人出仕的时代,这是割据军阀政府时期的特征。在大一统,以所谓革命或斗争为主导或时尚的时期,痞士逐渐涌现,成为痞士时代。提倡、强化物质经济时期,则是小技术官僚的黄金岁月,我称之为技士时代。
无论是武士时代、痞士时代还是技士时代,都会对独立的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大一统特征,武士特征尤其是痞士特征越明显的时代,对独立文化造成的冲击越大。相比而言,技士时代的冲击要温和得多。
世界各国的现代转型中,同时出现过武士、痞士和技士时代的,并不多见。这表明中国现代转型过程具有不一样的复杂性、曲折性和特殊性。
此文中,我仅仅指出存在这样三种类型的时代,不对它们所处的年代作具体分期,有兴趣研究的朋友,可以去作这个课题。至于它们的社会特征、文化内涵和对中国现代转型的影响,暂不分析。
从文士队伍中分化出一支比较独立性的、不依附或不太依附于统治构架的文人出来,对于中国历史而言,绝对是一件非同寻常的大事。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太过落后的原因,就是千年历史中没有形成独立的文人群落。推动现代转型的主要因素,归根结底在于文化。另一方面,现代意识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独立文人群落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总是反映着现代进程的进度。
2009-5-8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