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体曝光河南两市驻京办花60万元购买777瓶假茅台事件,引起舆论大哗,也引起人们思考,即驻京办还是蛀京办?
据2009年4月20日《参考消息》报道,目前北京有52家副省级以上驻京办,520家地市级驻京办,5000余家县级单位驻京办。据有关专家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驻京办每年的经费保守地按100万元计算,所有驻京办每年需要的全部经费在100亿元以上。
驻京办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改革开放初期,各地驻京办主要负责接待地方官员、招商引资和收集信息工作。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驻京办演变成为滋生腐败的“蛀京办”。
一是成了地方政府“跑部钱进”,公关行贿的基地。地方政府要批项目、拉经费,就得与中央有关部门搞好关系。很多驻京办为了能够拿到项目和资金,派专人对中央各部委进行公关,输送利益,收买中央部委要员。近来查处震惊全国的腐败大案要案,往往与驻京办有关系。
二是成了地方政府官员及其家属来京游玩的招待所。不少地方政府官员及其家属来京游玩,驻京办全天候服务,所有开销驻京办公款支付。驻京办还成了不少地方官员在京寻求升官发财,花钱买路,寻找政治靠山和拉关系的平台。
三是成了腐败官员牟取私利的机器。大部分驻京办都经营酒店、餐厅,打着政府旗号做生意。赚了钱地方政府官员享受,赔了钱政府财政填窟窿。同时驻京办远离地方政府,人财物失控,也是滋生腐败的肥沃土壤。
驻京办何以演变为“蛀京办”,根本原因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还不完善。
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资源主要靠市场配置,而不是靠中央政府各部委办的审批拨付,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利用财政税收利息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即使是政策性的资金支持也应该走转移支付的途径。而在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十多年的情况下,中央各部委还在掌握着大批的立项权和资金权实在是不可思议。
政治体制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我们的行政管理不够阳光,决策不够民主。如果我们的行政审批权的运作阳光透明,民主公开,恐怕驻京办也不用花那么多冤枉钱买那么多假茅台了。
因此,解决驻京办变为“蛀京办”的问题,首先必须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继续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让市场真正起到配置资源的作用,让政府真正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市场与政府各司其职,“两只手”相互配合。同时下决心取缔各地方的驻京办,为了不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将驻京办与各地方政府彻底脱钩,变为经济实体。
驻京办还是蛀京办?
评论
3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