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普华永道《中国医药行业展望》报告重点解读(上)


        在过去的几年中,全球医药市场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医药行业也进行着一系列变革。日前,全球著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发布了题为《中国医药行业展望》的最新报告。

  普华永道中国北京咨询服务部总监冯碧若表示,近年来,中国医药行业变革势头强劲。如市场整合加剧,在中国的研发活动增加,以及通过不断创新来拓宽产品线等。在市场整合方面,中国仍是世界上发展得最快的新兴市场之一。很多国际医药公司也坚持认为,中国是为数不多的能实现收入巨幅增长的地区之一。
  普华永道中国北京企业购并服务部合伙人杜依兰表示:“我们预计,经济衰退对兼并收购的影响将持续整个2009年。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不少国外医药公司仍然在华投资生产、研发、分销及零售环节。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药品市场销售额预计将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中药发展势头迅猛
  2007年,中国中药市场销售收入达210亿美元,占中国医药总销售收入的40%,中药销售数量占药品总销售数量的三分之二。传统中药的广泛使用给西药产业带来竞争威胁。预计,中医药产业的销售收入在2010年将达到280亿美元。目前,中药市场格局相对分散(前十位的中药企业占据14%的市场份额),本土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为这一领域的主导企业。2007年10月,一份中医药研究数据显示,总体来看,中国消费者倾向于选择传统中药。人们只在对自己的病因确信不疑,并希望在短时间内减轻症状时,才会选择西药。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把发展传统中医药行业作为一个战略重点,并期望通过引进专利权、鼓励传统中医药相关产品的现代化应用等手段来提升中医药的出口潜力。
  但是,传统中药仍然面临着诸如在生产流程中的质量控制不够严格等挑战。虽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自1995年以来就已经在中草药生产企业中推行GMP认证,但是行业内的种种问题影响了该认证的有效实施。2007年, SFDA修订并完善了GMP法规及其执行和检查的流程,加强了监管力度。但迄今为止,只有三分之一的中药企业(1100多家中有300多家)能在截止日期(2008年1月)之前达到新的GMP认证要求。生产控制成本增加和严格的认证流程对产量的影响是企业难以按时达标的两大主因。此外,草本植物和动物资源的缺乏、产品创新不足、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乏以及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等,也制约着传统中药产业发展。
  OTC市场竞争激烈
  2007年,中国非处方药(OTC)市场的销售收入达74.5亿美元,占整个药品市场(中药除外)销售收入的22%。预计到2012年,中国非处方药市场销售收入将增长到214.9亿美元。这是因为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在药店买药,而不是去医院开处方药。另外,农村人口向城市的不断涌入(目前北京和上海分别拥有300万名和350万名外来打工者)也会促进非处方药市场的增长。因为这些打工者通常没有医疗保险,当他们生病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从药店购买较便宜的非处方药,而不是去医院购药。
  2005年,网上售药的合法化也推动着非处方药市场扩张。但到目前为止,传统销售渠道(主要是药店)仍然是主流。因为在购买药品时,消费者仍然喜欢看到整齐陈列的药品,喜欢身旁有药剂师能随时回答他们的疑问。另外,网上售药的一个缺点在于,它为假冒伪劣药品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销售途径,从而使假药制造商更加容易侵入。
  目前,OTC市场的整体增长并没有相应转化为非处方药制药厂商利润的增长。在药品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同时,激烈的竞争迫使厂商降低产品出厂价格。如此一来,制药厂商的获利空间不断被压缩。这对一些小型制药厂商的打击尤为严重,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通过再投资来降低成本。而那些较大的制药厂商,则能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或进行兼并来扩张自己的势力,在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的同时,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际制药公司看到了非处方药领域的发展契机,并积极投身其中,它们与本土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使自己的产品立于不败之地,持续而激进的广告宣传和品牌塑造,是制药公司通常使用的两种营销手段。此外,非处方药制药公司还面临着如何改善产品质量和包装设计,以及如何获得更好的销售渠道等方面的挑战。
  医疗器械蕴涵无限商机
  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为跨国企业和本土企业都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机会。2007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估计为112亿美元。预计2012年其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6亿美元。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受SFDA的监管。和西方相似,中国的医疗器械分为三类(I类,II类,III类)。相比于中国医药产业中的其他行业,医疗器械行业监管机制相对滞后,但在过去两年里,中国政府在加强医疗器械监管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这些努力涵盖了整个医疗器械行业,包括价格政策,GMP规则的实施,对体外诊断产品的监管等。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医疗器械生产和检验过程的监管,并为不同类型的医疗器械制定了统一的检验标准。特别是2007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植(介)入类医疗器械最高限价(征求意见稿)》,虽未最终定稿,但对跨国公司的进口和III类医疗器械的生产和企业利润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中国本土医疗器械行业仍高度分散,缺乏主导企业。截至2007年底,全国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2,601家。从市场份额来看,高端市场仍然被跨国公司占领,如西门子和通用电气。但本土企业正在努力迎头赶上,积极涉足高技术领域。过去,中国的医疗器械高度依赖进口。据海关总署2007年统计,中国医疗器械进出口总额达127亿美元。其中,在2000年~2007年间,医疗器械进口每年以18.4%的速度高速增长,至2007年,进口额已达到43亿美元。同时,国内医疗器械制造商(包括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子公司)的增加也提高了出口额。2000年~2007年,中国医疗器械出口额翻了两番,2007年已达到84亿美元,医疗器械市场贸易顺差加大。
  出口额的增长对中国本土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影响很大。以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作为国内领先的医疗器械制造商(其主要产品有病人监护仪、临床检验仪器、数字超声系统、放射影像),迈瑞来自国际市场的收入在2007年第一次超过来自国内市场的收入。2007年,迈瑞的总销售收入达3.06亿美元。
  与医药行业的其他领域一样,医疗器械领域也面临着诸如知识产权受到侵犯、质量和安全控制不严、监管机制不稳定等一系列的挑战。尽管如此,由于经济强劲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政府对医药产业和医疗机构的有力支持,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预计仍将保持现有的增长速度。目前,中国医疗机构使用的医疗器械,75%还属于1980年以前生产的产品。事实上,当旧的医疗器械需要更新换代时,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将迎来又一个增长周期。
  制造外包吸引全球目光
  目前,制药公司为节省成本,充分利用弹性能力,并缩短产品面市时间,纷纷寻求外包服务,这促使制造外包服务业蓬勃发展。大型制药公司为守护利润率这一盈亏底线,牢牢地抓住了外包这一关键武器。而亚洲国家凭借其显著的成本优势、快速的增长潜力和巨大的市场机会,吸引着寻求制造外包服务的制药公司的眼光。
  综合考虑成本、风险和市场等各方面因素,在所有亚太国家及地区中(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中国已成为最佳医药外包基地。2007年,中国制药业制造外包出口收入达4.53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23%。另外,中国的GMP规则与美国GMP规则在原理上基本一致。中国法规强制要求所有制药公司在2005年取得GMP认证,此举淘汰了大量不合规企业。截至2005年末,已有超过5,000家中国制药公司取得中国GMP认证。由于过去有证据表明,一些已取得GMP认证的制药企业并没有一贯地遵守GMP规则,中国政府对这些企业加强了后续的监督检查。随着中国制药外包机构越来越与国际标准接轨,大型制药公司也将更多的外包订单交给了中国公司。例如,阿斯利康计划新增业务的外包目的地就主要定在中国和印度。目前,阿斯利康每年在采购上花费90亿美元。在上海成立专门的采购中心后,阿斯利康预计在未来三年内节省10%的采购成本。目前,这个中心的采购额已达2,500万美元,并计划在2010年增加到1亿美元。
  然而,中国制药外包机构也面临着诸如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完善相关领域的法规体系。有理由相信,随着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GMP标准的日益完善,中国凭借着成本和市场优势,未来将获得越来越多的制造外包订单。
 ;;
作者:张旭 来源:《中国医药报》2009年05月07日
 ;
 ;
杨昌顺
聚焦医药,紧跟政策,关注热点,传播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