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何以被“文化”?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将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全部视为人类文明进化的成果。但是,如果从文化角度看,就有点不是太清楚。人类学家对于人类物质文明是否完全属于文化的范畴,也有不同的见解。因此,我们很难以下一个结论,说人类创造的物质不是文化,或者说,全部是人类的文化。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发现,许多人类创造的物质的确可以归位于文化。怎样理解这个事情呢?是否可以考虑这样一个角度,即许多物质之所以被称为“文化”,是因为这些物质上被打上了人类精神诉求的烙印。试分析几个能够想到的方面:

      1. 全部的物质性历史遗存都是文化。比如我们俯拾皆是的汉唐之风、古都、万里长城······这些“古物”之所以成为“文化”,一是融入了当时人类的知识和智慧,二是历经千百年而不朽,承载了人类对既往的追忆,并能通过对这些遗存的解读“发怀古之幽思”。

      2. 与人类的信仰、情感等精神需求相关的物质都是文化。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宗教场所及其相关的物质,因为人类对宗教的信奉而成为一种“精神化”的物质文化。二是与人类感情相关的东西,比如爱情和信物。许多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总有这样的东西,比如“幸福的黄手帕”。又如,阎连科在《风雅颂》中以付玲珍将杨科家所有的旧家具搬到自己住所来表达她对杨科深深的爱和思念。所谓“睹物思人”是也。

      3. 能够代表和象征一种精神的物质也是文化。比如,汉代苏武的故事,被匈奴放逐牧羊后,苏武一直拄着汉廷的符节(又称旌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多年后回归汉都时,依然手持这个已经变成旧木棍的符节,被视为忠诚的标志。

      4. 因长期使用、长相厮守而产生精神化寄托。我们日常都有这样的一些感受,越是使用得长久的东西,越是觉得珍贵,不舍得遗弃。笔者近年参与航标(灯塔)文化研究的过程中,一些老航标人经常说到这样的话:“整天守着这个灯塔,有感情了,容不得它不干净,更不容许出故障。”

  5. 因名人光顾而成为文化。这样的例子更多,比如名人的旧居、题字、用具等等。

  6. 作为某一区域象征、具有独特性的物质。比如,许多地方的物质功能性和精神功能性的产品,比如饮食、年画、剪纸······

  7.一个群体约定俗成的一些物质,或者作为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物质。比如国旗,一块有色彩的布之所以成为“圣物”,是因为承载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理念。又比如,“一个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等等。

  8. 承载人类精神产出的物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产品,书刊啊、影视啊、艺术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