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加大依法治教力度
普及义务教育的重大现实课题。流生问题是各国在实施全民教育普及义务教育过程中共同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流生”就其概念的含义来看,一是指学习期间因成绩不及格而留级的学生;二是指在规定的学习阶段的任何一个年级,因种种原因而中途离开学校的学生。简言之,流生是指留级生和辍学生两种情形。通常人们用“流失率”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普及义务教育中流生现象发展的程度。
在普及义务教育史上,流生问题是一个广泛存在于各国的教育现象。可以说,人类社会普及义务教育的历史是始终贯穿着与流生现象作斗争的历史。现代义务教育迅速发展的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这种斗争更加激烈。当今世界,即使是义务教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起步不久的发展中国家,仍然都共同面临着与流生现象做斗争的艰巨任务,世界各国人民及国际组织都为之付出过巨大的努力。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我国政府及各界人士也都十分关注发生在我国普及义务教育中学生严重流失现象,而且政府还采取了大量措施。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流失状况仍然很严峻,还需要我们进行更大的努力,使流生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是保证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控制我国中小学生流失的对策探讨。主要有以下几条:
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指导方针。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大量流失,给我国当前的义务教育和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因素。造成中小学生大量流失的原因非常复杂。因此,全社会都应当给予流生问题高度重视。只有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坚持综合治理以本为主,本标兼治的方针,才能降低中小学生的流失率,最大限度地控制流生现象的发生。
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努力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家长群众的认识,纠正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义务教育的法规,应当将它列入我国普法教育的轨道和重要内容之一。要通过深入宣传《义务教育法》,使义务教育法的精神真正深入人心,特别是要使各级干部懂得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特征,懂得义务教育是对新一代公民进行良好的品德以及读、写、算能力的基础性文明的教育,义务教育将对少年儿童的一生发展产生重要的奠基作用。广大家长切不可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迫使孩子放弃教育机会,从而殆误了新一代的前程大计。湖南省澧县为制止辍学风,1989年初在全县38个乡镇办起了830多个学生家长《义务教育法》学习班,50000多名学生家长参加学习,其直接效果是使3300多名流失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及时重返校园。由此可见,法制观念的增强对于普及义务教育、控制流失生现象有重要意义。
各级司法部门、社会各界、家庭、学校都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对于任何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行为,司法部门都应依法惩处。对于不送子女入学的家长决不可长期宽容、迁就,必要时,应当采取强制性措施,令其送子女入学。只有通过依法治教,才能保证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国家已颁布《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和《青少年儿童保护法》,应认真加强落实。
坚决杜绝使用童工。童工问题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据国际劳工局1996年11月公布的数据,目前世界上共有5岁~14岁的童工2.5亿人。不仅分布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存在。
经济改革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扩大了劳动力的就业市场。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也使得许多未成年的少年儿童在不同程度上过早加入了我国现有的劳动力大军中,尤其在一些乡镇企业以及私营企业,问题还相当突出。从根本上讲,无论何种企业,吸收童工都有悖于我国《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而且也成为诱引一些未成年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控制流生现象的扩大,必须严格禁止使用儿童。1991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严禁使用童工的通知》各有关部门都应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对于继续使用童工的行为,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查处。
建立实施义务教育的目标责任制度,健全中小学生流失的检查制度。
首先,实施义务教育,各级行政部门,教育机关要制定责任目标,明确各自任务,并采取各种措施,以保证实施;其次,要建立中小学生流生的检查制度,要随时掌握流生状况,调查其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治理,流生情况严重的地区,应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情况,以防止流生范围扩大。
增加义务教育投资,在广大贫困农牧山区推行强迫免费教育,同时提供必要困难补助。1996年统计,全国有近5800万贫困人口,这些地区连基本的温饱都没有解决,实施义务教育困难更大。因此,国家在这些地区应当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包括书本费、学杂费在内的全免费教育,对于极贫困的家庭,国家还应适当给予其它方面的补助,以利于学龄儿童入学。对于这些贫困农牧山区,义务教育实施的重点应放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
端正教育思想,加强学校义务教育与社会以及学生的生活相互关系,改进课程和教材内容,增强义务教育的吸引力。
第一,义务教育要与社会生产劳动相联系,特别要与广大贫困农牧山区群众的实际生活需要以及文化传统相适应。为此应当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和内容,适当增加乡土教材的比例和份量,以便学以致用。
第二,义务教育应当照顾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变只为少数人服务的“应试教育”成为,为公民人生服务的“素质教育”、“生活教育”,应当通过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使广大学生掌握对个人生活更有实际意义的知识、技能、技巧。
第三,义务教育的课程,要照顾贫困地区学生年龄特点,应当浅显易懂,便于师生的教与学;教材编写更应生动活泼,便于激发学生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普及义务教育与学生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相联系的重要媒介之一在于改革现有教材体系。显然“千人一面,万人一书”的状况已远不适应现代社会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多元化发展,这种不适应日益增强,普及义务教育教材改革的方向应该走全国统编教材与地方乡土教材相结合的道路。
加强民主,注意教学方法,优化师生关系。学校义务教育中,教师应当加强课堂教学的民主化建设,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注重改进教学方法,特别要改革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应当在方法上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教师还特别应当注重不断优化师生人际关系,把师生人际关系建立在平等、互爱的基础上,克服惩罚学生和不尊重后进生人格的不良行为,不断强化师生之间的高尚感情。从教育社会心理学角度讲,这是防止学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重视优秀、合格教师的培养。义务教育中,防止流生的又一重要措施是保证有一批优秀合格的教师,通过这些教师的教学和教育活动,使整个教学和教育过程变得富有情趣,生动活泼,充满乐趣,这样才能对广大少年儿童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因此,应当重视培养大批优秀合格的教师。
建立灵活可变的义务教育制度。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应当充分考虑我国城乡之间,内地与沿海之间,农林牧山区之间,发达地与贫困落后地区之间,各民族之间的巨大差异性,建立灵活可变的义务教育制度。在义务教育的年限上,视经济投入可能性而灵活决定,条件不够理想的大多数农牧山区应先着手实施初等小学义务教育,然后逐步过渡到六年制或九年制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结构上,广大农牧林山区应当考虑增加初等中学义务教育,极个别老区贫困地区也可以考虑发展小学高年级职业义务教育;在办学类型上,根据一些地区和伊斯兰民族特点,可以适当考虑建立女子学生班和女子学校。此外,还可以考虑在农牧区举办适量的寄宿制学校、活动教学点制度,以适应边远学生和牧区生产的流动性大、范围广的需要,农牧山区的义务教育学校,还应在生产繁忙季节给学生放农忙假,以便于学生协助家庭搞好生产活动。
优化学校义务教育环境,改善学校办学的物质条件。第一,要逐步完成危房改建任务,建设合格的校舍,配备标准桌椅,改变校舍不足、桌椅不够的局面。第二,逐步配齐教学所用仪器、音体美课程的基本场地和模具以及其它用品,以保证学生开展较为丰富的学习生活,得到全面发展。
注意解决好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学生流失问题,应采取特殊措施,保证在校生留得住,学得好。
以上提出的十余条措施既有治标手段,也有治本的策略,面对我国流失生严重的状况主要还应通过治本的根本性措施。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扭转和控制我国流生发展,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通过精神文明建设,革除社会弊端,优化社会风气,造就一个人人尊重知识,人人渴望知识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