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在美国参与中印消费者洞察会议,除了贡献我所在的零点所进行的中印比较研究成果外,也吸纳了不少来自中印美三国学者的新信息、新数据与新见解。试将其中一些有参考意义的对于中印两国消费市场的差异描绘列出。
1.中国消费市场上青少年消费行动对于整体消费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年轻化是一个重要的具有实际价值的消费文化趋向,而在印度市场上,青少年的影响虽然也在上升,但是整体而言家庭、年长者的核心影响依然主导,商业广告中权威人物、家长、家庭场景的作用远远大于中国式广告中青年偶像的作用。
2.中国的商业渠道中,包括百货商店、连锁超市、购物中心、品牌专卖店在内的组织上渠道居主导地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更给予规模化的商业物业以空间,而印度则以非组织化的摊商与便利店为主导,且有一定规模的商场主要由国内财团投资,尚未开放国际资本进入。
3.中印市场消费者对于国际品牌的认同度都很高,但是比较而言,印度消费者的本土认同更强,在差异化程度很大的印度市场上,传递一致的产品与品牌信息也相当困难。
4.中国消费者具有在规模消费基础上的更强的价格敏感性,而印度消费者则往往对于产品质量更看重,同时消费规模则较为节制。
5.中国年轻消费者受网络媒体的影响非常大,各类基于电脑与手机的营销模式均能对青少年群体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家庭消费,而中国青少年的手机、PC与网吧的使用也明显强于印度同龄群体。相对而言,传统媒体与人际媒体对于印度消费者的作用要明显大于中国消费者。
6.中国媒体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广泛覆盖性,而印度社会人群的差异化和分割性程度更大,媒体的覆盖性也受到明显的影响。
7.中国消费者更注重现款购买,而印度消费者有更为广泛的消费金融支持。虽然中国消费者的一般储蓄水平高于印度,但是在老中青群体中,中国消费者的储蓄水平差异很大,而印度则表现得更为均衡。
8.在促销方法上,中国的广告更加注意塑造权威感与地位感,很多广告往往是简单的标榜性文字,而印度广告更具有感性表现,在整体创意上更有表现力,也更具有人文场景。
昨日场景:在耶鲁消费者洞察会上参加中印零售商差别讨论小组,并就媒体影响中印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发表演讲。下午与耶鲁中国研究生座谈。晚在耶鲁听音乐会。
今日小诗:
照顾
用一只花笼,
把春日的余光收拢。
就在那琥珀的镜中,
回顾,
那些已经渐渐变老的笑容。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龙虾香烤
用生抽二两,放入甜面酱少许,拌匀。取两斤重大龙虾一只,剖开取出虾身肉,切成小块,与酱轻拌,放入烤盘和烤箱,烤五分钟,用铲换面,再烤三分。取出滴柠檬汁,装盘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