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民网无线频道做过一个关于手机报的调查,调查显示53%的人订阅过手机报,并且很喜欢。手机报可以很及时的提供新闻资讯,其可读性不差于报纸,但手机报的快捷、方便、贴近性报纸无法超越。目前手机报发展到什么阶段,拥有什么优势,办报方应如何把手机报带入更广阔的空间?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手机媒体观察员张书乐。
记者:手机报实质是最新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产物。手机报,已经成为传统报业继创办网络版、兴办网站之后,跻身电子媒体的又一举措,是报业开发新媒体的一种特殊方式。对于手机报大家认识尚浅,您能给我们总体概括一下它的现状吗?
张书乐:在我看来,时下的手机报不过是份文摘,而由于彩信的局限,手机本身的限制,通过手机来阅读新闻本身并没有实实在在看报纸、电视和网络来的自在。而手机报的发送方大多为运营商,本身也不具备新闻采访资质,也就很难让手机报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媒体。
以我的观点,手机报如果要突破瓶颈,一条比较快捷的道路就是以号外的形式出现,在第一时间给使用者提供最新的重大新闻,同时也可以通过个性化定制的方式,让使用者选择最需要了解的一些消息,比如NBA篮球赛的即时赛况,比如株洲红旗大桥的垮塌事故速报,等等,从而真正发挥手机报最快速信息传播的作用。至于资费,则是可以商讨的内容。
记者:您觉得手机报作为新闻、资讯传播媒介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张书乐:现在还是一个起步阶段,仅仅是满足于文抄公的模式,没有自己的特点和生命力,仅仅依靠能够让没时间看报纸、电视和网站的人能够有机会了解部分新闻而存在。也就是说,手机报目前还没有成为人们的一个必需媒体,只是可有可无的状态。
记者:订阅过手机报的读者都能体会到,手机报较其他媒体的一大优势是,用户可以通过短信等方式实现与手机报编辑的有效互动,不仅可以最快地得到新闻,而且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举个例子,在两会期间,人民手机报和中国移动合作开展了一个栏目叫<人民之声>,就民生问题与手机网友进行互动,短短的11天收到的网友短信回复过百万条,可以看出来,通过手机这个媒介网友更喜欢与编辑交流。那么,手机报的其他优势呢,请您给我们谈下?
张书乐:快捷和方便,比新闻网站更快速。也就是说手机媒体贴近性达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真正的贴身传播就是说,看报纸你要去报亭、看电视你需要找电视机,上网你需要找电脑,这些都不是绝对可以随身携带的,但手机报有这个优势。
手机贴近性的优势很明显,但手机报发送时间不把握好是无法发挥实际效用的,手机报假设每天定时在8点发布到手机上,那我也就是和订阅了报纸一样,可以在8点以后的任何时间观看,假设一天发送一次手机报信息,那就相当于一份都市报而已,所不同的只是一个是实物,一个是手机上的虚拟数字而已。
另外,手机报可以包含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可涵盖4开8版报纸的全部内容。这样,用户不仅可以去看、去听,而且还可以借助图片和动画等形式更深刻地去理解新闻。充分调动受众的视听器官,实现新闻的多维阅读。
记者:作为办报方,内容上体现贴近性,你有建议么?
张书乐:一、针对不同地区的订户,提供当地新闻以及天气预报等本地化服务;二、针对订户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化细分和分众传播,毕竟手机报的容量有限,信息承载能力弱,一个喜欢体育的人或许就很难从一个全方位的手机报上获得自己想要的资讯。
记者:今天我收到一份《生活播报》,主题是北京地区二手房比拼和适合女白领开的小型车,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信息很有针对性,那么我就想,手机报可不可以针对弱势群体体现一些特色服务呢,你觉得这样对手机报有发展前途吗?
张书乐:其实根据分众传播的原理,这种情况是完全有理由出现的。针对特定人群来进行特定的信息传播,就如同一份手机人才招聘信息报一样,即时为求职者提供必要的资讯服务。其实这一点是有先例的,比如一些人才招聘网站,根据求职者填写的信息,每天发送符合这些求职要求的新增工作岗位到订户手机之上。
记者:目前,手机报基本上采取了依靠收取订阅费的模式来赢利,一般一份新闻资讯类的手机报的定价3元至12元不等,由于定费高而造成一些有意者望而却步,手机报还有哪些运营模式,您觉得手机报报头冠名获得广告费而降低订购费这种方法可行吗?
张书乐:其实它也可以成为媒体,在针对弱势群体发送生活服务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加入广告元素以补贴发放费用,其实这也类似于手机广告短信,所不同的是,前者是用户自觉订阅的,后者是用户被动接受的,传播效率自然不同,也有可能实现免费发放。对于手机报报头冠名目前看来,并不现实,不过可以在手机报里用冠名栏目嘛。
张书乐:我有一个很大胆的想法,就是我们一直都说垃圾广告短信的问题,而垃圾广告短信的接受者即手机用户本身并无花费,只是被骚扰,而发送方和广告方不惜血本的投放短信,其目的也是为了宣传效果的最大化。而手机报未来未必不是一种方向,即订户自觉订阅,免费获得,同时制作方加入一定的广告内容,以达到双赢,也最终让垃圾广告短信退出历史舞台。
记者:据媒体报道称,手机上网、手机音乐、手机报等业务已经成为中联通在WCDMA试商用期间的重点推进业务。而手机报由于适用范围最广,更成为中联通3G初期推广重点。你觉得运营商适合做手机报么?移动手机早晚报现在的用户接近4000万,但移动毕竟只是运营商,不是媒体,他适合单独做手机报吗?
张书乐:不适合,他们本身没有言论的引导性。应该说它要和传统媒体合作,也就是说,运营商本身不是媒体,也就不能具备正常的媒体发声和媒体舆论导向功能。而传统媒体在新闻方面有独特的资源和货真价实的新闻视角,这些都是运营商所学不来,也不能学的。不具备媒体资质,除了做文摘以外,其他啥都做不了,不是吗?
张书乐:所以要做好手机报,运营商的左右你刚是平台提供者,而让传统媒体加入进来,就好比体坛周报手机版、南方周末手机版。细小化的资讯服务,然后再次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手机报的空间,就如新闻网站一样,开始的时候是报纸的网络版,后来逐步变化成为和报纸平行的另一个系统,资源共享,特色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