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9月13日,左宗棠离开静宁,取道会宁,向西推进。
又是一次新的进军。往西,再往西,一直打到最西边,直至收复新疆!
可是,各省关协助西征的军饷,拖欠了一千二百万两。这个数字太庞大了!如果军饷再不到来,西征就可能半途而废。左宗棠从平凉启程时,就上疏催拨军饷。
每当想到军饷的艰难,左宗棠心里就对杨昌浚和胡雪岩涌出感激之情。他的部队全靠着浙江、福建和广东三省接济军饷,才能在西北地区站稳脚跟。
东南各省真正为左宗棠尽心尽力筹措军饷的人,就是左宗棠的这两个旧部官员。
左宗棠离开福州以后,新任总督似乎要跟他对着干,将他在福建推行的新政一概推翻,幸得沈葆桢主持船政,他在福建推行的洋务才不至于半途夭折。但是,福建和广东两省的高官,都不是左宗棠的贴心人,他们为陕甘两省提供的军饷,往往不能及时送到。所以,能够急左宗棠所急的人,就只剩下杨昌浚和胡雪岩了。
杨昌浚是湘乡的读书人,出生年月不详,左宗棠在书信来往中称他为兄,想必他年岁居长。他在1852年跟随罗泽南团练乡勇,1854年跟随曾国藩攻打湖北的田家镇,立下战功,当上了一个七品小官。不久之后,他返回湖南,办理团防。在此期间,左宗棠与他多年交往,对他的为人处事,知之已深。
杨昌浚这个人,按照左宗棠的描述,性素平和,是个好好先生,甘于平淡,不爱做官。然而,他有一个精明的头脑,办事又很勤奋,是个难得的干才。
杨昌浚看重感情和友谊。年幼时,父亲为他抱养了一个姓陈的女孩做童养媳。他中秀才后,亲戚们怂恿他的母亲退婚,他坚决制止,此后与陈氏恩爱一生。
他与左宗棠相视为知己。左宗棠1860年长沙金盆岭练兵,广罗人才,杨昌浚便在首选之列。
杨昌浚无意于仕途,不愿出征。只是左宗棠的盛情难却,他才勉强答应随军襄助。他跟主公约定:只干三个月。
然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杨昌浚的三个月,成了不了之期。左宗棠只要开口挽留,杨昌浚就拂不开情面。一直跟随左宗棠从江西打到浙江,屡立战功,在短短五年中不断升迁,历任衢州知府、浙江盐运使、按察使和布政使,成为省级的行政长官,直到左宗棠于1866年率部西征,他仍然留在浙江的官任上。
左宗棠离开闽浙之后,人走茶未凉,就因为这里有个杨昌浚。左宗棠西征,他是坚强的后勤保障。
左宗棠到达陕甘之后,连连向他诉苦,言辞恳切,说有无军饷,关系到全军的存亡。
杨昌浚把个人意志置之度外,坚守浙江,专为左宗棠筹饷。左宗棠嘱咐他注重洋务,兴修水利,他无不遵行。他和左宗棠志同道合,主张用外人之器,师外人之长,筹办海防,做出了明显的成绩。
1867年,左宗棠看到浙江提供的军饷源源而来,高兴不已,多次代表全军感谢杨昌浚的嘉惠:石泉,你和浙江的百姓,是陕甘两省的依靠啊。大恩不言谢,老左我心中有数。
何敢以寻常感激之语,施之至交。
慈禧指定东南三省对口支援陕甘,广东积极性不大,福建也推三阻四,惟有浙江一省坚持不懈。杨昌浚在左宗棠的军事行动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唉,东南一带的故交,只有杨石泉一人还念旧情,没有忘记我这个身处遥远西北的大帅。
1869年,清廷打算将杨昌浚调离浙江,杨昌浚则准备辞官不做,返回湖南。左宗棠慌了。他身在几千里外,心急如焚,不知今后从哪里获取军饷。
幸好不过是虚惊一场。不久,朝廷任命杨昌浚代理浙江巡抚。左宗棠听到这个消息,比杨昌浚本人还要高兴。这位死党在浙江有了更大的实权,陕甘的作战和建设,有了起码的经济保障。
杨昌浚没有辜负左宗棠的厚望,升官之后,不但继续为楚军提供军饷,还向陕甘发送洋铜炮和开花炮弹。左宗棠的感激之情无法用言语表达。
感佩公忠厚谊,无可言喻。
1870年,杨昌浚正式出任浙江巡抚,左宗棠狂喜无似。国家得到一名百姓拥戴的大吏,他则有一位死党稳居高位,何幸如之!
杨石泉在左宗棠眼中,是好官,是干吏,是忠实的朋友。
后来浙江发生了一个案件,引起左宗棠的关注。他的死党杨昌浚,面临一场严峻的历史考验。他在此案中堕落为一名污点官员。文艺作品将他塑造为昏官的典型,无论在官场还是在民间,他都变得臭名昭著。
这桩冤案,中国人家喻户晓。有一出传统剧目,演绎冤案的经过始末。这个剧目名叫《杨乃武与小白菜》。
杨乃武和小白菜都是涉案人员,一桩人命案的男女被告。
被害者名叫葛品莲,男性,浙江余杭县的县民,生前在一家豆腐店当伙计,身材长相,和《金瓶梅》里的武大郎有几分相似。他的妻子就是小白菜。当然这是绰号,她真名叫毕秀姑。生得白净水灵,貌美如花,又有个外号叫“毕金莲”。平时爱穿白色上衣和绿色裤子,“小白菜”之名由此而来。
被告杨乃武是个男子,浙江余杭人氏,举人出身,人也长得帅。此人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看到地方上有不平之事,总爱出头,给官府找麻烦,得罪了知县刘锡彤,被视为眼中钉,种下了祸根。
话说小白菜嫁给葛品连以后,丈夫担心她招蜂惹蝶,看得很紧,得了个疑神疑鬼的心病。偏生隔壁就住着一个帅哥杨乃武,还是有头有脸的读书人,条件强过豆腐店的伙计何止百倍!葛品莲更不放心,生怕妻子看上他,和他勾搭成奸。葛品莲常跟母亲说:我好不容易娶了个俊俏媳妇,隔壁杨秀才竞争力太强,您老得帮我看紧点!
葛品莲的担心并非多余。这个小白菜,是个思想行为超前的新女性,结交异性朋友不少,杨乃武这个帅哥,也是她结识的社会名流。她与县令刘锡彤的儿子也有交往。
葛品莲娶了如花美貌的娇妻,仍是无福消受,忽一日得暴病身亡。他的死,确实太过突然。母亲喻氏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我儿子身体好得很啊,怎么可能突然病死呢?莫非是媳妇小白菜与杨乃武勾搭成奸,合谋毒害亲夫?不行,此事必须告官,好歹弄个明白。于是请人写好状纸,将杨乃武和小白菜告到县衙。
知县刘锡彤升堂审案。带被告!哦?原来是杨乃武这个臭小子!本县早就知道这不是个好东西,平日处处跟本县过不去。原来你满口仁义道德,竟与有夫之妇通奸,杀人害命!今天既然落到本县手里,看你还如何抵赖!
杨乃武与小白菜比邻而居,见面容易,关系暧昧。关于两人的风言风语,早已在街坊中传播。刘锡彤丝毫不觉得此案有什么疑点,再加上儿子也是小白菜的追求者,早就不满小白菜跟杨乃武交往,于是在父亲耳边说了杨乃武的许多坏话。刘知县一上来就给杨乃武定了个“夺妇谋夫”的罪名。杨乃武和小白菜的关系虽然说不清楚,但确实没有合谋杀人,自然不肯认罪。刘锡彤哪里会肯放过,动用酷刑逼供,终于屈打成招。“小白菜”被判“谋杀亲夫”,凌迟处死。杨乃武则是“通奸杀人”,判处斩首示众。
一案处死两名人犯,必须上报杭州知府审核。知府看不出什么疑点,维持原判,上报浙江按察使署。省级官府草率从事,上报刑部备案。
人头快要落地了,杨乃武的亲属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几次进京上访。江浙朝野人士同声支援。外国人办的报纸刊载了此案。英国外交人员的一句话,惊动了慈禧太后。他们说:“贵国的司法公正,如果就像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那样的水平,我们可不敢恭维。”慈禧说:这究竟是个什么案件?一定要给我查明了。朝廷将此案下发给浙江巡抚,令他会同有关衙门,亲自审案。这个巡抚,就是左宗棠格外器重的杨昌浚。
朝廷还不放心,又派出以清廉公正而闻名的刑部胡侍郎,作为督察员,前往案发现场调查,提审犯罪嫌疑人。
此案的复审,成为一场马拉松,历时四年多。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杨昌浚轻信下级,无视舆论,一意袒护州县官员,企图维持原判。但是,舆论压力和上级的干预使他无法草草结案,杨昌浚不得不将该案人犯、案卷和死者尸棺,押解到京城,由刑部等衙门三堂会审。
光绪三年,案情大白于天下,杨乃武和小白菜确实是冤枉的。杨乃武人虽未亡,家庭已破,连回家的路费都是胡雪岩资助的。他在酷刑下伤筋折骨,几乎成了残废,回到家乡后心灰意冷,轻易不与外界交往,专心研究孵育蚕种。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三年之后,他培育出一个蚕种品牌:“风采牡丹,杨乃武记”,家道中兴。
小白菜出家为尼,在青灯古佛旁了却余生。
冤狱必须有人承担责任,浙江官场发生大地震。二十多名官员被摘掉顶戴花翎,永不叙用。因军功而步入官场的湘系军阀,受到沉重打击。
杨昌浚用重金向刑部尚书皂保行贿,企图阻挠杨乃武与小白菜平反。他竭力维持这桩冤案的原判,不仅是受了下属蒙骗,而且也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为了筹饷的顺利进行,他必须维护浙江官场中湘军集团的利益。对于案情本身,他没有花心思去研究。案情大白的最后关头,他为了保住关系网,仍然要做最后一搏,才出了行贿的下策。
左宗棠对杨昌浚的清正为官,始终深信不疑。此案发生前,朝廷里就有不少大员攻击过杨昌浚。左宗棠给他打气。
阁下伟量宏才,朝论翕然,断非蚍蜉所能撼。
石泉怎么会官官相护,妨碍司法公正呢?一定是浙江和京城有人妒忌他,故意跟他过不去。我一定要鼓励他渡过难关!
石泉的去留,关系到西征军饷啊。石泉不能倒,老夫需要他,国家也需要他。 老夫远在甘肃,无法了解此案细节,但对石泉其人,老夫知之甚深啊。
石泉一直无意于仕途高进,他可不是官迷,何至于为了保住顶戴而胡乱判案?他在浙江为官,颇有建树,为西征筹饷不遗余力,鞠躬尽瘁。得罪浙江的一些官绅,在所难免啊。有人想借机整治一下石泉,也在情理之中。
石泉不想在浙江呆了,他想到甘肃来帮老夫办事,憋了一肚子委屈啊。那些新闻纸,老夫早就看不惯。洋人出钱,国人办报,尽替洋人说话,混淆我国人视听。杨乃武一案,报纸炒得沸沸扬扬,这不是抹杀公论,为奸人喊冤么?朝廷居然也信报纸传闻,真是莫名其妙!石泉有什么事情对不起浙江?偏偏浙江人就不服他的教诲!石泉性气宽和,人们都不怕他啊。唉,真是世风日下,竟然会有人为奸夫奸妇劣属雪冤。
此案终究如何了结,老夫拭目以待吧。
1876年3月16日,左宗棠从兰州启程,西赴肃州。随从部队有亲兵十哨,白马氏练丁一营,以及骑兵四队。
临行前,他拜发了几份折片,提出初步的战略方案:西征军先攻北路乌鲁木齐,然后向南路挺进,致力于北,收功于南。同时,再次请朝廷下旨,令沈葆桢代借洋款四百万两,迅速解到甘肃,并催促各地解运西征军饷。
左宗棠临行前收到一笔私人的捐款,激动得老泪纵横。
这个杨石泉,他知道我老左在陕甘艰苦卓绝,正要进军新疆,收复国土,竟把自己积攒的养廉薪俸,共计二万两银子,捐献给老夫,供养前线的部队。
杨昌浚此举确实很不容易。他本人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杨乃武一案尚未审结,杨昌浚等待着司法和舆论的裁决。但他还惦记着西北的军队,如此大公无私,左宗棠唏嘘不已。
石泉做官,绝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这样的官员,怎么可能贪赃枉法呢?石泉留在官场,是为了支持我的西征大业。可是他承受的压力太大,不能让他继续为官了。我要劝他放弃官职,不要再为西征筹饷而苦苦煎熬了。
可是左宗棠实在太忙,竟然无暇写一封感谢信。直到抵达肃州以后,才抽空写了几句话,表达由衷的谢忱。
石泉啊,如果你顶不住杨乃武一案的舆论压力,就辞官回家吧。我虽然不敢辞谢你的馈赠,但担心你为官在外,长期没有顾及家里,恐怕将来连吃饭都成问题,所以到你回家时,我一定会把这笔款子寄还给你。
杨昌浚听从了左宗棠的劝告,可是他两次辞官,朝廷都不批准,而杨乃武一案,仍然悬而未决。
左宗棠留在兰州的助手刘典患病,越来越重,想留也留不住了。1878年5月29日,左宗棠上折,请朝廷准许刘典在秋季开缺回籍。他自己的身体比刘典强不了多少,难以兼顾军政,请朝廷启用前任浙江巡抚杨昌浚,让他迅速赶赴兰州,帮办甘肃和新疆的善后事宜。
对于这样的请求,慈禧没有理由拒绝,尽管杨昌浚是一位犯过错误的同志。
杨乃武一案在光绪三年冤情大白。杨乃武与小白菜洗雪了冤屈,杨昌浚却成了千夫所指的昏官。左宗棠得到消息,心中百味杂陈:无奈,痛惜,沮丧,甚至有几分打抱不平。一位忠实的朋友犯错了,他没有过多地指斥,要求他引咎自责而已。
石泉老弟,恭读圣谕之后,发现朝廷除了平反冤案,对你并无诘责之词。看来朝廷不会给你严厉的处分。边防吃紧啊,朝廷还要依靠你为军队筹饷。
对这件案子的审结,我是有所保留的。我翻遍了《洗冤录》,并未发现中毒而死的人,可以从骨头的颜色来分辨查验。那么这次验尸官的尸检报告,以及刑讯官员定案的依据,也许还有其他的证据吧。可是朝廷并没有把刑部的奏报转发下来,将来编纂到案例当中,就没有依据了。此案是不是还有可疑之处呢?
左宗棠没有时间纠缠这件事。他只能为杨昌浚想一条最好的出路。
石泉啊,你借此机会辞官返乡吧。这就遂了你多年的心愿。你说要来陕甘,我看也就不必了。这里条件艰苦,你何苦来受罪呢?
左宗棠一向眼睛里容不得沙子。但凡事都有例外。杨昌浚犯错,他认为情有可原,采取了非常包容的态度,对他爱护备至。
杨昌浚终于卸任归家了。左宗棠从朋友的来信中得知,杨昌浚本色未改,依旧平和,不喜不怒,不由赞赏一番。
从这件事,足以看出石泉的学者襟抱。传言杨乃武一案重审时,死者的尸体被人调换了。此案的结论仍然可疑啊。如果这个传言属实,舞弊者比舞文者更为恶劣啊。唉,当局者为何如此昏聩!
杨昌浚回到家里不到一年,左宗棠就邀请他重新出山。刘典的位置必须有人顶替。想来想去,还是这个有过在身的同志最合适。没有办法,西北再苦,也得请他来陪伴老夫了。
杨昌浚感于左宗棠的赤诚与厚爱,接到通知就急于启程。他定的日子在10月份。左宗棠虽然盼他早来,却又于心不忍。
石泉啊,北方天寒地冻,不便旅行,你何必顶着风雪而来呢?还是明年春天动身吧。
杨昌浚回答:军务紧急,天冷算得了什么?
他在最冷的季节里赶到了兰州。左宗棠和这位老友阔别十五载,听说不久便可重逢,心中波澜起伏。杨昌浚来到酒泉大营时,两位老友昼夕晤对,谈兴甚豪。
杨昌浚这一次出任了甘肃布政使,到光绪六年年底,一度护理陕甘总督,与钦差大臣刘锦棠一起,共同筹划建立新疆行省。这是一项伟大的使命,是林则徐的遗愿,也是左宗棠一生的追求。杨昌浚不遗余力,为实现朋友的宏图大业而努力。
杨昌浚在西北走了一路,不由豪情满怀。他看到,秦陇道上柳树成荫,为萧瑟的大西北带来了盎然生意。鸟雀鸣唱在杨柳枝头,人来车往,百业兴旺。他不禁诗兴大发,吟出一首传世诗篇,题为《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篇纪实之作,与唐朝诗人王之涣流传甚广的著名诗篇《凉州词》一样,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王之涣的那首诗是这样写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杨昌浚借用了古代诗人的佳篇名作,但是立意相反,不但心思巧妙,而且气势恢宏,贴切地反映了左宗棠率领湖南人在西北的建树,立刻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他自己由此改变了形象,由一个臭名昭著的昏官,成为名垂后世的诗人,最终赢回了清末名臣的历史地位。
左宗棠带领杨昌浚一起,走上建功立业的道路,并没有因舆论不利于这位朋友而失去对他的信任。他不但有曾国藩那样的知人之明,而且能够在朋友摔倒的时候,扶助一把,使他重新站立起来。他扶助过逆境中的王錱,提拔过困惑中的陈湜,维护过备遭诋毁的刘松山与周开锡,现在又将杨昌浚拔出污泥,谁能说他不近人情,不通情理呢?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