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修身、齐家、办企业、治国、平天下
但是,具体怎样修身呢?
孔子告诉我们:
“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也就是说,要修身,首先“知止”,即要有方向、有目标。一个人的目标有多高,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有多严,他的修身越具有自觉性、协调性和持久性。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孩子下决心要考上大学,他就会自觉地放弃娱乐,自觉地拒绝谈恋爱,自觉地挑灯夜战。一个本来很懒散的人,结了婚,有了孩子,就会拼命地工作。一个科学家,为好保证实验成功,会一改平时生活中的粗糙,变得极其细致、认真。但是,这些“止”都是阶段性的、项目性的“止”,不是人生的“止”。人都有阶段性的、项目性的目标,或者是出国留学,或者是买房买车,或者是加薪、晋级,或者是结婚、生子等。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可以调动一时间全部的时间、精力,利用一切可能的关系、途径、手段。
但是,仔细想一想,这些目标真是我的目标吗?还是社会潮流强加给我的目标?是不是周围人都这么想,我也这么想?是不是周围人都这么做,我也这么做?是不是在随波逐流?一个随波逐流的人是没有“止”的,是浮躁的,是缺乏思考的,既不了解自身,更不能洞察他人;既控制不了现在,更想象不了未来。这样的人,从根本上说,只能做小领导,不能做大领导,更不能做杰出领导。由这样的人来领导的企业,注定只能办成昙花一现的小企业。如果这样的人因缘际会做了大企业的领导人,他也顶多只能是维持型的,很可能是衰落型的。
一般来说,人生目标常常是在年轻时期形成的。到了“奔四”、“奔五”的阶段,再想从随波逐流转为主动人生,有相当的困难。但是,对于其中的少数优秀者,则不但可能,而且会恰逢其时。这少数优秀者用心生活,用心经营,逐渐认识到自身视野的局限,长远目标的缺失,他们在寻找,在思考。时代迷失了方向,他们在寻找。社会失去了坐标,他们在寻找。企业经营漂泊不定、问题丛生,他们在思考。我有一位老朋友,中国软件工程领域的一位开创者,日前刚刚办完退休手续,但是,他的心态却非常年轻,觉得自己是六十而言,未来三十年还可以大干一场,每天仍然到办公室上班,很晚才回家。这样的人才是中国的希望。
对于优秀的企业家而言,个人的人生目标和企业的战略远景常常是合二为一的。可是,如果企业家的战略远景只是个人的利益、个人的追求,那么,这个企业必然是狭隘的,前途有限的。这个企业只有一台发动机。只有当企业家个人的人生目标具有社会意义,其战略远景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才能化作组织成员的追求,这个组织才有无数台发动机,才具有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中国的企业家应该有怎样的人生目标?应该有怎样的战略远景?中国现在是“世界打工厂”,没有核心技术,挣的是辛苦钱、血汗钱。处境好一点的,吃资源饭,吃权力饭,吃地域垄断饭。这是中国企业家的耻辱,也是中国人的耻辱。中国要崛起,需要出现一大批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这些企业有能力与跨国公司竞争,成为以中国为基地的跨国公司。同时,这些公司有能力提供高薪工作岗位,为中国人提供体面的工作。
这个目标是不是太大了?太理想主义了?这关键取决于你的人生目标。如果你只是想赚更多的钱,那么这个目标显然有点不切实际。如果你是像松下幸之助或盛田昭夫那样,把办企业看成是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方式,那么,这个目标其实并不算高。什么叫战略远见?能看到或至少希望看到三十年后中国出现一大批这样的企业家,能希望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这就叫战略远见。为此目标,愿意脚踏实地搞技术,脚踏实地建设好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脚踏实地锻炼培养各级经理,脚踏实地提高自身修养和领导艺术,丰富战略远见,凝聚人心,这样的人在30年以后一定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企业界仰望的对象——即使你现在还只拥有一家小企业。反之,即使你今天已经拥有数十亿的身家资产,30年以后,你的企业可能不见了踪影,甚至你的家产都已经荡然无存。
在《大学》中,孔子提出修身“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想增加一目,变成九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办企业、治国、平天下。”
当今社会,最有生机和活力的组织是企业。企业必须面对消费者,必须保证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必须接受硬指标的考验。政府、军队、大学、研究所、甚至医院都缺乏这种硬指标考验。在这些组织工作,最重要的是让上级满意,而不是让服务对象满意。所以,这些组织都很难培养出真正有水平的领导人,而只能培养出会搞人际关系,会揣摩领导意图的高手。一旦国家未来面临重大的内外部挑战,恐怕能够稳住阵脚、动员人民沉着应战的组织力量将来自企业界。所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应该去闯荡商场,经营企业,未来才有可能担起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任。
有了这样的战略远景想象,中国的企业界或许会成长出一批世界级的企业。
更加具体、系统地讨论修身方法、过程和机理,已经超出了本书的范围。其实,各类宗教都可以看成是修身互助会。中国古代的修身道理可以参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