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屈原精神”却不敢学“屈原”的行为


学习“屈原精神”却不敢学“屈原”的行为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随想

/汪华斌

端午节到了,到超市去买粽子;发现人们对这个传统节日还是相当重视的,仅五花八门的粽子就目不暇接。与大家拉家常,竟然都知道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节日;连吃粽子也与屈原有关。我后来与一些年轻人聊起了屈原,他们说学习“屈原精神”可以;但是要想学习屈原的行为,恐怕连饭都没有吃的。这个问题却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学习“屈原精神”可以;却没有人敢学屈原的行为。

的确,屈原虽然离开我们已经2000多年了;但关于他的话题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虽然社会同样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我们中国人一直定位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却没有改变。因为屈原精神永远是社会的凝聚力,不管什么朝代对我们中国人都有其社会意义。首先是他抱石自沉汨罗河的壮举,当屈原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家灭亡而不能实现自己抱负;却选择如此壮举来爱国,要知道那年屈原62岁了;由于是五月初五,所以就诞生了我们社会千年来的端午节。

我们知道屈原也是生不逢时,虽然自幼勤奋好学并胸怀大志;而且26岁时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但他却因为主张举贤授能,彰明法度;联齐抗秦。结果他的主张遭到了朝中奸佞小人的嫉妒和诋毁。正因为如此,楚怀王听信了谗言便疏远了屈原;到顷襄王继位后,屈原竟然被放逐到江南地区;他自己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9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痛难捱。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虽然1953年屈原与哥白尼等文化巨匠一起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命名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就连他本人也被公认为中国诗歌之父,他的诗词被称之为中国的诗魂、国魂、民族之魂。甚至屈原忧国忧民和爱国爱民的行为,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儿女与一批批民族精英和文化精英;创造出不少辉煌的华夏历史和华夏文化。然而还是存在一个问题,爱国主义的基点是什么;弘扬爱国主义的现实依据是什么。因为按照屈原的性格,就是我们今天的社会同样也难容;既然容都难容,又如何能体现爱国呢。因为不得志的人是没有资格爱国的,因为爱国也需要资本和基础。

我想起了我们的国有资产大流失的年代,我们也有屈原这样的热爱国有资产者;可结果是这些热爱国有资产的人成为阻碍改革的绊脚石,而流失国有资产的人却成为改革的成功者。因为这些人虽然流失了国有资产,却使自己成为了“先富起来”的人。如我单位有一位民主党派人士,为了捍卫国有资产竟然多次上告;结果最后只把他自己告下岗了,而流失国有资产的人却得到提拔了。所以说如何爱国,这里面有很多大相径庭的行为;迎合权力者而曲线救国,这也是一种既利己又利国的行为。如果按照屈原的行为去爱国,恐怕自己的生存都困难;又用什么去热爱国家呢。所以古代的屈原投江而死,而现代的屈原却是下岗而亡;都没有达到热爱祖国的目的。

我们中国人从来就是喜欢用抽象代替具体,所以我们的爱国主义永远是宏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社会改朝换代却没有改变对屈原的纪念和宣扬。由于我们爱国是和爱权力者的高度统一,所以任何朝代的统治者也都宣扬屈原精神。爱国爱什么,什么是我们中国人爱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因为只有具体,我们才能与自己的行为统一。

今年是我们新中国成立60周年,如何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迫在眉睫;活动好了,必将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反之爱国就是既得利益者的事。因为一个被国家抛弃的人,能用什么去爱国。屈原只能用投江来体现自己爱国,难道下岗人员也用这去证明自己爱国吗。当然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仍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为念;明知面临着许多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这的确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今天我们的社会有多少这样的屈原,如何避免屈原的悲剧不再重演;这才是我们爱国的落脚点。

是啊!屈原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铭志,鼓励自己。就是在流放期间他还写就了《天问》一书,连向苍天提出172个问题;再次表现了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不苟且偷安、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始终“忍而不能舍也”。所以屈原的故事是悲惨的,但“屈原精神”却永远是伟大的。在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中,如何发扬光大“屈原精神”成为我们社会的当务之急。高擎“屈原精神”这面旗帜,就可以腐败现象开火;只有树立刚正不阿的正气,我们才能焕发爱国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发扬“屈原精神”;使它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合力,使中华民族真正成为世界之林。

我们愿意学习“屈原精神”却不会学屈原的行为,这是为什么;这应该是一个引起社会思考的问题。屈原虽然是生不逢时,但就是今天的社会恐怕同样还是不适合他;这才是我们愿意学习“屈原精神”而不会学屈原行为的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