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重庆保税港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加快内陆开放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实现加快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西部目标的希望,重庆只有加快开放才能率先发展。因此,设立重庆保税港区是进一步加快重庆开发开放、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设西部地区物流枢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重大举措。设立重庆保税港区,能够充分发挥重庆区位优势,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发展水陆空多式联运,打造内陆地区政策最优、功能最齐全、开放程度最高的口岸环境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成为西部企业实施“引进来”的通道和“走出去”的桥头堡,在更高层次上吸引和集聚国内外先进生产要素,承接沿海地区高附加值加工贸易转移,增强重庆在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内陆地区的开放步伐。

  (一)有利于加快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新阶段发展做出的“314”总体部署,实现中央的战略意图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提出了四项重点任务。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为重庆规划的这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四大任务,构成了重庆新阶段发展的“314”总体部署。去年,国务院又批准重庆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明确了重庆作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在西部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市长王鸿举向家宝总理汇报工作时,家宝总理做出了“两个更加”的论断:“在推进西部大开发中,应把重庆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国家要更加重视和支持重庆发展”,强调“今后五年,如果西北把新疆问题解决了,西南把重庆问题解决了,包括重庆的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都解决好了,西部大开发就算有了重大突破”。

  要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的重托,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着眼于重庆特殊市情和发展优势,着眼于中央要求重庆在西部实现“加快”、“率先”的目标,必须促进重庆经济社会超常规、高速度发展。市委、市政府在大量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决定以扩大开放作为推动全市工作的突破口,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把争取设立重庆保税港区作为扩大开放一个重要着力点,作为我市今年对外开放“一号工程”全力推进,攻坚克难,争取成功。通过建设保税港区这一开放型经济标志性的功能平台,推动重庆乃至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更好的完成中央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有利于促进重庆老工业基地改造和促进就业,引导重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重庆是全国最大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因此,要通过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改革、改组和改造,振兴工业,带动整个区域发展,这对重庆而言,依然是一项重大任务。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内地开放,还强调要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中央经济工作会也提出,要吸引外资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作为老工业基地的重庆,具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基础。必须开拓视野,抓住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日渐重视国内市场,抓紧布局的机遇,找准合作项目,更好地利用外资和内资。要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的转移,加快内陆港区建设。要通过不断完善软、硬环境,通过建设重庆保税港区,使重庆逐渐转化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重庆是内陆地区唯一拥有一类港口的直辖市,也是内陆首个部市共建开放型经济的试点,发展开放型经济是重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要件。2007年10月13日,商务部与重庆市签署了《共同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合作备忘录》,提出“从内陆实际出发,吸引和聚集国内外生产要素,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培育先进生产力和体制机制,带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出口和进口,在继续发展出口的同时,更加注重进口外部先进技术、资金、管理和智力;统筹出口和内销,在大力发展内需型经济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优势产品和服务出口;统筹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在充分利用国外资源的同时,更加重视利用沿海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重庆成为西部首个承接沿海加工贸易转移基地。

  通过设立重庆保税港区,可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并介入国际产业链中间环节,引入一些重点高新技术领域、服务贸易领域产业,实现重庆乃至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重庆保税港区的建设将成为重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依托,将有助于重庆市吸引和集聚国内外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重庆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和优化重庆的产业结构,同时将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有效缓解内陆地区特别是三峡库区移民就业难的问题。

  (三)有利于发挥空港优势促进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相对沿海地区,重庆具有土地能源成本低、工业基础相对雄厚、潜在市场需求庞大等优势条件,对中高端制造业有很大的吸引力。由于航空运输成本沿海和内陆相差不大,若在江北国际机场增加综合保税物流功能,将吸引以航空运输为主的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向重庆转移。

  目前,重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吸引力开始显现,全球知名芯片商台湾茂德已落户重庆,惠普全球软件服务中心和测试服务中心也在众多竞争城市中最终选择了重庆,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商台湾仁宝电子已多次来渝考察,拟将其昆山的部分业务转移到重庆,他们对空港综合保税功能业务要求十分强烈,仅台湾仁宝一家的年空运出口量就有4万吨。将机场纳入保税港区,将进一步强化航空物流配套功能,降低投资和营运成本,带动更多的配套企业落户重庆,形成行业性集聚和产业集群。从中长期来看,空港保税港区对于促进重庆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四)有利于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为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服务

  重庆是西部地区唯一拥有长江黄金水道的大城市,行政区域内85%以上的进出口货物通过长江进出境。重庆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2000年以来每年箱量以40%以上的速度递增,港口聚散辐射作用日渐显现,2007年通过重庆港口的周边省市外贸货物量已超过重庆水运口岸集装箱量的40%,且占比呈不断提高之势。

  据调查,从重庆运输一个20英尺的标准集装箱到上海,通过高速公路运输运费要2万元左右,通过铁路运输需要6000元左右,而通过长江水运运输只需3000元左右,水运优势非常明显。然而,西部大部分省市地处内陆且没有内河码头,外贸货物运输主要靠铁路和公路,物流成本较高,发展开放型经济相对沿海省市有先天不足的劣势。在重庆设立保税港区,可为重庆周边地区外贸货物经长江水运进出境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带动和推动以重庆为圆心、半径500公里、面积近80万平方公里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

  (五)有利于探索我国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我国已批准设立的10个保税港区均位于沿海。重庆地处内陆,码头紧邻机场,依托内河港,可实现水空、水陆多式联运,形成“水港+空港”的保税港区新模式。同时可借助保税港区功能延伸,设立团结村铁路保税功能区,通过兰渝、兰新铁路至阿拉山口,实现与欧亚各国的无缝连接和贸易往来,探索内陆保税港区水、空、铁多式联运新模式,这不仅有利于充分体现重庆作为西部交通枢纽的作用,发挥重庆“一基地四港区”协同效应,还有利于探索在内陆保税港区开展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出口加工等业务功能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