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同心圆可以这样旋转--城市节庆活动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假如同心圆可以这样旋转--城市节庆活动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陈柳钦 

www.zjjdj.com  2009-02-15 10:30:57  来源:张家界日报

       节庆活动在举办过程中,其举办城市要进行跨时空的宣传、组织工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从而形成了以节庆活动为核心的同心圆式经济圈。这个经济圈使生产、消费各要素在一定时空内得以有序、高效、持续地流动,达到最佳经济配置状态。

   
然而,不同策划手段和实施技巧孕育出的节庆活动,在活动开始前如何冲刺,活动进行中如何高效运转,以及在活动结束后能否仍然保持其惯性拉动作用,其作用和效果却大相径庭。个人认为,在这个以节庆活动为核心的同心圆式经济圈中,节庆活动是圆心,只有圆心具备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具备了定心力,整个同心圆才能高速、稳健地运转起来。为此,笔者做了如下假设:

   
假设一:突出特色,塑造品牌。品牌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标签,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城市也是如此。成功的节庆活动品牌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因此,塑造一个好的品牌,强化其品牌意识,是交出一张含金量高的区域名片的关键。但是,有的城市节庆活动的品牌意识不强,还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在黄金周期间花重金打造节庆品牌,之后却偃旗息鼓,造成巨大的品牌资源浪费。

   
节庆活动要想具备品牌价值,必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要有亮点、热点和卖点,把节庆活动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产业特征和自然风光结合起来。节庆活动在内容上既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普遍接受的需要,也要满足人们日益追求精神文化先进性的需要;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既要发扬光大传统文化,也要紧跟时代潮流;既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又要使之与世界先进文化结合起来。

   
假设二:讲求实效,造福民众。举办城市节庆活动就要有资金投入,但钱要花得适当,花得适度,把工夫用在营造当地的鲜明特色上。节庆文化活动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任何文化艺术活动都不能脱离本地区实际情况,超越本地区的社会资源能力,如主题资源不足,加大资金投入但产出效果不佳,不能建立有效的融资市场化运作等,应少办和缓办。各个地区、城市如举办主题重复的节庆活动,那是一种无效或低效的经济行为,既劳民伤财,又发挥不了节庆经济的作用。

   
假设三:群众参与,开门办节。节庆活动必须做到墙内开花墙外香,有了群众普遍参与这个花香之源,才能赢来花香千里的热效应。但在有些节庆活动中,群众从开幕到闭幕都很难成为主角,节庆活动往往由当地政府部门牵头主办,上指下派,按行政方式运作,较少考虑由企业直接承办。文化企事业单位和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尚未调动起来,没有赢得民间资源,特别是民间人才和民间资金的普遍参与和聚集。而如今各地政府以振兴地方经济、提高地区或城市知名度为目的,新办各种节日,试图使节日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在群众中铺开,实在难以让群众普遍认同和接受,这是官办节日与生俱来的一大缺陷。

   
节庆活动要实现大众化,就必须面向民众,植根民众,坚持开门办节,办大众化的节,办富裕百姓、快乐百姓的节,使游客和市民都能从亲身参与中感受到节日的美好和快乐,这样才能集聚人气,渲染气氛,使活动有气势,有声势,从而产生节日的热烈感觉。具体到对节庆的主题、内容、形式的探讨上,在对节庆的广告语、会徽、吉祥物、纪念品的制定上等,都需要积极发动当地群众和文化界知识界的学者专家献计献策。节庆活动只有做到事先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深得人心,才能唤起群众的参与热情。

   
假设四:政府帮办,市场运作。政府适度、适时地参与组织,可以给节庆活动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节庆活动要由政府主办、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被动参与的官办运作机制,逐渐转变为民间组织主办、政府帮办、社会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这种新变化应当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把经济性节庆活动作为一种商品或品牌来经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节庆活动要积极凝聚包括企业、行业、民间组织等在内的一切力量来办节。 

   
把节庆作为一种商品或品牌来经营,把整个节庆经济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来实施,可以达到面向市场求生存、求自立、求发展、求壮大的目的。面对市场化运作,政府和企业都应当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准自己的定位。政府要淡化其主办者、经营者的角色,转变为监督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同时企业或行业也要淡化自己的参与者、协办者的角色,勇敢担当承办者和主办者的角色。需要强调的是,在这种角色互转的过程中,政府必须把握好帮办的尺度,既不能不帮,也不能包办。政府的帮办作用主要体现为物色好、培养好节庆活动的组织者与指挥者,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矛盾,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不失时机地把他们推上前台,扶上马,送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