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人民公社时期的人来说,好奇以色列的基布兹(集体农庄)如何顽强存在至今?
来之前,以色列驻北京大使馆新闻官给了Zabo先生的电话号码。Zabo所在的基布兹名叫“EINGDEI”,位于死海一侧。
死海途中,土黄色丘陵,偶尔绿洲点缀期间。
-200米、-250米……路边指示牌提醒,数百万年前,这里都还是鱼类遨游的汪洋大海。
顺着“EINGDEI指示牌,汽车拐进一条岔路,开始爬坡,铁丝网同外部隔绝的基布兹呈现出绿色,热带的花卉、植物昂然生长,连排别墅式的白色房子遮掩在葱茏草木之中。着白色浴衣的一对老人从房间走出来,轻松散步……这就是传说中的基布兹?分明是度假村吗。隔着铁丝网,坡下望去,约600~700米的位置就是碧波荡漾的死海。
接待处一位中年女性联络上Zabo,交代中国来客等待30分钟。 小食部买了两份热饼、果汁权当午餐。第一次尝到基布兹制作的夹带奶酪蔬菜火腿的热饼,香脆可口。正在美味,一位着工装裤的老人家站到眼前,笑眯眯地对中国客人:“我名字叫Zabo,欢迎!”散乱的白头发、连腮须,伸出欢迎的双手上布满了老茧。原以为新闻官的朋友是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人,眼前宫崎俊漫画中的卡通形象着实令我意外。一盘水果拼盘送到桌子上,“请吧,吃完水果我领你们参观。现在你们所在的位置是基布兹度假村,是EINGDEI的主要经济来源,此外还种植农业花卉蔬菜……”
Zabo自我介绍,来自伊朗,18岁参加以色列国防军,复原后生活在基布兹至今。
“为什么没有离开呢?”
老人想了想:“选择基布兹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不是吗?”
上世纪初犹太移民在加利利湖区,创办了两个小型基布兹,实行共产主义色彩很浓的集体主义原则:土地归全体劳动者所有,劳动者自我管理、集体决策和集体劳动,一切收入归所有的社员所有,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当时,理想与意志、奉献与互助,使他们战胜了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基布兹很快成为一个开拓定居的模式,成为一种“基布兹运动”。私人农场在当时的氛围和自然环境下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几乎所有的定居点都是基布兹一统天下。
基布兹在以色列建国前和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发挥着一种基石的作用。遍布各地的基布兹给人一种犹太人四处“占地”的印象,增强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合法”存在的理由,而在边境地区的基布兹又可以起到防御国土的作用。尤其是基布兹社员忘我的垦殖,迫使几个世纪没干过农活的犹太人重新与土地结合,改变了他们那种脆弱、畏缩、苍白的形象,树立起犹太民族健壮勇敢、充满自信的新形象。基布兹人成了以色列人的象征,成了一个新民族的精神代表。
参观EINGDEI植物园。
老先生指着一棵需要几个人合抱的参天大树:“猜猜这棵树龄?”
“至少50年了吧。”
“嘿嘿,只有20年,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引进的。很适应这里的气候。我们的基布兹成员来自全世界各地,每位成员都将所在国的一个树种栽培到这里,几十年形成了特有的植物园。”Zabo蹲下,扒开草丛,指着裸露的细胶管:“死海地区严重缺水,整个植物园有个完整的滴灌系统。唉,对了,”老人麻利起身,拍拍手掌上的土粒,“走,带你们去看来自中国的白玉兰,正在开花呢……”
结束植物园参观。Zabo驾驶一辆电瓶车,五分钟路程,开进集体农庄生活区。
Zabo指着路边一排小型房子:“刚从国防军回来,安排就是这样的单身房,结婚之后才换成套房。”乘着电瓶车参观中小学、电影院、运动馆、公共食堂、幼儿园、居家……所到之处,凡碰见的工作人员均同Zabo亲热招呼,亲如熟络的邻居。
农庄总部是偎依斜坡的一栋两层小楼。Zabo指着修复的水泥台阶:“我就是负责农庄内的房屋和公共设施维修。”入口处一座多个头像的青铜雕塑。这些头像是ENIGDEI的创始人,其右下角的是Zabo,“你们看相吗?哈哈。”Zabo所在的基布兹成员400人,加上外来就业人员共计2000人。
绿树遮掩的运动馆。侧门进入,钢琴伴奏,着舞装的儿童们在教练指导下翩翩起舞。环境之幽雅、氛围之和平令人感动。难以想象基布兹铁丝网外就是寸草难生的荒丘岭。
进入公共食堂。就餐厅的大门锁着进不去。厨房静悄悄的没有人影。Zabo解释:“过去成员一起吃食堂,现在除了中午工作餐外,早晚餐都是家里自己做,不再集体就餐。兵营式的集体生活束缚在放松,孩子晚上可以回到父母家。基布兹成员现在可以拥有个人银行账户,保留个人财产,并可以接受亲朋好友的钱物馈赠;有钱也可以购买属于自己的小汽车、手机等基布兹不分配的高档生活用品。 我两个儿子,一个留在了基布兹,小儿子选择离开,到特拉维夫工作……”
参观了一个家庭、幼儿园后,Zabo领中国客人到他的工作车间。途中,我好奇地问:“怎么没有看到犹太教堂?”Zabo笑了:“基布兹人大都是无神论者,不信仰任何宗教,犹太教。想不到吧?各地的基布兹之间交流很多,但同主流社会甚少来往,因理想主义的生活方式与以城市的商业社会主流不合拍。不管城市人如何看待我们,基布兹人仍然坚定地信守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
进入工作区,交叉路口中央竖着一座废铁焊就的雕塑“?”。一个不起眼的工作棚,棚外堆落着废旧的铁器木料。棚子里一张长工作台,上面摆满了待加工修理的器件,墙上挂满了工具,井井有条。在堆放的杂物里,Zabo 拉出一件大理石状的物品摆放到工作台上:“我雕塑的半成品,要做的事情太多,两年了还没有完成。只要腾出时间,我会完成。”Zabo搓着手掌,满意瞅着自己未完成的雕塑品。
夕阳,工作间的环境染上一层迷人的橙黄色。告别了和蔼的老Zabo ,相约来年再见。
返回途中,心难平。
ENGDEI是众多基布兹中经营出色的一家,但其出色的经营和成员的理想主义满足感以及实干主义状态引人深思。上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运动,三十年后以失败告终,基布兹诞生近100年,仍然顽强生存,继续一场尚未经历失败的实验。在以基布兹为农业组织制度的条件下,以色列的农业不但满足了国内需要,还大量出口农产品,向世界上60多个国家输出农用物资设备和传授农业技术。以色列国的缔造者本·古里安曾说:没有基布兹就没有以色列。
近年兴起“城市基布兹”。志同道合者聚居在城市的某一街区,形成一个个不同于临近街区的独特生活社区。与传统的农村基布兹不一样,他们有独立完整的家庭,在不同部门干着各自不同的工作,没有共同的食堂、共同的学校和共同的娱乐设施。但是,却有着共同的价值观——由传统基布兹演绎而来的互助合作精神。所有成员把全部工资打入公社的银行账户上,再根据个人家庭规模的大小支取。基布兹——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将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有所变化。一个神奇民族,创造了一个难以用社会科学方法验证的社会形态……
脑海萦绕Zabo的一句话:选择基布兹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