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想说爱你不容易


  时下,大家谈论的最多的可能就是开心网、校内网等SNS社交内网站的话题,特别是开心网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点击率一路飑升,那么到底什么是SNS呢,象开心网这样的SNS网站的未来到底怎么样呢?在这里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SNS是什么:

SNS是空气,是个大家生存的“环境”。

他只是个基础服务;

基础服务一般是免费的,不免费这涉及到人权。呵呵。

现在离不开:不是因为哪些内容,例如:争车位,买卖好友,

而是环境。

这个环境就是关系,套用一句SNS用户的一句话:“我的朋友都在这里,我希望每天看一下”

前期以娱乐的手段诱导用户注册并互动。

我认为:这只是一个策略。发展,圈人,内容,形成文化的策略而已。

SNS出路:

必须有增值服务。

1,只有增值服务,才能维持现有的热度与持续关注。

2,只有增值服务,在能保证企业生存,这是最关键的。

     而且 我认为增值服务(网络媒体、网游运营商或者电子商务平台)可能和大部分的SNS网站的资源与能力有关。

并不是每个现有的企业都可以做到,因为他不仅仅是现在的SNS社区了。

所以,需要合作或者长时间人才积累与探索。

开心网的迅速走红至少告诉我们几件事—

首先,在央视们、新浪们和江南春们把广告变得无处不在的今天,病毒式口碑营销的价值尤为突出,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人群聚拢才有意义或者才有意思的产品和服务来说。开心网在没有任何广告宣传的情况下可以火爆到如此程度,靠的完全是朋友间主动的推荐和诱导。这是Web2.0时代的营销方向,也是全球广告业面临的一个最重大的课题和挑战。其实,口口相传的口碑营销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当年大家一窝蜂神经病似的爆喝红茶菌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口碑营销的例子。对于社交网站来说,朋友、同事间的相互传染几乎是存活与发展的唯一方式。

其次,面向全社会的“大社交”网站正在日益受到目标用户更加窄众但更加清晰的“小社交”网站的冲击和分流。在美国,Facebook正在赶超MySpace,很重要就是因为它对于“圈子”的概念更加重视。虽然人与人在人格上完全平等,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不同圈子的人其实跨圈交往的冲动并不强烈,他们在影响力和商业价值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如果说校内网主要面对的是学生,51网面对的是网吧人群和城市流动人口,开心网主打的就是两个人群—城市(特别是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白领和演艺明星。这两个人群相对于中国的总人口也许人数并不算多,但是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潜在影响力却非常巨大。你不一定需要让一亿人看你用你,关键是你能不能让最有价值的一百万人甚至10万人离不开你。

第三,模仿并非毫无价值。虽然目前照搬国外模式的网站在中国大都以失败收场,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开始的时候进行一些局部的借鉴和模仿就完全没有成功的机会。事实上,开心网最主打的几个功能都是Facebook的直接翻版。这既是他们今天的成功所在,也是他们未来的危机所在。这一点后面还会提到。

第四,大公司要想不断寻求新的增长点,必须学会体外繁殖。开心网的创始人主要都是以前新浪的员工。我猜想,当初新浪并非没有机会留住他们,给他们打造一个合适的平台。问题是,上市公司背着一大堆资本市场的包袱,有些时候即便领导层想鼓励创新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当初本来只投入两三百万、顶多三五百万美元就可以依靠内部团队做起来的事因为担心董事会的质疑而放弃,到最后发现即便再追着砸出去两三千万美元也买不回来了,这样的例子在上市公司中比比皆是。我觉得,在这方面,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面临着和国企非常类似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进行体制创新,通过建立母体外的增量平台留住人才也留住未来。

客观地讲,判断开心网未来如何还为时尚早。谁看到一个婴儿都无法断定他以后是否一定会成为总统或明星,今天超强的人气并不意味着商业上一定成功。在我看来,开心网至少面临着两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一个是如何保持人气,这和我前面提到的模仿问题有关。姑且不说在买卖朋友和争车位上有没有知识产权方面的瑕疵,我们至少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开心网尚未证明它是一家拥有卓越的产品创新能力的公司。仅靠模仿人家的几款游戏和几个功能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我听说已经有相当一批白领在最初的激情澎湃之后已经对朋友买卖和争车位产生了厌倦。要想留住他们,就必须不断推出新的更加好玩的游戏和功能。一句话,让我们留住,给个理由先。这个理由只能来自于实实在在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否则,最终很可能成也口碑,败也口碑,口碑从好变坏可能比三鹿的崩盘还要快。

另一个问题也是更加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假设能够保持住并且不断凝聚更多的人气,如何把人气转化成盈利。当然,这不仅仅是开心网面临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中国的社交网站面临的问题,而是全球包括Facebook、MySpace在内的所有社交类网站共同面临的问题。以为有了人气就自动有了价值多少有点自欺欺人。我以前说过很多次,不是所有的用户和流量都有价值。除非你能找到足够多的人买单让数字说话,否则再热闹的景象也只是海市蜃楼。

理论上说,社交类网站可能的收入方式只有两个,要么是广告,要么是用户付费。以Facebook为例,它今年预计能够获得3.5亿美元的收入,其中90%来自广告,10%来自用户付费的虚拟礼品。MySpace则把音乐作为主打,在广告之外未来用户付费的数字音乐销售有可能成为它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我认为,从商业的角度看,社交类网站的社交功能就和当年的免费电子邮箱一样,只是一个最初吸引用户的诱饵。靠社交功能本身可能永远都赚不到钱,社交网站必须依托于社交之外的其它服务才能解决把流量货币化的问题。最终,这些打着社交网站招牌的网站还是要让自己从内核上更加接近网络媒体、网游运营商或者电子商务平台。当然,你永远可以说我三个都有,但是毕竟三类公司所需要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是非常不同的,你不可能什么都占着。我认为两三年内这三种模式还不可能被珠联璧合地混搭在一起,如果未来有可能被混搭也一定是通过巨头之间的并购整合而不是某一家公司的有机发展。任何一家社交网站都必须在它们之间三选其一,或者顶多三选其二,同时尽快向无线领域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