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评肥了谁、乱了啥?


 笔者乃孤陋寡闻之人,不晓得中国的职称评审制度是中国特有,还是全球人才认定与选拔的共有方式。但看到当前因为职称评审而泯灭天性、丢弃亲情、丧失自我、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和无视秩序、贪赃枉法、蝇营狗苟、蚕虫鱼凫的不耻之举等现象屡屡出现时,笔者痛心疾首、夙夜忧思,凿实悟出了中国多年以来为什么没有顶尖学术人才出现的原因,明晰地看出了教育、文学、及其它领域逐年败落的原因,同时也明白了现代社会人为什么是这样的冷酷、颓废、消沉、怠惰。

    也许国家的政策没有什么错误,但政策好并不等于执行的就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就是中国特色。无论政策再好,逐级执行的过程中打了折扣就发生了变性。就拿教师的职称评审制度来说吧,如今几乎已经到了让教师几乎窒息、功利主义泛滥、形式主义唯上、唯我主义攻心、金钱主义决定一切,甚至到了不闻教学、只问职称的地步。而那些所谓的专家和领导因为利欲熏心却乐此不疲地毁灭了教育、残害了教师。总体来看,教育系统的职称评审已经义无返顾地走向了沼泽泥潭,且愈演愈烈,表现出了种种弊端:

一、职称评审成了地方行政领导发家致富的新途径。每年的职称评审时,无论指标的多少,领导总是要扣下几个,原本是为了方便亲属,结果却尝到了个别教师为了指标而不惜重金奉上的甜头儿。于是,在以后的指标下达时,某些领导就从原来的扣发几个到口发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五十、百分之八十,更有甚者,干脆指标一个也不下发,全有教师拿钱去买,所以价格也是不断地攀升,从两千元上升到五千元,甚至有时候上升到了一万元。

二、霍乱了学术的价值与真伪。根据某些地方的规定,评高级教师或者教授等,是必须要有发表的论文或者成果的。于是各学术刊物便趁火打劫、雪上加霜地不成文规定,在其刊物上可以发表文章,但发表人必须出版面费,其金额从400元开始其价。无论你的作品如何,只要有关系加之有钱,就可以发表文章。据个别人士透漏,某一个高专的教师为了评副教授,发了一篇论文花了一万元,并且录用刊物连收款票据也不给开。刊物录用文章本来是应该给作者稿费的,因为你的刊物是公开发行的,但世道就是这样的世道,你不满意可以不发嘛,谁叫你非要评职称来着!

三、泯灭了文人素养、造成了文人相轻局面。评审组的成员都是各地挑选出来的教育系统的学术权威或者教学骨干,按道理说他们是应该了解教学的实践过程并且同情那些一线的教师同行的。但职称评审必须得有淘汰人选不是,谁有关系、谁送礼就把谁留下,无人无钱你拿什么说话,凭什么不让把你打掉啊!何况,每一个能参加评审组的人都不是轻易而举就能当评委的,那也是在评审组成立之前都下了血本的,这时候我不乘机捞一把还等什么,否则不就成了傻蛋了?

四、弄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泯灭了教师的天性。教师一生本无大求,只求得能有一个高职称就满足了。所以,职称评审就成了头等大事。教学状况基本和评职称是不相干的,只要我够评审的条件就行,于是日常的工作中凡是能拿到证书的我就干,没有证书的事情谁愿意答理谁答理;我的工作能力无所谓,不行的时候干脆直接拿钱上,找个熟人送些钱不是什么证书就有了嘛!无论关系再好,只要评职称的时候你和我是竞争对手,那就是仇人,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谁成谁就是英雄。单位这一关不是领导把关吗?领导算个屁,只要我条件硬、证书多,他就是想把我怎么样也没招儿,确实不行,一箱五粮液就把他打发了,“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不是吗?再不行,我就跟他闹,哪个单位还没有个三缺五漏的事情,一封匿名信就把他给解决了,要是你,你难道不害怕因为公家的事情自己被处分被审判吗?

五、丧失了教师的自信,伤害了教师的情感。职称评审那是谁有本事谁成功的事情,没有本事没有钱的人怎么办呢?当然只有干瞪眼看人家评啦。反正这辈子我也没有什么希望了,管他娘的那么多干啥。瞎混吧!评个鳖孙职称要花万元左右呢,就那也不晓得能不能过关,你想倾家荡产还是怎么的?看来这教育也就是这样了,什么都是跟钱说事儿的,什么鬼孙学生不学生的,管他们个球孙,自己开心点得了。

.......  ......

由此可见,职称评审已经大大影响到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其弊端林林种种,难道真的是有关人士没有看到吗?我认为不是,这才是为什么以上现象愈演愈烈的根源所在。

(李吉明2009424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