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常被人们挂嘴边,也常因为执行力的差异而决定了人们的做事效率,很久以来,执行力被各行各业都视为是个人或团体开展事情是否有成效的检验标准,几乎没人敢怀疑这个众所周知的执行力在大家认知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员,也不管是官员,或者是企业家,都信奉执行力对我们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许多认知和真理,可能会随着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客观人文的变化,也会使得人们重新开始审视以往的认知,执行力也是我们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必须重新审视的对象之一。
在物质匮乏,条件差,环境特殊的年代,人们如果不加快步伐生产供应,就无法满足整个社会的各种需求,甚至在生产力低下时,不得不依靠各种资历和票据,才能获得到更多的物质生活所需。这个阶段,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还没有群体思想和个性思想的要求,能拥有短缺物质就已经属于赶上好机会了,那还有什么更奢侈的物质消费欲望,整个社会解决的可能是让所有人都能拥有某类生活物质条件的生产动机,这种动机下,机器每一分每一秒的转动,生产者每一分每一秒的付出,可能都关系到整个社会对物质追求的步伐快慢节奏,因此,执行力的价值就会凸显出来,赶快干!
在物质得以满足的年代,在群体生活需求开始出现分化的阶段,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即执行力不再是想都不用想,只需要赶快干的那种认知地位作用了,而是一部分供给方开始不慌不忙地干,看似效率低下了,但是,在物质泛滥,供过于求的年代,起初并没有赶快干的一部分供给方们,却意外地能在多数供给方都愁眉苦脸货品难以销售的时候,他们反倒是能将货品畅销,并且在多数供给方迫于无奈关门倒闭时,他们反倒是存活了下来。这种供给效果的反差结果,应该得益于不慌不忙地干,因为,这活下的小部分供给方们,在多数供给方拼命干满足社会浪潮式需求的时候,那一小部分供给方却开始反思普遍性的赶紧干的后果,他们把一部分时间和精力节约出来,不是低效,而是在思索供给关系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当一窝蜂出现供给浪潮时,往往就预示着会出现大停滞的消费饱和期,他们开始慢工细活地供给不粗糙且形式多样化能满足不同人群的物质产品,在那个剩者为王的时期,思考价值的代表劳动即策划,开始陆续登台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舞台。策划的登台,让一部分供给方开始反思,不能用毫不质疑的赶紧干思想,面对未来不确定的市场变化了,不然,沿用大炼钢铁的干劲反而会把企业干死。这个阶段,执行力,第一次从老大的位置退缩到老二的位置。
在物质充沛而丰富的年代,不同人群均能得到符合自己想要的物质和服务的阶段,策划供给几乎无所不能,可以让参与市场竞争的不同供给主体都能结合自身平台的情况,在大市场中灵活发挥,通过策划作用于产品和市场行为,而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此阶段,但凡有策划意识的供给方,早已不再迷信赶紧干就能得到收益,而是开始长期受益于策划的红利。但是,仍然有许多供给方,以干为赢得思想主导着自己的企业,最终的结果就是干的快也衰的快,干的多也赔的多,干的早也死的早,因为,市场是个无形手,消费是个六耳猴,赶紧干就是一种刻舟求剑的思想,不充分考虑市场竞争和消费变化,干,还不如歇着。相反,重视策划或善于驾驭策划的供给方们,却能在看似慢半拍晚一步的状态下,却不慌不忙就成了所在行业的后起之秀,在中国的经济发展40年历史中,此类反差的例子无计其数,回头反思,发现那些倒下的企业,差的肯不不是干劲,也不是人才,更不是条件,而是轻视了思考力也是一种稀缺的生产力的这种认识,过度痴迷在传统惯性的快干执行力状态中,没有站在市场之外和行业之外用第三只眼来看待企业所要做的事以及怎么做事的思考上。策划,虽是一种古老的智慧和思想 ,但是,在中国的大地上,策划依然是一种不可轻视的生产力,尤其发挥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竞争环境。
在物质不再是消费主要对象,社会出现新的技术消费、精神消费、奢侈化消费、以及个性化消费的年代,市场开始发生边界模糊,中国也不再是供给方唯一施展的竞技场,放眼全球,胸怀天下,已经成了新一代市场供给方的特征。在吸取前面几拨浪潮的市场教训后,新的供给方开始中西兼用,左手持东方智慧的策划,右手靠西方的咨询,在国际市场上屡试不爽,赶紧干、抢先干、快速干的传统骨干思想早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替的是让子弹的策略,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思想,是借鸡下蛋后来者居上的战略,所以,这些新时代的供给方,在受益于中西文化思想融合的智慧影响下,不再主动站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或坚守竞争或争霸一方 ,而是开始以狙击手的资本方式,借助策划的巧劲,依靠咨询的眼力,对多个行业领域展开资本化竞争态势。他们丝毫没有把大众头脑里对执行力的认知当会事儿,而是更加重视行业观察和锁定目标的能力,即思考力,确切地说是基于自身战略和资本驱动下的产业思考力。
可能你辛辛苦苦干了一二十年,执行力是杠杠的,效率是杠杠的,技术是杠杠的,但是你想都没有想到,突然市场和行业发生了变化,政策也变了,还有许多比你还年轻的新人也进来行业抢饭吃了,继续干吧,太累了,不干吧,已经这么多年了,做到行业第一吧,难上加难,可能你正发愁的时候,又是突然,一家公司来电话了,没几天,你就成了来电这家机构的盘中餐了,而且,你和你的企业成了这家机构的其中一个业务板块,几个月以后,你才彻底明白,这家机构的所有人都没有你在行,甚至肯不就不懂你干的这个行业,但是你怎么就成了人家的盘中餐了呢?这就是你一直过度迷信执行力的结果反差,没有说执行力不好,但是执行力也不是万能的,许多倒下的企业也并不是败倒在没有执行力,而是败倒在思考力不足,当然,也有起死回生的,那也是在疯狂沉醉于马不停蹄执行力后出了大问题,才开始真正静下心来思考的结果,巨人史玉柱的成长经历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众所周知的小米科技雷布斯因该最懂得大事不着急干的智慧了,他在小米产品进入生产前,干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思考,思考到什么程度呢?思考到三更半夜还在电话里给要招聘的合伙人神聊,思考到市面上的手机一放到手上闭眼就能说出是哪一家的产品,思考到还没有自己的工厂却比干了一二十年电子工厂的老总还了解工厂的问题和盈利点,这些思考最大的付出成本,即时间。
如果,在我们今天的这个大环境下,你还是迷信并将所有成功和失败都归结于执行力的话,我就告诉你,赶快给自己放一年假,好好去玩吧,玩够了再回来经营你的企业,结果就不同了。因为,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产能过剩,不仅是劳动力过剩,不仅是干活且干行活的人太多,而且,消费几乎处于半昏迷的状态,就是因为这几十年中国发展太快了的原因,突然,传统供给和消费的拔河比赛平衡了,或是处于小摇摆需求阶段,这个特殊的经济发展过度期和转型期以及升级期,最不缺的就是干活和干活的人,最缺的反而是思考!如何供给?和谁一起供给?怎么供给的有意义?怎样可持续供给?等等问题的思考将比一火车的执行力的人还有价值。
目前,在中国,没有干不出来的事儿,没有干不出任何事的人,也没有效率差的团队和企业,更没有干不出速度和低成本的产品工厂,但是,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看待市场和消费,并且在快闪的需求环境中牢牢抓住目标群体,或者如何等待市场的时间缝隙再扎进去,倘若还是一窝蜂进军某个行业,最终必然会付出沉痛的代价,与其败笔不如养身休息。
曾在一个会议上听到资本方阎炎说到,当创业成了全民行为时,创业已经不再是创业,而成了一种运动,其带来的灾难性是很可怕的。其实,说的很到位。常规情况下,中国的企业平均寿命也就是在3-5年居多,从北京海淀区的相关数据中能看到,每年该区新成立的企业和倒闭的企业数量基本上是一比一的情况,有三千多家进来就有三千多家倒下,这是常规。而现在呢?创业浪潮再次到了沸点似的,每一天就全国数万家新成立企业,全国每天新成几百万家注册性企业,还不包括在途和在研的团队,若统计可能得接近千万家。一窝风做养老,结果没几家标杆企业模式值得国家推广。一窝蜂做教育,结果做的都是应试教育中的校外教学补充,哪是什么教育。一窝蜂做移动金融,结果鱼龙混杂金融案件不断。一窝蜂地进军特色小镇,结果本来是产业小镇和生活就业小镇,变成了房地产小镇。许多企业缺乏行业思考,缺乏产业思考,缺乏战略思考,凭借招聘途径的人力集合模式和资本跟风的机会,就开始要颠覆这个和哪个的,结果呢?创业项目和创业公司不赚钱,也没有解决社会普遍或局部问题,一些资本和创业团队倒是开始将创业项目概念化包装成大大的金融产品,扭曲了创业的本质和项目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而多数创业在重复无效地存在,整个孵化器行业也缺乏一种更科学健康的运营机制与服务质量。所以阎炎说的不是没有道理。
一窝蜂的现象,说明中国现在的社会力量最不缺执行力,一窝蜂的倒闭,也说明中国创业并不是败倒在执行力上,反观那些已经上市的企业,包括新三板新思板的中小企业,倒不是在资本和人才方面高出倒下的企业多少层次或多少倍,而是这些滋润地活着的公司并不是只低头快干活,而是非常会思考,甚至非常重视和启用职业思考的外脑辅助,得益于策划和咨询的融合红利之结果。
在今天的国际经济环境下,许多事情不是赶快干,不是将自己和企业陷入赶快干的状态里就能赢,随着诸多因素的变化和新时代需求方多元以及多样的生态变化,要想驾驭好企业和锁定市场目标,最有价值的行动就是磨刀不误砍材工,对熟悉的行业和全新的领域有策略地思考,才能真正以小博大,成为后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