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离岸金融中心建设有望取得历史性突破


  2009年3月25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获得国务院原则通过。中国政府网4月29日刊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这份文件明确了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意义和建设目标。



  根据《意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流动自由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基本形成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税收、信用和监管等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

  《意见》指出,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国际大都市,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继续发挥上海在全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对于发挥上海的比较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具有重要意义。 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当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
 


  此前上海市市长韩正曾透露,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下一步将会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并将有突破性的政策。据分析,这些政策包括试行人民币贸易结算、房地产信托基金以及设立航运金融试验区、航运金融机构的税收优惠等在内,约有40多项关于金融中心建设的实质性内容。 分析人士表示,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上海可以从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各类金融衍生工具、期货市场等多方面入手。

  大力发展公司债券、资产支持债券、探索发展市政项目债券,以及适时推出股指、汇率、利率、债券、银行贷款等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工具、有序推出能源和金属类大宗产品期货等相关政策的推进,都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随着“两个中心”的获批,离岸金融中心和包括船舶保险在内的航运金融服务和多种融资方式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离岸金融市场·规划

  将是功能型金融中心

  “在上海发展不受外汇管制、税收管制制约的严格隔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这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金融专家、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陆世敏对于中国离 岸金融市场建设的构想。在陆世敏的构想中,中国的离岸金融市场实行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不存在外汇管制,人民币汇率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实行以 shibe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为基准的完全市场化的利率体系;以伦敦和香港为标准,营建国际成熟市场的法律框架体系、交易规则和规范,运用国际 先进的交易技术。同时,中国政府为离岸金融市场提供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并确保市场交易能按国际规范和规则进行,如提供法律仲裁服务,为交易商协会自律管理 提供法律保障等。

  陆世敏表示,中国离岸金融市场起步较晚,想要兴旺发达,就应当比历史上形成的离岸市场采取更开放、更优惠的政策,如政府对市场不作任何管制和干 预,对市场的所有交易实行全部免税的优惠政策等。在业务方面,中国的离岸金融市场应以人民币离岸业务为主线,以人民币期货和期权为突破口,着重拓展人民币 兑外汇的各种基础产品和衍生品,以吸引全世界特别是对人民币需求十分强烈的亚洲地区的经济主体到中国的离岸市场集中交易。

  在搭建人民币交易平台的基础上,再逐步拓展亚洲日元、亚洲欧元、亚洲美元的交易平台;在扩大债券市场的基础上,最终允许世界各国所有的金融产品和衍生品入市交易,形成中国发达的离岸金融中心。

  同时,陆世敏指出中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绝不能走一些地区“记账中心”、“薄记中心”、“账户中心”的名义金融中心之路,而必须坚持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服务,走功能型金融中心之路。



  离岸金融市场·隐忧

  或成国际热钱“突破口”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潘英丽表示,以往学术界对离岸金融的定义是指“设在某国境内但与该国金融制度无甚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规 管制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比较典型的是众多欧美国家的信托投资公司将总部设在巴哈马群岛,其业务活动却是从欧洲居民或其他非美国居民那里吸 收美元资金,再将这些资金投放于欧洲居民或非美国居民中。“这种离岸金融的定义具有‘非居民’、‘非本币’两个特征。”潘英丽表示,“而我理解的中国政府 构建中的离岸金融是‘非居民’、‘以本币为主’的属性。”

  潘英丽表示,“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的最终方向,是为境外持有人民币的投资者提供抵御风险的保证,逐步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规避我国在外贸过程中的 美元汇率风险。”不过,潘英丽也有所担忧,“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服务业,目前从金融服务能力和市场运行的效率上来看,仍然很难与纽约、伦敦等城市相比较。而 境外资本如果没有进入中国市场的愿望,那么根本就没有必要进入中国的离岸金融中心,因此一旦控制不善,离岸型的金融中心很有可能成为热钱的‘突破口’。”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教授也有相似一些担忧,他谈到,东亚的贸易量确实在增加,但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内部贸易流量显然比外部贸易流量要 小。“一个在贸易和国际分工上无法摆脱美国的东亚是不可能单独靠人民币建立一个通货区的。”华民表示,中国的离岸金融中心或者说是中国准备实行人民币资本 项目下可自由兑换的一个试验。同时他指出,建立一种比较低级的货币合作机制可能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