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层三产”新思维


 

柴福洪
 
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根据中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报告的通知,对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意见,我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
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按照国务院的通知精神,我们对第三产业的第一、第二两个层次的划分,一般没有任何争议。第四个层次,虽然划入了第三产业,但不作国民生产总值统计,这也是没有争议的。但是第三层次的“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是不是产业,至今,在中国并没有真正统一认识,谁提“教育产业、文化产业、广播产业、电视产业、科学研究产业、卫生产业、体育产业和社会福利产业”,肯定有人出来说三道四,并举出事例,反对这些“事业”“产业化”。
 
一、产业与产业化
“产业化”的概念是从“产业”的概念发展而来的,要理解“产业化”,首先需要搞清什么是“产业”。
所谓“产业”,本来意义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生产部门,有时也专指工业。后来随着“三次产业”的划分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则推而广之,泛指各种制造提供物质产品、流通手段、服务劳动等企业或组织。“产业”这个概念是属居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与宏观经济的单位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它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总和。
“化”的含义是指:要形成社会普遍承认的规模程度,通行法则和全社会范围内达到从质的规定性上达到提倡的目标。“产业化”即是指要使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集合成社会承认的规模程度,以完成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中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农业产业化为例,其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在中国,对“产业化”丑化与歪曲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教育部,他把政府对教育投资与资助不足的责任、教育乱收费等矛盾,不加分析地全部栽在“教育产业化”这个概念的头上,甚至自辩称:“教育部从来没有说过教育产业化。”似乎“教育产业化”这个概念,成了必须承担政府对教育投资与资助不足的责任,做为教育乱收费等矛盾的替罪羊。
到目前为止,社会上,再也没有人敢说“教育产业化”了。其实,这是大错特错,其理论上的证明,本人早在2006年5月就作了详尽的论述(《再论“教育产业化”》网址:http://www.jjxj.com.cn/articles/10408.html),这里就不再重复了。根本原因是教育部为了不重蹈卫生部的覆辙(国家有关研究机构课题组提出“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的结论,带来卫生部多少年来在全国人民面前抬不起头),教育部用扩招(仅仅是量的扩张)取代教育改革,基本上蒙混过关了。
可中国的教育在改革开放30年,除量的扩张外,基本上没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使我国教育大而不强,建国60年没有一所高校进入世界前列,新中国没有培养出一名世界级的大师。政府仍然是唯一的投资者,但育成了教育怪胎——独立学院,民营高校被限制与歧视,得不到公平待遇。
中国的高等教育不改革、不分类发展、不竞争,永远是政府的财政包袱,必然是中国最弱质的产业,不可能成为世界上的教育强国。其他公共服事业也是一样。
 
二、产业化≠以盈利为目的
产业化的真谛是产业结构调整、细分与集聚,结果是特色发展,目标是提高产业品质与竞争力。公共产品的产业化的含义也是一样,但是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则看产品生产是:企业化管理,还是半企业化管理,还是非企业化管理。
企业化管理的,一般情况下基本是以盈利为目的;半企业化管理的,就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社会服务为目的,财务上收支不平衡部分由政府补贴;非企业化管理的公共产品生产,则完全不以盈利而是以社会服务为目的,其财务收支,主要是以政府补贴为主,服务收费部分,一种管理方式是抵顶财政补贴,另一种方式是收费全额上交,财政全额拨付。即我国财政政策中,把事业单位分成三类,即全额拨款单位、差额拨款单位和企业管理单位。
目前,我国的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就是把卫生医疗单位作为差额拨款单位管理。而教育应该是全额拨款单位,收费部分抵顶拨款或全额上交。我国财政政策失误之处,就在于对差额拨款单位没有进一步细分。
差额拨款单位,有按市场价格收费的,有按成本价格收费的,有按国家政策低于成本价格收费的三种;同时,有按服务项目收费的;有的只是对主要服务项目收费,大多数服务项目不收费;有的不按服务项目收费,只是拢统地规定一个收费标准,一般都是低于服务成本的(高等教育最典型)。
其中:(1)按市场价格和服务项目收费的,以收费自收自支为主体,政府只需要补贴其公共服务部分和低价格部分损失。(2)按成本价格和主要服务项目收费,大多数服务项目不收费的公共产品生产单位,政府既可以对其实行全额拨款方式,实行收支两条线,又可以采用定额拨款方式管理。(3)不按服务项目收费,只是拢统地规定一个收费标准,且是低于服务成本收费的公共产品生产单位,则政府必须实行全额拨款,收费部分抵顶财政拨款。
根据上述分析,我国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仅是一个卫生医疗问题,他涉及到全部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第252、411号令)。
公共财政的本质就是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公共产品有纯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之分。政府财政政策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政府如何资助非营利组织决定社会管理模式。
所谓非营利组织或非牟利机构(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
我国的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过去都是政府直接投资与经营,不容社会非政府组织插手。政府倒是希望科学研究(指非技术类)、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力量帮上一把,可这些都是只有投入基本没有产出的项目,非政府而不为之。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政府总想把能够收费的事业单位作为包袱甩掉,这是一个十份危险的改革理念,造成的社会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公共财政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公共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上,而不仅仅是体现在狭义上的公务员身上,公共财政体制的国家,往往把政府对公务员的支付隐去,夸大对公共事业的拨款,以体现其公共性质。然而,我国政府反其道而行之,致使我国公共服务事业,在改革开放30年中,一般都是收不抵支,艰苦创业,既不能满足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又制约了服务质量的提高,更打击了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严格意义上讲,政府压缩财政支出,第一位的是压缩行政基本建设;第二位的是压缩生产性财政支出;第三位的是压缩公务员公务费支出;第四位的是压缩社会非刚性福利性支出;最后才能压缩公共服务支出。面我国政府却又反其道机时行之。
 
三、满足公共服务基本财政需求前提下,公共服务必须产业化
公共服务基本财政需求,是指在现有服务水平条件下,国家财政应该支付的补助额,加上扩大服务范围和服务项目的基本建设投资,工作人员增加带来的经费支出增长。
公共服务产业化,是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扩大服务普及面和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要,以及服务的个性化需求。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共服务规模的扩大与能力的提高,促进就业,促进社会科学、理性与和谐,提高人的体质与品质,丰富与繁荣社会文化,提高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
例如:基础教育事业、高等教育事业、卫生防疫事业、医疗保障事业、文化出版事业、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体育健康事业、养老育婴事业、社会保障事业、福利与救灾事业等等,在比较精细的财务核算与预算的前提下,得到政府的基本的或“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支持,必须走产业化、市场化道路。
一方面,公共服事业是政府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公共服务事业单位必须实行改革。公共服务事业单位改革的内涵比其他经济单位改革更加丰富,各种利益与矛盾错综复杂,其中的经济内容不是其改革的主体,公共服务事业单位改革的主体是服务规模与质量两个方面。服务规模的扩大与服务质量的提高,才是公共服务事业单位改革的真谛所在。
所以,中国不仅要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还要有基础教育事业、高等教育事业、文化出版事业、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体育健康事业、养老育婴事业、社会保障事业、福利与救灾事业等等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方案。
例如:中国的广播、电视、报纸事业因为没有改革,不走产业化道路,使我们始终在国际主流媒体的指责下生存着、歪曲着,甚至是污蔑着,国民只好忍气吞声,做一个弱势地球居民,我国媒体只有解释的义务,没有引导世界舆论的能力。笔者就想过,什么时候我们中国也能成为世界主流媒体?也上导一下世界的舆论,让别人也体会一下处于解释地位的滋味。笔者的结论是:中国的新闻媒体要走产业化道路,才有可能的哪一天。
2009年周小川行长(非主权国际货币论)与温家保总理(答记者问时,请美国政府兑现承诺,保证中国投资利益),让中国国民真实地体会到“主流”的滋味。
公共服务政府、公共服务财政、公共服务机构是三位一体的现代社会公共服务主体,他不仅而且必须走市场化道路,实行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战略,更要为社会的科学发展奠定国家的软实力基础。
这就是笔者对中国“第三层次的第三产业”的新思维。
 
 
 
                                            2009-4-19
 
                                                     
作者简介:柴福洪, 男, (1957年5月-- ), 湖北蕲春人,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研究方向:公共经济、高职教育
联系方式:E-mail:[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
    :0713-8348688 传真: 0713-8345265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号 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