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处以上腐败案呈上升趋势,是喜?是忧?
从全国检察机关进一步深入推进查办涉农职务犯罪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前两个月,全国检察机关已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案件3535件4452人,大案2640件,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要案357人,与去年同比呈上升趋势。(人民网)
读完全文,笔者先是为之一喜。试想,如果不是中央加大反腐力度,这357名县处级以上腐败分子能反得出来吗?换句话说,即使反出一些县处级以上腐败分子,数量也不会有多少。因为,官官相互在中国毕竟是普遍存在的,是公开的秘密,是官场的一种潜规则。所以,中央能在这样严密的潜规则中,查处这么多县处级以上腐败分子,实属不易,值得人们为之拍手叫好。
然而,喜过之后,笔者却要为之担忧,担忧起未来反腐形势的严峻来。因为这几年,中央在反腐问题上不仅没有停止,而且力度越来越大,制度越来越健全,机制越来越完善。也就是说,中央已为县处级以上腐败分子布下了“天罗地网”。按理说,在这样的反腐环境下,县处级以上腐败分子应当越来越少才对,可事实呢,结果却非常令人担忧。人们担忧的正是这县处级以上腐败分子,不仅没因反腐制度的健全、反腐机制的完善而减少,反而呈上升趋势。
或许有人会问,是啥原因造成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腐败案呈上升趋势的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官员“亲信化”。当前,在用人制度上,尽管有“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等等的要求,可是,这一要求又是“四平八稳”的,放在谁身上都非常合适。因为,中国的官员只要懂得“按上级文件精神”办事,就能当得好官。为何如此说呢?因为,一切决策都来自于中央,而中央的决策又是要以文件形式通过省、市、县逐级上传下达的;这样,对县处级以上官员来说,只要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做了,一不会犯错误,二不会跟错路线,三也处理好了与上级的关系。试问,这样的官怎会不好当?所以,当官场里存在这么一种内在关系后,这“任人为贤、德才兼备”的要求,那可是上级领导说了算的。自然,对上级领导来说,唯有亲信才是“德才兼备”者,任用的亲信当然也是符合“任人唯贤”要求的。所以,从这一思维出发,当今官场官员之间的关系自然就日趋“亲信化”。想想便知,官员的上下级都是亲信了,反腐败的形势怎不严峻呢?
二是制度形同虚设。或许有人会说,在领导干部的任用上,不是有“组织考察、群众推荐、公示”等制度来保证的吗?确实,中央在用人制度上是想了很多对策。比如,中央为了控制省、市、县领导干部的“初始提名权”,便制订了“谁提名谁负责”之类的制度。当然,这些制度的出台,省、市、县领导干部的“初始提名权”是不会用了。但是,省、市、县领导干部为了提拔自己的“亲信”,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非也,他们有的是办法。因为,他们可以通过私下打“招呼”的办法,把个人的愿意变成群众的推荐,这样,即不要负初始提名权之责,又能达到自己提拔亲信之目的,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这样被提拔上来的领导干部,从面上看是群众推荐的,实际上是干部任用制度被省、市、县领导“移花接木”后的结果。所以,中央的用人制度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却是形同虚设,犹如威严的“纸老虎”。
三是官员关系网络化。当前官员之间的关系,从上下到左右已呈网络化,就是用错综复杂一词也是难以形容的。因为如今,官员们自有了“亲信”的理念后,哪位省、市、县领导会说自己一手提升上来的官员不好的?如此岂不也等于在说省、市、县领导自己也无能了吗?这一点,从瓮安等地的问题官员复出事件中,就可得到最有力的证明。试想,官员关系都已网络化了,反腐形势又怎不严峻?
所以,笔者认为,查处的县处级上以腐败要案呈上升趋势,并非什么好事,恰恰相反,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一种不好现象。