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茧自缚与化蛹为蝶
作茧自缚是一个带有些微负面和消极意义的成语。其实,它还有正面的积极的一面——为最后的一飞冲天——化蛹为蝶——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这一点,人们往往不察。那么,作茧自缚与化蛹为蝶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前天,我写了《化蛹为蝶——现代人生哲学的理论目的》一文,明确指出构建现代人生哲学理论巴别塔是实现化蛹为蝶的必由之路。因为,要完成化蛹为蝶的使命,个体必须拥有一双慧眼和一双巧手——心智健全和技艺精湛。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只有作茧自缚,才能化蛹为蝶。只有有了化蛹为蝶的远大理想者,才会自觉自愿地作茧自缚。
作茧自缚,就是要自觉地给自己施加压力和使命感,自绝于芸芸众生之外;作茧自缚,就是要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孤立和封闭起来,不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作茧自缚,就是要一心一意地为了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而忍辱负重,甘愿当孙子;作茧自缚,就是要旁若无人,我行我素,“虽千万人吾往也”。
作茧自缚的过程是异常是痛苦的。所以,世人多都不想作茧自缚——他们承受不起那份沉重。可是,不经过作茧自缚的过程,人又是永无化蛹为蝶的可能的。因为,只有作茧自缚,虫子才会变成蛹;只有身强力壮的蛹,才有能力破茧而出。所以,这里的矛盾是一个二难选择问题。
有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已经意识到了不作茧自缚就不可能化蛹为蝶的道理。于是,他们胆战心惊地、叶公好龙地作茧自缚了。可是,一旦他们尝到作茧自缚的苦头,他们便马上想转身不干了。不幸,他们已经出不来了——他们滞留在由虫变蛹的半道上了。——这才是成语“作茧自缚”的通常涵义。
那些刚刚作茧自缚就想脱身而出的人,悲剧,就是他们的命运。因为,出来,是万万不可能的了——他们自己作的那个茧子虽然不堪外力一击,但,禁锢、收拾他们自己这条半虫半蛹的半吊子却是绰绰有余的。挣扎,是浅尝辄止的聪明人的命运!这些人,就是历史上和现实中的“知识分子”。
这些在茧子里苦苦挣扎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不可能冲破茧子的束缚的。原因是,由于他们不安于茧子中的苦闷生活从而不会使自己顺利地由虫变成蛹,而由虫变蛹却是化蛹为蝶的不可逾越的前提。连蛹都不是,何谈成蝶!于是,撕心裂肺般的精神痛苦和苦闷,就是他们的昼夜。知识分子,都是些无法将自己变成真正的蛹的“可怜虫”啊!
200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