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我还在幼年的时候,有人对我说:“你是曾子的后代吧”。当时不知道曾子是谁,还是问了父母,才知道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是一个大儒学家,那时我总以此为荣耀。后来,我陆续从我的伯父和一个堂哥的讲述中知道,我们曾家的祖先最初是在山东,后来到了江西,康熙58年(公元1719年),我们的先祖曾世凤从江西桃园汶水进入四川万县巴阳(现重庆云阳巴阳镇)定居,其后人在此繁衍生存并建立了曾家的祠堂(江西老家的辈份是:士志重道;翊曾尚承;永世传大;文成书升;忠信以正;抡才有耀;诗理咸称。)到我们这一带为止,已是先祖曾世凤的第八代子孙,先祖曾世凤从江西老家迁入四川已经有290年的历史了。
曾庆文先生在英国剑桥学习期间的照片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先后认识了一些曾姓的本家,与其中的一些有学识的专家、学者交流,又知道了很多关于曾氏家族的历史。为了更好的了解曾氏家族的起源,在前些年我有意收集和阅读了一些曾氏家族的相关书籍和家谱,专门研究曾氏家族的起源和变迁。看了这些书籍后,我对曾子、曾国藩、曾宪梓等曾姓人物认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应该说是受益不浅。
通过对曾氏家族历史的阅读,最让我十分惊奇的是曾氏家族是少有的几个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是真正的上
2009年8月,我有幸在万州老家见到了我们曾姓家族的稀世珍宝曾氏家谱,这部《桃川汶水曾氏家谱》至今已保存220年。从中我确切的知道了我们重庆万州曾姓家人的历史。
从家谱中得知,大禹的4代孙少康王的儿子曲烈被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并在此建立鄫国。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鄫国被灭后,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太子巫公到鲁国后遂以鄫国国名为姓,自名鄫巫,巫公为曾氏始祖,亦即我们曾姓的第1世,巫公的4代子孙为曾参,也称曾子世居鲁南武城(今山东费县)。
曾氏13世(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为曾乐,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zhān] 、光。旃[zhān] 的孙子为曾宝,曾宝之孙曾据(曾氏19世),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
曾氏46世曾士鸾是我们曾姓家族在江西的支祖,他是曾姓南宗始祖曾据的后裔。曾士鸾的后裔曾先后于清康熙和乾隆年间两次续修江西《桃川汶水曾氏族谱》。我们万县曾姓族人曾出资和派员回江西参加了乾隆年间的续谱工作。历经三年完成后,万县曾氏族人派去的曾大论于清乾隆54年(1789年)领谱返回万县,存放于当时位于长河坝(今重庆云县阳巴阳乡)的曾家祠堂,后为有心族人收藏保存至今,成为稀有珍谱。
曾氏55世曾世凤(江西曾士鸾的第九代孙)是我们这支来万族人的支祖,他于清末康熙58年(公元1719年),从江西省龙南县汶水村携家眷及侄儿曾传露公来万,先在万县城郊驷马桥短住之后,随即到云阳县巴阳乡的山上蔡家塘置业建宅定居下来,从事农商活动。
曾氏56世曾传标是入川始祖曾世凤公第四子,是我们自己这一房的支祖。原配张氏祖母,生大论、大浪、大讃、大谆、大议、大诵、大谦七子。议、诵、谦三公早逝绝后。论、浪、讃、谆四房人丁兴旺,绵延发展。曾传标牢记祖训。为祭祀祖先,启迪后代,在巴阳乡长河坝购置公产,建立支祠,嘱论、浪、讃、谆四房轮流管业,主持祭祀、兴办学堂。民国中期,当时支祠的族房长及热心于家谱的族人,根据众议,历经数年,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成了《万县曾氏族谱》(当时巴阳乡辖于万县)。此谱在云阳、万县、开县等地本支曾氏族人中面存较多,是一套承上启下、内容丰富全面的好族谱。全套共八卷。除第一卷为总论总序外,其余五卷按论、浪、讃、谆四公四房立卷,大房人口众多,占用二、三两卷。二房立入四卷、三房立入五卷、幺房立入六卷。此谱资料丰富,内容详实,论述有据,是一部难得的姓氏读物,值得后人珍藏使用。
曾氏63世,即我的爷爷曾发升,他的名字按升字派倒取的。系高祖父曾成如长孙,曾祖父曾书培长子,公元1894年农历三月十六日,生于云阳县关市乡石尝滩碗厂。他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国和人民共和国初期三个时代。1940年以后我爷爷自己开立一家碗厂,全家以此为生活来源,1949年底,万县解放后,迅速走上了合作的道路。我的爷爷是一位有本事有声望的土陶行家。1959年冬天,他被派外出支援原万县市新建石包咀土陶厂中,积劳成疾,疏忽治疗,过早去世,享年仅65岁,家人、亲友悲痛万分,事后,安葬于熊家土陶厂附近石公石母山下。
从曾巫开始,算到我这一代已经是整整65代人了。
曾国藩(1811-1872),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宪梓现为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还是香港华侨华人总会永远名誉会长、新加坡南洋客家总会永远荣誉会长。1997年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最高荣誉奖章――大紫荆奖章。
一、曾姓起源概述
曾姓始祖:曲烈(鄫侯)。曾姓出自姒(si)姓,为夏禹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天下一曾无二曾,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zeng 曾)国太子巫,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
相传在舜帝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大禹生于公元前2277年,卒于公元前2213年,享年64岁。 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曲烈(鄫侯)也就成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是少有的几个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二、曾姓先祖的历史
1、大禹治水
4000多年前,在我国黄河中游的许多氏族、部落,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 “华夏部落联盟”。 相传在尧作华夏部落联盟领袖的时候,发生过一次大洪水,持续了很长时间。田地被淹没,庄稼被冲毁,房屋倒塌,牲畜死亡。洪水泛滥,逼得人们逃上高丘或山上去找洞穴避难。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们,不少人就在大树上搭起木架巢居。洪水时涨时退,人们根本无法耕种。
有一位名鲧(gun,滚)号若阳的人,是黄帝族后裔,为夏部落酋长,被封在崇(今河南登封崇山附近),为崇伯,赐姓姒。鲧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他生性耿直,为人有些恃才自负。 滔滔洪水漫患中原大地,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尧命鲧去治理洪水。 鲧采用筑堤围堵的方法,企图把洪水堵住。这不仅没有把洪水堵住,反而使被堤围住的水越积越多,最后把堤冲溃,大水更加横流泛滥。鲧虽然也辛辛苦苦地奔波了9年,修筑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堤防,但是堵了东边西边溃堤,围了南边北边泛滥,始终没有把洪水制服。这时尧由于年老让位给了舜。舜见鲧治水9年,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人民遭受了更大损失,就革去了鲧的职务。 舜命鲧的儿子禹去继续治理。
禹联合了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放弃了筑堤堵水的办法,改用疏导的办法。他根据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排除积水,让洪水顺着河道宣泄,流向大海。经过13年的努力,制服了洪水。人们纷纷从高地上下来,回到平原上。接着,禹又带领人们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禹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为天下人谋利益,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在外面一共13年,曾经3次经过自己家门,却没有进去看一看。“三过家门而不入”遂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佳话。
大禹治水劳苦功高,得到了各地区氏族部落的拥戴,被尊称为“大禹”,在这些氏族部落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不仅中原地区有更多的氏族部落加入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就是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和西北方的羌戎集团中的一些氏族、部落,也先后加入了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夏部落的势力也随之壮大起来。
2、大禹传子
舜年老以后,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到了禹的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已经很大。 按照传统的“禅让”制,禹也事先推荐一个人,即曾经帮其治理政事的东夷族首领皋陶(gao yao,高姚)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不久,皋陶死,禹又推荐皋陶的儿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是,当禹年老死后,联盟部落中各氏族部落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这就是历史上的“大禹传子”。
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3、少康中兴
当启登上夏王宝座以后,首先遭到了一个姒姓部落有扈(hu,户)氏的反抗。有扈氏是族居在夏族中心地区西边的一个大部落,他们的活动中心在今陕西户县一带。启率领军队亲自讨伐有扈氏,最后把有扈氏灭了。其他部落看到有扈氏的下场,没有人再反抗了。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太康是个昏庸的君主。他不管政事,专爱打猎。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他越打越起劲,去了一百天还没有回家。
那时候,黄河下游的夷族,有个部落首领名叫后羿(Y),义),野心勃勃,想夺取夏王的权力。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猎,觉得是个机会,就亲自带兵守住洛水北岸。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地回来的时候,走到洛水边,发现对岸全是后羿的军队,拦住他的归路。太康没法,只好在洛水南面过着流亡生活。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就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把实权抓在自己手里。 后羿是一个著名的弓箭手,百发百中。民间有后羿射日的传说。 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仲康的助手。到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走,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zhuo,啄)。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派人把他杀了。
寒浞杀了后羿,夺了王位,霸占了后羿的妻妾,并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叫浇(ao,傲),一个叫殪(yi,意)。寒浞怕夏族再跟他争夺,决意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仲康的儿子),便派儿子浇将相杀死。
那时候,相(仲康的儿子)的妻子后缗[mín]已怀孕在身,见相被杀,就从城墙一个洞中逃了出来。后缗是夏王朝诸侯有仍氏之女,所以逃出后就直奔有仍(今山东济宁)。后缗回到娘家不久便生了个儿子,这个相的遗腹子就是少康。有仍氏因少康是夏后氏之遗孤,对他特别爱护。少康长大后,有仍氏便命他作了牧正,也就是主管畜牧的官。少康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对寒浞和浇满怀仇恨。
而少康在有仍那里作牧正的事,没过多久就被浇知道了。浇振了亲信椒前往有仍寻找少康。椒还没到有仍,少康得 到了消息,就从有仍逃奔到有虞(今河南虞城)。有虞的诸侯叫 虞思,是有虞氏之后,世代与夏后氏亲善,得知少康是夏相之子,就热情接纳,并命少康作了有虞国的庖正,也就是掌管膳 食的官,而且将两个女儿(二姚)嫁给他,又把纶(今河南虞城 东)这个地方分给他住。在此地,少康有十里见方(一成)的土地,有五百个(一旅)人供其使用。于是,少康便以纶为基础,积蓄力量,暗中收集夏王朝的人,准备复国又安抚在夏王朝中作过官的人。
就在少康准备恢复夏朝的同时,有个逃居在有鬲(li,利,今山东德州)叫伯靡的夏遗臣,也在积极地准备行动。少康与 他联合进攻寒浞。 少康派亲信女艾前去刺探浇的情报,同时派自己的儿子季杼去诱殪。然后,少康亲自率军消灭了浇,季杼的军队灭了殪,伯靡也率领斟灌、斟寻之师讨伐寒浞,攻下了夏邑。
伯靡和夏后氏的贵族们拥立少康继位为夏王,又重新夺回政权,恢复夏后氏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各地的诸侯、方伯得知少康回到了夏邑,恢复了夏禹的业绩,继续奉祀夏的祖先和天帝,维护了夏朝原有的统治,各地诸侯见此,又都纷纷带着贡物前来朝贺。
夏王少康从小就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流离生活,因此,上任伊始,便恢复管理生产的稷官和管理水利工程的水正,并挑选得力的人选担任这些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官职。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王朝的统治也得以巩固。
4、曾姓始祖太子巫
夏朝在少康中兴以后,奴隶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少康的小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国。据说,曲烈天生神异,精勤思考,善于制做和改进工具。他制作了木工用来求直角的矩尺;制造了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型鱼网——罾 (zeng,曾);制作了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增(zeng,曾);烧制了蒸饭盛菜用的陶器——甑(zeng,赠);教族人纺织出各种各样图案的丝织品——闻名于世的缯(zeng,曾)。公元前 567年,鄫被莒国所灭,鄫国子孙遂以曾为氏。
少康封给曲烈的鄫地,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另有说法是今河南方城县北)。《国语·郑语》昭注:“缯,姒姓,申之与国也。”缯作为申国的与国,当与其相近。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北,而北面方城县有缯关。 夏被商灭掉之后,其同姓亲族,或被俘虏作了商的臣仆,或被迫向四方迁徙。惟独曾人却留居中原。
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移封鄫于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部城。由于鄫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常常被莒、邾和鲁国欺凌。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缘关系。襄公四年 (前569年),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愿把鄫国作为自己的附庸国,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
此前,鲁僖公之女嫁给鄫君时泰,生公子巫。不久,时泰又娶莒女,生子后欲立为嗣,危及巫的地位。鄫国靠近晋鲁的行为,自然受到莒国的反对。同年十月,莒国联合邾国攻伐鄫国,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结果吃了败仗。次年,鄫人又在戚 (今河南濮阳)参加晋、宋、陈、卫、郑、曹、莒、邾、滕、薛、齐、吴等国的盟会,联合抗楚,鄫国才得到喘息的机会。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
鄫国灭亡之后,包括太子巫在内的臣民,为了生存逃往鲁国居住下来,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朵旁(右耳朵旁为“邑”,古代称国为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便有了曾姓。
三、曾姓家族的迁徙分布
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
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曾据有二子:阐与王易。曾阐的五世孙曾丞有三子:珪、旧、略。略居抚州南丰(今江西省广昌县东),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临川市西)房。曾阐的十世孙曾震忽避乱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南),为韶州房,曾珪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赣州市),其十一世孙曾通则徙居交州(今广东省广州)。至此,曾姓族人在汉末以前,由于累官或战乱等原因,不断迁移,已分别进入了山东、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人口众多,家族兴旺,形成了几个较大的郡望。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频仍,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加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所以曾姓在此期间也大量进入南方诸省,其一支徙居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尚有几支分别迁居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吴郡(治今江苏省苏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南阳(今属河南省)、江夏(今湖北省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省)等地。从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布全国,名人不断涌现,家族势力日渐壮大的局面,逐渐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姓之一。
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宗族发展速度加快,扩张、播迁亦为时尚。唐末,曾姓有入迁福建者。至宋末,由于战乱,外族入侵,曾姓又几度迁移。元明清时期,曾姓已播迁于各地,且有远播台湾与海外各地者。当今曾姓在我国人口众多,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曾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台湾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
四、曾氏家族的历史名人
曾 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魏庄乡南武城)人。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与颜回之父颜无繇、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论语》载 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 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孔子听后大加赞赏,喟然叹曰:你和我想的一样!鲁国大夫季 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 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
曾 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相传《大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曾 谭:汉代泉陵人。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有文韬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 玉: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人。拜官汉御史大夫。
曾 万:汉镇南将军,曾率兵征讨南部边境,开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后被封为南康逸士。
曾 辉:曾骈次子、曾庆的孙子,任吴散骑常侍,镇南节度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 芳:唐代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来求药的人接连不断。
曾 布:北宋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佑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间为相,主张调和新旧两派。
曾 慥:今福建晋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诗人,能诗文,曾编有《类说》,又广辑有关遒教的文献资料,编成《道枢》。
曾 几:今江西赣州人,南宋诗人,曾历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诗学江西派,风格清隽。陆游曾从他学诗。
曾 巩:北宋文学家,字子固(1019-1083),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
曾 鲁:明朝时新淦人,自幼好学,博学古今,以文字闻名于时,后官拜礼部侍郎,著有《大明集礼》流传于世。
曾 琼:今福建甫田人,明代杰出的画家,其人擅画人像,号称“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画法曾风行一时,弟子众多且出众,被时人称为“波臣派”。
曾 铣:明江苏省江都人,嘉靖进士,以御史巡抚山东、山西,进兵部侍郎。
曾 生:原名曾振声,广东省深圳坪山镇石灰陂人。曾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被推举为中山大学员生工反抗日救国会主席团主席、广州抗日联合会主席团主席,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前在地方工作,后参加游击队转入部队。抗战时期,历任香港海员工委书记、工会组织部部长,中共惠(阳)宝安工委书记,广东抗日游击总队总队长,东江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渤海军区党委副书记兼副司令员,两广纵队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珠江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华南军区副参谋长,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广东省委常委,中共广州市委第三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兼广州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街。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人大常委,中国共产党十二次全国人大代表并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有《曾生回忆录》一书。
曾文迪:后梁雩都人。天文、谶纬、黄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尤其是精通地理。
曾致尧:字正臣(950-1007),南丰人,北宋散文家,曾巩、曾布祖父,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是北宋以来南丰第一个进士。先后任过符离主簿、梁州录事参军、著作佐郎、两浙和京西转运使;当过寿、泰、泉、苏、扬、鄂等州知州。官至礼部郎中,后改任吏部郎中。曾致尧为官期间,减免民间苛捐杂税,体察百姓疾苦,所到之处,颇有政声。在寿州当知州离任时,寿州百姓再三挽留,以致几天不能成行,后以单骑带二卒,才悄悄地离开了寿州。曾致尧性格刚直,敢于揭人之过,谏议大夫魏庠知苏州,所作所为多行不法,别人不敢言,致尧则进行弹劾,魏庠被罢了官,致尧常因奏章言辞激烈,得罪不少权臣,因而屡遭降职或调任。卒后赠谏议大夫、太子太师,封密国公。致尧一生著述甚多,有《仙凫羽翼》30卷、《广中台纪》80卷、《清边前要》30卷、《西陲要纪》10卷、《直言集》10卷、《为臣要纪》3卷,共达176卷(篇)之多。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北宋名相。泉州晋江(今福建省)人,其人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称,曾主编过《武经总要》。
曾国藩: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后病死于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曾国荃:曾国藩弟,字沅甫(1824-1890),号叔纯,贡生出自。1856年起与太平天国军作战,1862年进围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攻陷天京,受封为一等伯爵。1866年任湖北巡抚,因对捻军作战失败称病退职。1875年又被提用,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1884年升任两江总督。
曾运乾:湖南益阳人,音韵学家,曾历任东北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教授,一生撰有《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喻母古读考》及《尚书正读》等。
曾庆红:男,汉族,1939年7月生,江西吉安人,1986年至1989年上海市委副书记。1999年至2002年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2002年至2007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十六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
曾宪梓:为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曾经在香港担任香港特区筹委会委员、港事顾问、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贸易发展局理事等职,还是香港华侨华人总会永远名誉会长、新加坡南洋客家总会永远荣誉会长、中三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广州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荣誉院长、广州中山大学名誉博士、美国爱荷华威思利恩大学政治学博士。1997年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勋衔制度中的最高荣誉奖章――大紫荆奖章。然而,对于众多的人来说,他们知道和认识曾宪梓,却是从一个领带名牌——“金利来”开始的。
五、曾姓的郡望堂号
1、郡望
鲁 郡:西汉改薛郡置鲁国,治在鲁县(今山东省曲阜)。相当今山东曲阜、滕县、泗水等县地。晋改为鲁郡。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相当于今甘肃通渭、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西晋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省吉水东北),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省泰和西北)。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鲁阳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武城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吉县。
2、堂号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
(1)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
(2)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
(3)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
“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武城堂:曾氏源出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在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建立鄫国,历夏、商、周三代,公元前567年被莒国灭掉,太子巫逃往鲁国,后称之武城,即今济宁之嘉祥县境。“鄫”去邑(阝)为曾,称为曾氏。曾巫的孙子曾点,字暂,是孔子贤弟子;曾暂儿子曾参传孔子之学,被后世儒家奉为“宗圣”。武城即为曾姓的远祖发祥之地,“武城堂”名本源此。
追远堂:取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曾参“慎终追远”之意。
此外,曾氏的主要堂号还有:“鲁阳堂”、“敦本堂”、“宗圣堂”、“守约堂”、“养志堂”、“若文堂”等。
六、宗族特征
1、曾姓族人在很早的时期就遍布于全国各地。
2、曾姓以仁孝礼义而著称于世。
3、曾姓字行辈份排列工整、严密,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与宗族特色。
4、各支曾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因曾姓著名人物曾参为孔子门人,世称宗圣,其后子孙亦为圣裔,故曾氏家族字行辈份亦参照孔氏族人“命字行辈”即“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遒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七、曾姓当代分布
据统计,按人口多少,曾姓为中国第38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 0.49%,人口大约有600多万,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为多。
曾氏字辈:清代,封建统治者还专门为曾颜孔孟四姓御赐统一的名派。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姓第 63派(“派”与“传”、“代”、“世”同义)起使用圣祖仁帝所赐的3句、15字名派: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后宣宗成皇帝续赐名派2句、10个字: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贤扬。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刚建立时,大总统袁世凯(一说是孙中山,又说为孔子七十六代孙令贻所续)又为曾氏赐名派4句、20个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曾氏家族在统一辈序之前,各地曾氏没统一的辈序,龙山派语为: 奎璧呈云瑞,人文焕国华;召衡思继武,鼎甲励承家。一贯书绅永,千秋锡福遐;眙谋资燕翼,世业仰清嘉。
当代曾姓名人:政界有前国家副主席曾庆红,香港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曾宪梓。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六合彩界有曾长生--曾道人;娱乐圈有曾志伟;所以来讲曾氏已迈向姓大姓百家姓的一步!
1、国内分布
四川 什邡县,曾姓为该县44大姓的第8大姓;井研县研城镇2382户,10117人中有曾姓族人57户,275人;夹江县 224姓有曾姓。
江西 德安县,曾姓为人口聚居较多的村庄和人口较多的9大姓之一;崇义县 155姓有曾姓;定南县168姓有曾姓。
河南 商丘县328姓、潢川县494姓、西平县302姓、虞城县328姓、息县340姓、太康县467姓、淅川县108姓、林州市321姓、淮滨县207姓、登封县337姓、光山县 334姓、长葛县206姓、长垣县214姓、柘城县235姓、鄢陵县231姓、延津县265姓、新县272姓、夏邑县292姓、扶沟县 279姓、南阳市613姓、商水县281姓、西华县249姓、濮阳县223姓中均有曾姓。
上海 川沙县523姓、嘉定552姓、宝山404姓、金山395姓中均有曾姓。
湖北 红安县239姓有曾姓;汉川县 210姓有曾姓。
2、海外分布
曾姓族人已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安家落户了。
3、少数民族中曾姓:
少数民族中只有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有极少数人姓曾。
京族 我国南方一个以海洋捕捞为生的民族,原称“越族”,自称“安南”,其祖先是在400多年前从越南所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陆续迁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山心、漓尾、巫头、潭吉诸岛上的。曾姓京族居住在潭吉岛、巫头岛上,京族曾姓族人迁入潭吉岛的时间较早,在此已居住8代;巫头岛上的曾姓族人迁居于此稍晚,仅传3世。
满族 今河北省隆化县的中满族有曾姓。
布依族 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黔南、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和安顺地区的镇宁和关陵两个布依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和贵阳市郊,属古代“百越”中的一支。镇宁布依苗族自治县布依族中有曾姓。
土家族 在贵州省沿河县土家族有曾姓
八、曾氏家族先祖大禹姓什么?
大禹姓姒。在中国众多的姓氏中,姒姓可以说是一个小姓氏,分布在各地的姒姓后裔不足2000人。据史料考证,姒姓是一个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姓氏。姒姓的祖先是被世人千古传颂的中国古代治水英雄大禹。大禹也是华夏民族杰出的圣祖。
据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告成后,在江南会集诸侯,计功行赏。大禹去逝后,葬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
大禹,姓姒,号文命,生于公元前2277年,卒于公元前2213年,享年64岁。
《绍兴市志》总编研究员任桂全:当时大禹的五世孙,少康的时候,他考虑到祭禹的事情,所以封他的庶子无馀到绍兴来定居。因为大禹姓姒,那么他的子孙,姒姓就在绍兴定居下来了,主要是守陵。按照《姒氏世谱》记载,从大禹到现在,世代相传已经140多世了。
清光绪元年所修《祀禹录》中的大禹家谱,记载了从大禹开始,到禹的141世后裔期间姒姓在浙江绍兴会稽山数千年的繁衍过程。如今,在绍兴市,姒姓后裔大约有150户人家,400多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姒姓后裔,主要聚居在大禹陵附近禹陵乡的禹陵村。
绍兴市禹陵乡禹陵村大禹142世孙姒元谋:从大禹到现在已经四千多年了,传到我这一辈已是142代了。禹陵村姓姒的人家有100多户,人口有300多人,其中最小的辈分是145代。
《绍兴市志》主编研究员任桂全:据说,现在全国姓姒的,总数不过2000人,而这2000多人,又分布在全国各地,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陕西、云南等地,台湾也有姒姓的子孙。
姒姓的子孙,在中国历史上也出过不少名人。据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夫谭、允常和勾践,他们都是大禹的子孙。越王勾践是大禹的第44世孙。大禹则是姒姓中最杰出的历史人物。
《绍兴市志》主编研究员任桂全:大禹是我国古代的治水英雄,也是华夏民族开国之祖。他的治水精神,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民造福的精神,向来受到老百姓的敬重,特别是我们绍兴老百姓的敬重。因为大禹死后,他葬在会稽山下,现在这里有大禹陵、禹庙、禹祠。历代都纪念大禹。
大禹陵位于绍兴市城东南6公里处的会稽山。是一处合陵、祠、庙于一体的古建筑群。自禹葬会稽之后,祭禹活动已持续了四千多年。祭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自古以来的重要祭典。
《绍兴市志》主编研究员任桂全:这几年,我们绍兴从1995年开始恢复公祭大禹。包括台湾的夏氏,河南的禹氏。全国各地大禹的子孙都前来这里。因为大禹的子孙当时封在全国各地,那么便以国为姓,子孙的姓氏据我知道就有23个。其中有夏氏、禹氏、费氏、辛氏、杞氏等等。那么,姒姓是大禹的嫡传子孙。
绍兴市禹陵乡禹陵村大禹142世孙姒元谋:国家现在是每年4月20日祭禹。祭禹的时候,分布在台湾的姒姓亲人也赶来,其它地方的人也来,在祭禹的时候,这里是非常热闹。
近几年来,分布在海内外的大禹后代们,纷纷前来绍兴公祭大禹。台湾夏氏宗亲会和台北绍兴同乡联谊会,他们年年组团来绍兴寻根祭祖。
台湾夏氏宗亲会大禹后裔:我们是姓姒,他是姒氏的143代。他是我的孙子,每年我们都来,我们老家就在禹陵门口那边。原来我们是守墓子孙。大禹是我们的老祖宗,他真是很伟大。
台湾夏氏宗亲会台胞:因为我是姓夏,也可以说,夏禹是我们夏氏的始祖,所以,我每年基本上都要参加。
曾庆文 2009年5月22日于重庆天文台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