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会印象
李岑岩律师
在医疗纠纷诉讼中,作为患方,并不喜欢各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
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隶属于各级医学会,医学会与各地卫生局合署办公,双方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卫生局又是各个医疗机构的行政主管机关,这样的关系势必会影响到医疗事故的公正鉴定。
在每一个鉴定中,医学会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会聚一堂,其中大部分来自临床一线,这样的工作经历和身份使得专家们在鉴定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职业立场,这个立场便是天然的职业同情心, 不是倾向于患者,而是倾向于医方。大家都在一个领域,低头不见抬头见,得让人处用让人。况且,这些专家们深知临床工作的坚辛和压力,自会对医生的较小过错予以原谅。
另外,医疗事故鉴定如果没有过错鉴定,仅事故而言,我国的《》规定的事故等级标准相对较高,专家们再严加把关,对医方稍稍放松一下,便会不成立医疗事故。
加之各种宣传媒体或学者的文字,患方对医疗事故鉴定一般会持敌意和排斥的态度。
但是,本周四在朝阳进行的医疗事故鉴定听证会,让我对专家鉴定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长型会议圆桌,医学会邀请的五位专家坐在一侧,医学会组织人员和原被告双方坐在另一侧。五位专家四女一男,老中青搭配。医学会组织者简短介绍了听证会的程序、专家和专家组长后,听证会便开始。
专家组长态度和蔼中透着严肃和认真,语气精练有力却不失宽容,在中间提问程序中,其他专家的发言和提问也精简得体、宽中有严,会场秩序和节奏控制得很好。最重要的是,专家的言谈举止透着对医患双方的同等尊重,不偏不倚;语气语言听不出有任何立场和偏倚,对患方可能还要稍稍更和气一些。
双方的陈述和提问以及补充发言进行完毕,鉴定听证会告一个段落,医患双方到外面等候室进行等候,以等待专家们需要的时候进行补充核实情况,而专家们则在听证会现场进行评议。
半个小时后,我们被通知可以回去了,当路过听证会门口时,令我吃惊的是我听到了门里面专家们的争议声,虽然内容完全听不清,但能断定他们正在就案件进行激烈的争论和讨论。
程序的意义有时胜过实体的价值。程序不仅可以使实体公正得以实现,而且是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着实体的公正,也正因为这种“看得见”,程序的公正对当事人的心理暗示作用不可低估,公正的程序将使当事人感觉人格受到尊重,相信专家们的客观公正,并暗示自己这些专家们一定会公平合理地去分析和处理问题,从而会从心里愿意接受最后的结论。即使不接受结论意见,但对这种第三方机构的情绪抵触会降至最低。
对朝阳医学会的这种印象在法庭上已经不是太多见了,法官其实更应该是程序公正的践行者,但是,据一些资料显示,很多法官在庭上要么显得漫不经心,要么禁不住地过早显示自己判案的立场和倾向,或者干脆对双方都进行打压,连最起码的人格尊重都难以做到,更不要说合议庭的合议了。往往是一个主审法官说了算,其他陪审的法官或者陪审员也只是庭上走走过场、庭下走走形式而已,一个书记员一下午一个人可以写出好几份评议笔录,那种有争论、有辩论的各抒己见式的评议恐怕早已成了理想王国的美丽天使,美丽而远离人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