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困境


 中国的人口困境

摘要:毛泽东时代由于国家领导人和领导层在人口问题认识上的错误和政策上的失误,导致多出生了三亿人,并引起一连串的延续至今的中国人口困境。这段历史可以从时代意见、历史意见、个人意见三个方面来解读。针对新时期出现的人口数量和结构问题,应从战略全局、从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兼顾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两个方面制定出适合本民族生理素质、历史文化和现实特点的计划生育政策。

 

我国过去由于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人口增长过快,总量过大。1950年我国人口即达5.5亿,数量庞大,但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于是1953~1957年出现了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分别达到34.724.1,年平均绝对增加人口达1400万。1958~1961年期间,由于严重的食物短缺,人口出生率锐减。但1962~1973年,出现了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分别达到33.825.6,年平均绝对增加人口达2300万。此时才引起决策者的重视,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此后计划生育政策逐步严格,但由于生育适龄人口过多以及计划生育政策落实不够得力,1982~1996年出现了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分别达到2115,年平均绝对增加人口达1500万。【摘自张春晖老师的课件,相关数据可参考表12000年后,我国每年的净增人口一直保持在800万人左右,这一数字呈继续下降趋势(0708年末全国分别净增加681673万人,数据采自中国人口信息网)。
 
表一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一些成就。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少生4亿多人,提前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践证明,我国坚持不懈地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促进世界人口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问题上的急刹车引起的各方面的问题已显现出来。1.由于人口持续增加,劳动力队伍相应扩大,就业压力空前巨大,今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人才市场“人气太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根据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跟踪月度报告》3月分析报告,截至3月底,2009届全国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为33%2.国家教育支出相对于庞大的受教育人口基数来说明显不足,2004年国家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与发展中国家平均4%的水平仍有不小差距(再穷也不能穷了教育呀)。3.养老问题已凸现出来,421的家庭模式导致青年人的养老压力非常大,父母有退休工资的压力还小些,没有退休工资、又无积蓄的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经济上真的很难。还有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压力也不小,陪伴老人、尽孝道的时间也比较有限,给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心理和生理带来不良影响,造成社会上许多空巢老人的出现。4.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08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5989亿人,占总人口13.2802亿的12%,65岁以上老年人口1.0956亿人,占总人口的8.3%2如果年轻群体所占比率低,民族缺乏活力和创新力,民族振兴从何谈起?5.对于独生子女家庭,子女的教育是个大问题,一个孩子的家庭存在祖父母、父母过度溺爱孩子的现象,由于缺少兄弟姐妹的相伴,孩子的心理成长上有些不足。仅生一个孩子对于家庭来说风险系数太高,万一孩子出现不幸,对于家庭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像这次北川地震中失去唯一骨血的家庭,悲伤将会持续很久,最近自杀的北川县副宣传部长就是一个例子(也许其中还有其他隐情,但孩子的离去给这位羌族汉子的打击实在太大)。6.另外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耕地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再加上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不合理,导致耕地不断减少,粮食安全的保障成了中央政府的头疼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问题已很严峻了。这些问题都是和谐社会中与人口问题息息相关的不和谐现象。
 
人口问题是关系民族生存的大事,我们经不起再一次的折腾了,各有关机构应把持着以民族大义为己任的责任感对待这一问题,调查数据应尽心尽力做到真实可靠,弄虚作假、贻误大事者必将成为民族的罪人。这个责任谁都承担不起。
问题已经造成了,我们对过去只能停留在口头和笔头上的评论,并不能坐着时光机回到过去去重新拨动历史的轱辘。对于历史有三种读法,分别是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提出的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及2006年火遍中国的易中天提出的个人意见。【此观点取自易中天】那就从这三种读法去剖析和评论当时的人口政策得失吧!
时代意见,也就是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经历了自鸦片战争以来近110年的动乱,人口并不是自然增长的,人口数量受到非自然因素影响。另外,受限于当时不发达的医疗卫生条件,采取对群众生育不作为的政策是必要的。同时人们的生育观念不会有很快的转变,特别是在五六十年代,农村的生产方式主要还是手工劳动,自然是人多力量大,这种情况不仅对整个农村是这样,而且对单个的农民家庭来说也是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低死亡率、高出生率导致人口急剧增长。【3】当然也有当时国家领导人和领导层的一些错误认识。20世纪50年代,面对人口增长过快的态势,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多次指出,人口要有计划地增长。1953年的《农业发展纲要》首次写入了计划生育内容,计划生育开始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但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特别是错误批判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计划生育没有真正开展起来。从1959年开始,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出生率急剧下降,死亡率大幅上升,1960年首次出现了不正常的人口负增长,计划生育被搁置。1962年,面对补偿性人口生育高峰,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接近7亿。这段时间,由于只在部分城市试点,广大农村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因此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1970年全国总人口超过8亿。【4
历史意见,也就是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毛的时代错过了控制人口的最佳时机,错批一人,误赠三亿,导致80年代之后大陆必须采取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引起许多社会矛盾,剥夺人们的生育权,女婴的生命权被践踏,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并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同时遭到国际人权组织和其他国家的指责。由于毛的时代多生的三亿人,引起一系列多米诺效应,出现前面提到的不和谐现象。当然人口多也有好的一面,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伟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上的,若没有这么多的人口,哪来这么多的廉价劳动力,从1991年开始近20年来中国的GDP增长率超过8%(其中92~96年,03~07年连续5年都超过10%)这种奇迹在人类历史上永远也不会发生。
从我个人意见来看,毛的时代由于生育政策的失误导致现在许多社会问题,这责任在舆论上得由过去的政策制定者承担,但斯人已逝,后果还得落在现代人头上。这公平吗?不公平又能怎样,谁让我们是后来人呢,谁让我们是群众呢?政府应该从战略全局、从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兼顾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两个方面制定出适合本民族生理素质、历史文化和现实特点的计划生育政策。
 
据有关专家估计,我国较适宜的人口承载量是8~9亿人。(至于这个数据是否是科学合理的,我暂且持怀疑的承认态度,毕竟我不懂这个领域,只能嘟哝一句,这数据还是先用下再说。)中国人口信息网最新的统计数据(如下面的截图,截至09421日)中国大陆人口为13亿3千多万,超额4亿多。这四亿的差额需要逐渐减少,分多少年完成呢?我水平有限,不是该领域专家,没有发言权,凭目前的能力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还是交给那些专家和政府处理吧。但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受教育年限的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数量已不再是最重要的问题,这问题会渐渐消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尔说过教育是一国控制人口最有效的避孕药、最好的解决方式。随着妇女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的增大,大家的生育意愿渐渐降低。农村新出生人口数量目前还看不到有自发减少的趋势,但有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趋势。农村放开二胎政策在目前这种形势下是比较合理的,但得有相关配套制度设计,防止出现城市人口都往农村迁的不正常现象。但人口总和生育率【5】持续走低这一问题我们不得不重视。以“人口系统”外的教育数据为基础——历年全国小学生在学人数推断出的全国人口总和生育率应该是目前最可靠的值,能有效避免到人为瞒报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1991年生育率即达到更替水平,之后进一步下降,低于更替水平。到90年代末期,总和生育率水平介于1.7-1.8之间【6】,而人口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很低,仅有1.22,这一数据存在严重的谎报【7】,当然受到地方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诱使。而人口学的可持续发展就得将生育率维持在世代更替水平2.1附近,当前为了减少人口总量,总和生育率低于这一水平是正常的。国家应从宏观全局出发来统筹这一问题,防止人们生育的积极性因长期压制而不可逆的永远提不起来了,避免出现日本、欧美、俄罗斯等国家生育率怎么鼓励都鼓励不起来的困境。
相对于人口数量,人口结构问题更应引起各方面人士的注意。当前我国面临着人口结构问题,包括出生人口素质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等。【可参考表2相关数据】人口素质包含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前两项可以通过教育来提高,大力普及婴幼儿抚养和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强化独生子女社会行为教育和培养。【8】国家应加大教育投入,教育也得改革,要真正实现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方面要倡导科学婚检,避免生出有严重缺陷的宝宝。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即女孩数量远低于男孩,这一问题已导致4000多万适龄男青年找不上对象,影响社会稳定,这是重男轻女思想引起的。在农村这种落后思想仍存在,这与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养老问题)不健全息息相关,另外与一胎政策也有关系,农村人都盼着养个儿子来养老,自然导致女婴出生率不如男婴了。为解决后面两个问题,我认为农村应放开二胎政策,一个农村家庭可以无条件的生育二胎,从概率论上讲可以解决农村人要男孩的问题,且不妨碍女婴的降生。从我这些年的农村实际生活经验来看,大家都是希望有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最好。若要维持以前的计划生育政策,政府得把农村的社保搞得像个样子,我们也不敢指望农村的老人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但过于限制农村人的生育权,实施起来还是会受到群众一定程度的反抗,这是传统的阻力,可以通过教育予以一定程度上的缓解。至于城市上的问题,现在即使放开让大家生,也未必能提起大家生育的欲望。城市生活成本如此之高,年轻人为了买房买车拼命工作,要个孩子负担教育费用都感到吃力;还有育龄青年中越来越高的不育不孕率和越来越多的丁克夫妻(双收入却主动不要孩子)。相关机构应搞个育龄青年生育意愿调查,看看人们的生育愿望到底是怎样的,我对此并不持乐观态度,现在社保制度使得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脱钩,使得养育孩子的付出与自己的获益脱钩,养育孩子只是消费而不是投资【9】,谁还愿意多生孩子。但可以通过从相关政策上予以引导来改变这一状况,如政府加大教育支出,减轻个人教育支出,给予生育期的男女青年以法定假期等。
表二
目前我国各个地区人口差别巨大。上海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生率已低于死亡率,从1993年起即进入人口自然负增长阶段,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达到世界最长寿国家的水平,个别区早在10多年前老人比例已接近1/4。同时,也有少数省份人口仍然十分年轻,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达到人口零增长。鉴于这种情况,我国在人口及其相关的政策上不宜一刀切,应当采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10】对于步入老龄化的城市,应在户口政策上予以调整,鼓励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迁入。这个标准可以通过经济这一杠杆来调节,如房价、生活成本。说他不公平那也没法,但那是一个相对的公平,这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东西。
 
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已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些调整。2002年随着计划生育法的制定,各省市自治区也对各自的计划生育条例作了相应修改。比如绝大多数省市都规定城镇居民,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生第二胎,农村夫妻一方是独生子女就可生育第二胎。取消一胎准生证。【11
争议一直都在,政府应该确保普查数据的真实可靠、可信,以塞一些人的异口。农村是中国革命的根据地,一直都是,且有持续到永远的趋势,永远就是不知道有多远。工业建设初期从农村廉价抽取原材料和粮食,现在依旧如此,近十几年通过农民工的离乡背井、血和泪支撑着大城市的繁华。到时候城市人口生育率提振不起来,还得靠我们广大的农民群众。有广大的农村群众做后盾,相信没有什么问题是我们解决不了的,中国的人口困境会得到妥善解决。因为中国无暴民,农村人淳朴啊!
参考资料:
1;8、新华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
2.数据采自中国人口信息网。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百度百科——老龄化)
3.作者:郑现莉——毛泽东与中国人口问题 (天涯论坛)
4.摘自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人口计生委,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5.总和生育率(TFR)指假设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百度百科)
6. 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1176405.html?si=1
7.作者不详——中国目前的生育率到底有多高(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blog/blog/txt/2007-01/19/content_7682910_2.htm
9.易富贤——女人的裤子是文化的国防(百度博客)
10.百度百科——人口老龄化
11.网友小模样001——中国的人口问题(我的愚见)(体育论坛_西祠胡同)

 

http://www.xici.net/b105273/d147020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